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503 页
出版日期:2003年10月
ISBN:7301049304
条形码:9787301049303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博雅大学哲学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史》正式出版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学术研究又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到90年代末,该书已明显需要再次进行修订。由于本校的一些老专家曾先后参与《中国哲学史》的编写和修改,使得《中国哲学史》具有史料比较全面,分析比较清楚,叙述比较简洁的特点;所以我们这修订的主要工作,是在保留这些内容和保持这些特点的同时,着力去除和改正原有教材中过时的分析框架和术语,以便使修订后的教材既能适应新的时代的教学需要,又能成为一部平实、清楚可靠性强、适用性广的中国哲学史教科书。
编辑推荐 《中国哲学史》是为哲学专业本科教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所编写的教材用书。《中国哲学史》把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翔实的史学资料相结合,梳理了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是一部平实、清楚、可靠性强,适应性广的中国哲学史教科书。曾经并将继续对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目录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
第一节 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
第二节 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第三节 朴素自然观的萌芽
第四节 无神论观念的兴起
第二章 孔子
第一节 正名思想
第二节 仁学思想
第三节 认识论思想
第四节 中庸之道
第五节 天命论
第三章 老子
第一节 “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 “道”生万物的哲学体系
第三节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四节 神秘主义认识论
第四章 孙武
第一节 富国强兵的思想
第二节 “不可取于鬼神”与“知彼知己”
第三节 军事辩证法思想
第五章 墨子
第一节 社会政治思想
第二节 经验论的认识论
第三节 宗教思想
第六章 前期法家的社会历史观和告子思想
第一节 前期法家的社会历史观
第二节 告子的思想
第七章 孟子
第一节 “仁政”学说
第二节 “性善”论
第三节 “良知”说和“劳心者治人”
第八章 《管子》书中《心术》等四篇的思想
第一节 法、礼结合的社会政治思想
第二节 “精气”说
第三节 “静因之道”的认识论
第九章 庄子
第一节 逍遥游的人生观
第二节 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第三节 “自本自根”的道论体系
第十章 惠施和公孙龙
第一节 惠施的“合同异”说
第二节 公孙龙的“离坚白”说
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
第二节 认识论
第三节 逻辑理论
第十二章 《易传》
第一节 关于《易传》
第二节 《易传》的体系
第三节 《易传》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第十三章 荀子
第一节 社会政治历史观
第二节 “性恶”论
第三节 自然观
第四节 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第十四章 韩非
第一节 法、术、势
第二节 认识论
第三节 自然观和无神论思想
第二编 汉一唐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一章 汉初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汉初的黄老学派
第二节 陆贾
第三节 贾谊
第二章 董仲舒
第一节 “大一统”的政治理论
第二节 “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第三节 “事各顺于名”的认识论
第四节 历史观和性三品说
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
第一节 扬雄的哲学体系
第二节 扬雄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
第三节 扬雄的人性论与社会政治思想
第四节 桓谭的形神论和对谶纬迷信的批判
第四章 谶纬和《白虎通》
第一节 谶纬和象数之学
第二节 《白虎通》的宗教神学
第五章 王充
第一节 自然观和无神论
第二节 认识论
第三节 历史观和人性论
第四节 命定论思想
第六章 王弼
第一节 “名教”本于“无为”
第二节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第三节 “得意在忘象”的认识论
第四节 “治众者至寡”的英雄史观
第七章 裴和欧阳建
第一节 裴等反对玄学贵无论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裴的“崇有论”思想
第三节 欧阳建“言尽意论”的认识论
第八章 郭象
第一节 “独化”说
第二节 因果各自成体的形而上学
第三节 “冥然自合”认识论
第四节 社会政治理论
第九章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
第一节 佛教的传人和盛行
第二节 慧远的佛教因果报应论和神不灭论
第三节 僧肇的佛教哲学思想体系
第十章 范缜
第一节 范缜“神灭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范缜的无神论学说
第十一章 东晋南北朝隋唐道教哲学的发展
第一节 道教的形成和概况
第二节 葛洪和陶弘景的道教哲学思想
第三节 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等人的道教哲学思想
第十二章 隋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隋唐佛教概况与儒、佛、道三教的纷争和融合
第二节 玄奘与唯识宗
第三节 法藏与华严宗
第四节 慧能与禅宗
第十三章 韩愈和李翱
第一节 韩愈的哲学及其反佛教思想
第二节 李翱的哲学及其反佛思想
第十四章 柳宗元和刘禹锡
第一节 柳宗元的社会历史观和元气自然观
第二节 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思想
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发展
第一章 李觏与王安石
第二章 周敦熙和二程
第三章 张载
第四章 朱熹
第五章 陆九渊
第六章 陈亮与叶适
第七章 元代的哲学思想
第八章 王守仁
第九章 罗钦顺
第十章 王廷相
第十一章 王艮与泰州学派
第十二章 李贽
第十三章 方以智
第十四章 黄宗羲
第十五章 王夫之
第十六章 颜元
第十七章 戴震
第四编 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展
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
第二章 洪秀全
第三章 康有为
第四章 谭嗣同
第五章 严复
第六章 梁启超
第七章 章炳麟
第八章 孙中山
修订后记
再版后记
……
文摘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
我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四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记载。据考古发掘,在陕西蓝田县发现的“蓝田猿人”化石,是生活在距今约六十万年以前的人类,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化石,是生活在距今约五十余万年前的人类。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又发现了“元谋猿人”的两枚门齿,据鉴定,其生活年代可能比“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更早。“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均处于原始群时期,约在二三十万年前开始由原始群向氏族制度转化。中华民族经过了长期的原始社会生活,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原始社会的人们在劳动生产中,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认识能力。我国古代流传的神话和传说,例如,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神农尝百草等等,反映了我国古代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始状况。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13页)我国古代流传的这些神话和传说,反映了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积极意义,但它是在想象中并通过想象来表达的,终究是不切实际的。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魔鬼、神怪、灵魂不死等即是这种幻想观念的一部分。据我国考古发掘发现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已有随葬物品,这说明原始社会人们相信人死后还继续其生前的生活,所以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随葬。同时由于当时人们对梦境也不能正确理解,所以认为有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灵魂。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后记 本书是为哲学专业本科教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所编写的教材用书。
本书的编写和修改始终是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集体承担的。本书的初稿,编写于70年代的初期。参加初稿编写的人员有(按姓氏笔画排列):孔繁、邓艾民、朱伯毙、汤一介、张岱年、杜继文、邹本顺、楼宇烈等,统稿者为汤一介。初稿曾印行征求意见,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学中试用,由于其封面为黄色,当时被称为“黄皮书”。
70年代后期,为了适应时代变化和教学发展的需要,对初稿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和增补。参加此次修改的人员有(按姓氏笔画排列):邓艾民、朱伯毙、许抗生、张岱年、姜法曾、楼宇烈等,统稿者为楼宇烈。修改本由中华书局于1980年正式出版,在以后的20年里,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书正式出版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学术研究又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到90年代末,该书已明显需要再次进行修订。由于本校的一些老专家曾先后参与本书的编写和修改,使得本书具有史料比较全面,分析比较清楚,叙述比较简洁的特点;所以我们这次修订的主要工作,是在保留这些内容和保持这些特点的同时,着力去除和改正原有教材中过时的分析框架和术语。以便使修订后的教材既能适应新的时代的教学需要,又能成为一部平实、清楚、可靠性强、适用性广的中国哲学史教科书。参加这次修订的人员有(按姓氏笔画排列):王守常、王博、许抗生、李中华、陈来、张学智、杨立华等,统稿的工作,由李中华负责第一、二、三编,陈来负责第四、五编。
本书此次的修订本改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列入北京大学哲学教材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