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页码:313 页
出版日期:1997年04月
ISBN:7221042594
条形码:978722104259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基督教文化评论5》中说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三大层面中,宗教与其物质层面相互影响,与其制度层面相互影响又相互重叠,与其思想层面不仅相互影响相互重叠,而且还在其中处于深层和核心地位。因此,在了解各个民族或国家的文明或文化时,必须研究它们同宗教的广泛深刻的关系,必须从第一和第二层面深入第三层面,探索其精神渊源,不仅识其形,而且知其神!
正如中国和东亚一些国家的文化被称为“儒教文化”,印度和南亚一些国家的文化被称为“印度教文化”,西亚和北非等地区的文化被称为“伊斯兰文化”一样,如所周知,欧洲、北美、大洋洲和南美洲等地区的文化被称为“基督教文化”。这种说法虽然并不全面准确,但它的确表明了这些地区现代文化的精神渊源。这种文化的当代代表之一T.S.艾略特说过:“如果基督教不存在了,我们的整个文化也将消失。接着你便不得不痛苦地从头开始,并且你也不可能提得出一套现成的新文化来。你必须等到青草长高,羊吃了青草长出羊毛,然后才能把毛弄来制作一件新大衣。你得经过若干个世纪的野蛮状态。”由此可知这些地区的文化为何称为“基督教文化”。
编辑推荐 编辑出版《基督教文化评论5》,就是想为研究基督宗教及其与社会和经济、政治和法律、道德和习俗、科学和教育、文学和艺术、哲学和各门学术等等的关系,为了解邻人的思想或基督教文化,提供一片小小的园地、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
如果把一个大洲的居民算作一户,小小的地球就只是一个“六家村”。显然,了解和理解其中四户邻人的精神状态,绝不是-件小事。何况,现在这六户人家,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解和理解他人,实际上有助于了解和理解自身。毕竟,人类的精神是相通的,各族人民“性相近,习相远”,而习俗可易,本性难移。
目录
中国文学的终结与终结的中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神学谈论
基督教音乐漫谈
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与基督教价值体系的社会学比较
性:一个宗教观点
基督教与精神分析中的性/[德]w.G.柯尔
幸福:一个神学课题/[瑞士]c.米勒
宗教与科学:精神世界并行不悖的两个方面
可以同时接受科学和宗教吗?
神学的可能性:从人开始/[美]P.贝格尔
儒家思想中的天与《圣经》中的上帝之比较
位格与仁者
《圣经》的爱与儒家的仁
理念与符号——一个思考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社会的模式初探
痛苦的分析与现代困局的批判
俄罗斯思想的末世论性质/[俄]别尔嘉耶夫
评若望保罗二世的《行动的位格》
弗朗茨欧韦伯克/[瑞士]N.彼特
基督真理与民族文化
……
文摘 一、中国人对于西方的了解
在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之前,先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中国人对于西方的认识过程。这将有助于我们对于中西比较问题的理解。
近代史以来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最初认定西人乃蛮夷,对其一切都持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鸦片战争后,开始重视枪炮“夷技”之优越,搞起洋务运动。随后则深感政治制度之重要,相继有戊戌变法的君主立宪尝试和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努力。接下来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则进一步试图吸收引进西方的科学、民主意识用以启蒙,知识分子们致力于用现代西方学理来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改变中国人的国民性,大力宣扬西方的科学、哲学理论。但五四时期对于西方的引介仅限于西方的科学、哲学和政治学说等,而对西方的基督教则是忽略的或反对的。直到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新一轮的文化大讨论,才有人开始注意深层文化和宗教层面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看到,至今为止在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中,存在着一些重大盲点或误区。所谓盲点或误区,就是有些在西方社会中本来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却没能看到,或者没能认识到其重要性,或者对其理解有严重偏差。这些盲点或误区包括: 首先,中国人所了解的西洋思想史漏掉了神学。在我们的西方思想史教科书和研究著作中,主要是引介西方的哲学、社会哲学、政治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