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追求卓越:探索成功企业的特质(珍藏版)

发布时间: 2010-03-12 08:08:44 作者:

 追求卓越:探索成功企业的特质(珍藏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页码:27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08617118/9787508617114
条形码:9787508617114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永远的管理经典系列
外文书名:In Search of Excellence

内容简介 《追求卓越:探索成功企业的特质(珍藏版)》作者针对IBM、惠普、强生、迪士尼、沃尔玛、麦当劳、万豪、花旗、3M等43家美国经营最成功的企业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出了卓越企业的八大特质:一、采取行动。二、接近顾客。三、自主和创业精神。四、以人为本。五、亲身实践、价值驱动。六、坚持本业。七、组织单纯、人事精简。八、宽严并济。
虽然书中提到的一些公司因为偏离了方向,近年来经营衰败,不过它们长期以来的成功纪录却是值得效法的。正如作者所言,这八大特质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适用。
作者简介 汤姆彼得斯,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学大师之一,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被称为“商界教皇”。获得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麦肯锡公司顾问,现任汤姆彼得斯公司董事长。彼得斯自我描述为反叛王子、勇于失败的斗士、令人振奋的公司领导者、市场的拥趸。 汤姆彼得斯的著述颇丰,而且每一本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畅销书。其他代表性著作有《谴求卓越的激情》、《重启思维》、《解放型管理》、《追求卓越个人成长版》、《疯狂的时代呼唤疯狂的组织》等,一次又一次掀起全球性企业革新的热潮。
媒体推荐 20世纪顶尖的三大商业畅销书之一。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有史以来最棒的商业畅销书。
  ——英国Bloomsbury出版社
内容丰富、引人入胜……既发人深省又极富可读性,是难得一遇的管理书籍。
  ——《华尔街日报》  
这是一本永远都有用的书。
  ——《大西洋月刊》
编辑推荐 《追求卓越:探索成功企业的特质(珍藏版)》:美国狂销300万册的管理经验,《福布斯》20世纪20本最佳商业书之一。这是一本永远都有用的书。
目录
新版序 再探卓越企业
自序
导言
第一部分 定义“卓越”
第一章 抱残守缺的成功企业
成功的标准
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 迈向新的理论
第二章 理性模式
探索数字背后的意义
缺乏远见
分析的象牙塔
理性的误导

第三章 渴求激励的人
如何应对人性的矛盾
删繁就简
正面激励
行动、意义和自我控制
转化型领导

第三部分 回归基本面
第四章 管理充满模糊和矛盾
理性行为者
文化的重要性
进化

第五章 采取行动
组织流动性:走动式管理
实验型组织
简化系统
行动导向

第六章 接近顾客
对服务的执著
对质量的执著
利基市场
卓越企业并非都以成本为导向
倾听使用者的意见

第七章 自主与创业精神
创新的推介人
容忍失败

第八章 以人为本
尊重个人
成功案例
共同的特色

第九章 亲身实践,价值驱动
第十章 坚持本业,
坚持本业Vs.多元经营
小心经营和本业无关的企业

第十一章 组织单纯,人事精简
维持单纯的形式
未来的“形态”

第十二章 宽严并济
融入价值观
兼顾内外
致谢
特别致谢:安德森
……
序言 我们在此要提出几点说明,可能有助于读者稍后阅读本书各章内容。我们根据本书搜集的资料汇整出八大基本特质,有些读者可能觉得这些特质简单得无须一提,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每个特质看似老生常谈(接近顾客、以人为本),可是真正能够展现这八大特质的卓越企业(特别是和它们的竞争对手相较之下)却犹如洛杉矶没有烟雾遮掩的日子一样稀罕。
第二点要说的是,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大多都是理论,乍看之下可能让人退避三舍。读者可以跳过这几章(或是等到最后再读),不过我们强烈建议读者就算不仔细思考,也至少要看过一遍。我们如此建议,是因为卓越企业的八大特质并非“因为有用所以有用”,而是因为它们“非常有道理”。卓越企业已经对数以万计的人探索过他们最深层的需求,这些企业的成功更反映出这些道理具备稳健的理论基础(有时候连它们也不自知)。而且我们认为,读者可能会很惊讶地发现,这些理论十分有趣。我们要再次强调,这不是崭新或是没有经过验证的理论,而是经过科学验证的,而且经得起考验,只不过大多数管理者和管理学专家都忽略了这些理论而已。
我们也要在此强调,本书介绍的卓越企业大都不是麦肯锡的客户。麦肯锡支持我们的研究和著作,但是并未影响我们对于卓越企业的选择。
文摘 第一部分定义“卓越”
第一章抱残守缺的成功企业
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莱内马格利特曾以烟斗为主题画了一系列画作,画题却是“这不是烟斗”,这就是见山不是山的境界。同样,组织图不能代表公司,新战略也不是解答企业问题的万灵丹。我们都知道这一点,可是面对问题时,第一反应仍然是拟订新战略,可能还会进行组织重整。但进行重整,通常也仅止于搬搬组织图上的方块而已,结果很可能什么也没变。重整时一开始可能有些混乱,这些混乱或许有些助益,但是过不了多久,昔日的文化又会再度浮现,因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大家都心知肚明,大型企业要维持重要的地位以及反应力,光靠政策声明、新战略、计划、预算和组织图是不够的。可是我们采取的行动却又好像不知道这点一样。需要改革的时候,我们就动动战略,要不就是调整结构。现在应该是改变做法的时候了。
1977年初,出于对管理效能问题的疑虑,特别是对战略、结构以及管理效能间关系本质的疑虑,我们在麦肯锡咨询公司开始做两组研究,一组探讨公司战略,另一组探讨组织效能。这就是麦肯锡的应用研究。我们是研究组织效能那组的主持人。
第一步自然是和世界各地企业的主管进行深度访谈,这些企业界的领导人物以组织设计的技术、经验和智慧闻名于世。我们发现,他们对传统的方式也深感不安。他们担心一般结构性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当时走偏锋、复杂的矩阵形态有其限制,但是对于现有工具的效果却又感到怀疑;他们质疑,规模达几十亿美元的企业巨擘是否真能靠这些工具实现振兴、重新找到方向。
最有用的点子其实出自最奇怪的来源。早在1962年,现代企业经营史学家艾尔弗雷德?钱德勒在其著作《战略与结构》(StrategyandStructure)中提出“结构追随战略”这个强有力的概念。1977年,当我们开始研究工作时,钱德勒的理论是普世认同的真理。先在纸上拟订战略计划,正确的组织结构就可以轻易地跃然纸上。钱德勒的理念很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当钱德勒在构思这个理论时,多元化正大行其道。基于钱德勒的理论,广泛多元化的战略决定分权结构——形式追随功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到1970年左右这段时间,钱德勒的建议足以促使(或是维系)管理做法朝正确的方向进行改革。
不过我们针对这个主题探索后发现,战略似乎很少会支配独特的结构性解决方案。此外,战略中的关键问题大多跟执行和持续调整有关,也就是如何实施战略以及保持弹性。一般而言,其范畴都不只是组织议题(结构、人员
……
读书人网 >企管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