读书人

东巴艺术

发布时间: 2010-03-12 02:22:20 作者:

 东巴艺术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
页码:25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33030206/9787533030209
条形码:978753303020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东巴艺术》内容简介:云南省纳西族特有的东巴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民俗艺术中较为古老而又独特一种,自民国以来,一直有中外学者对其展开研究。近年来,东巴艺术更是从偏远的大山中走进全世界相关学者的研究视野,并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
东巴艺术的类型很多,依据民族共同的情感与生命观自成体系,视觉造型艺术、音乐、舞蹈、文学均包含其中。神秘的东巴象形文字、恢弘的东巴舞蹈、浪漫的东巴神话传说,无不令人为之神往。
作者简介 赵世红,纳西族,1954年出生于云南丽江古城。1982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中文系。1994年,担任东巴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1996年-2001年,统筹主持《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的翻泽、整理、出版工作,其成果字数共计4783万字,荣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2003年,组织东巴古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的申报工作,获得成功。10多年来,对纳西东巴文化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公开发表论文12篇。2004年起,担任东巴文化研究院院长。同年,被云南省高评委评定为社科系列副研究员并荣获丽江市首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年,担任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以及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纳西东巴大词典》课题负责人。2008年,被聘为云南省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2009年,被文化部聘为第二批全国古籍保护评审工作委员会成员。
和品正,纳西族,生于1955年,供职于云南社会科学院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工作30年,参与《纳西东巴古籍译著全集》100卷的翻泽整理工作,荣获国家图书奖。自幼喜爱书画艺术,对东巴艺术有较深入的研究。出版了《纳西族与东巴文化》、《纳西族东巴经典名句欣赏》、《东巴常用字典》、《和品正东巴书法艺术》、《和品正东巴文字画》等箸作与画册。发表了《岩画与古文字的关系》等50余篇有一定水准的学术论文。
编辑推荐 《东巴艺术》:全面揭开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神秘面纱。
目录
第一章 文明火花
石壁上的符号
木片文明
构建精神大厦

第二章 东巴教
生活与宗教
宗教与人生礼仪
文化艺术与宗教
智者东巴

第三章 与神鬼交往的艺术
面偶
泥塑
木雕
木牌画
纸牌画
图画象形文字
东巴书法
东巴舞与舞谱

第四章 神指迷途
讲排场的祭祀盛典
灵魂不灭
落叶归根
《神路图》
魂路艰辛
欢乐人间
神圣天堂

第五章 注入释道思想
藏传佛教对《神路图》的影响
道教思想在《神路图》中的反映
《神路图》的艺术特色
附录:东巴常用字典
……
序言 “东巴”是纳西族宗教祭司的称谓,东巴一词意为“智者”,是纳西族古代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与传承者。因为这一原故,纳西族古代社会的宗教、文字、艺术乃至整个民族文化,都被称作“东巴教”“东巴文字”“东巴艺术”“东巴文化”。
纳西族,人口约30万,居住于滇、川、藏三省交界的12个县(丽江、中旬、宁蒗、维西、永胜、盐源、木里、盐边、华坪、德钦、芒康、巴塘)内,丽江市是其政治文化中心。纳西族是古代西北部青海、甘肃黄河、湟水一带南下的氐羌族系与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土著居民长期融合而形成的。唐代,纳西族地区是吐蕃、南诏和唐王朝逐鹿之地。元明以来,作为藏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向外传播的交汇地,始有部份汉族文化融入其中。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纳西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东巴艺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她与古代纳西族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连,特别与民族宗教(东巴教)融为一体。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文明火花
石壁上的符号
人类走到今天,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她所走的路太长,所经历的岁月太久远。且不说从猿猴演化为能直立行走的早期智人花费了多少时间,单从已经进化成人类的我国的元谋人到现在就已经170万年。
古人行进在这条漫漫长路上,并不会如现代人一般保存自己的足迹。更多的时候,她们有意毁弃或隐藏自己的足迹,为的是自身的安全。在那一段历史中,她们时刻都在创造着人类的文明,可又随处在毁损遗弃自己所创造的文明。这样的毁损行为伴随着整个人类发展史,无以记数的战火烧毁了绝大部分文物。
因为如此,整个地球上千个民族中,只有十来个民族的古文字被保留了下来。而被保留下来的这些珍贵古文字,多半是中、晚期的文字体系,如我国的甲骨文、西亚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这些文字都进入高度符号化的文字体系。显然它们已步入文字发育的青年时期。那么她的童年该是啥样?她的婴幼儿时段的稚拙憨态又该是何种模样?
人类文字的最初形态又是怎样的呢?就成为三岁孩童问倒了历史学家的难题了。古埃及金字塔及神庙石壁上的图形符号,发现于中美洲的玛雅图形记事,文字学家们一致认为它们应当属于人类的早期文字,即文字的童年时代。然而,此两种文字早已被人们遗弃,所存文物也十分有限,极难作出系统化的研究。当人们发现了纳西族的东巴图形文字之后,文字学家们惊喜异常,认为东巴文当类似于甲骨文的前身。我们不仅有数以万计的东巴文经典存世,而且尚有不老东巴仍在使用这种文字,他们都是古文字研究的活化石。
进入20世纪,世界各国的人类学家开始注意郊野文物的考察与研究,逐渐在世界上许多古人类活动过的地方发现了岩画。到目前为止,已在120个国家发现数万个岩画点,近百万幅岩画,学者们很快发现“岩画表现他们的活动、社会事件”,“当经济生活变得更加复杂,人们可以在岩画上看到分工的具体化,诸如耕作、畜牧、手工业、贸易,加之程度不同的采集和渔猎”。“很有意义的是在岩画中出现了许多象形文字,它们与岩画成为一体,似乎一种最初文字的雏型”(《中国岩画发现史》序言,国际岩画委员会主席阿纳蒂)。我国著名的岩画学家陈兆复先生,也在他的《中国岩画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岩画符号图案,在原始时代并不只是一种轻率、简单的线条刻划活动,符号图案中隐喻着深
……
读书人网 >社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