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逆淘汰:中国历史上的毁人游戏

发布时间: 2010-03-12 08:23:35 作者:

 逆淘汰:中国历史上的毁人游戏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20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63393510
条形码:978756339351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历史爱好者

内容简介 《逆淘汰:中国历史上的毁人游戏》穿越历史时空,挖掘埋葬人才之暗道,冷析毁人游戏的规则成因,解剖中国古代选才体制怪胎,起底光怪陆离的用人迷局,为读者奉献醍醐灌顶之“醒才”篇章,堪称一部中国人才命运的千年反思。
◎本书卖点:一本可以媲美吴思先生《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血酬定律》的扛鼎力作!一本将激起千万职场中人反思当下人才制度的激情之作!图书上市之前,已有四十多家网站集中报道,《北京晨报》已于1月18、19日两版专访作者,媒体焦点正在形成!

作者简介 程万军,北京夏活传媒负责人、中国新闻导刊(网)总编辑。
1968年出生于内蒙古库伦旗, 199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日语系。2000年开始涉足传媒,历任《华夏时报》评论员、《记者观察》杂志社主编。
新浪专栏作家,博客入列名家日志。著有《血性:时代缺失的隐痛》、《破解中国历史十大死结》,均为卓越上榜图书。作品“用通俗语言表达不俗思想,为无解之题探索有解答案”。

北京晨报专访程万军:中国人才是怎么被毁掉的
…………
  ▲中国历史就是人才流失史
  “我对‘逆淘汰’有切肤之痛,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几年来,程万军写了两本书,但总觉得没写到“点”上。
  2008年,在电视上看到美籍华人钱永健获取诺贝尔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钱永健表示:“我是美国科学家,这一点很确定。我不是中国科学家。血统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身分。”这段话让程万军感慨万千。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为什么这一现象频频发生?我们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美国教育更发达,培养的人才更多,可现实却是,人才资源相对缺乏的中国,大量人才反而流向美国。即使留下来的人才,也往往不能做到人尽其用,随着时间推移,他们要么能力下降,要么干脆被“废掉”。
  “中国的历史,就是人才流失史。”程万军抛开了手中的《二十四史》,开始大声疾呼:“再不重视人才流失的问题,再不改善人才的生存环境,我们将付出更惨重的代价。”
  ▲人才退化令人忧
  ——程万军如是说
  晨报:您为何特别关注人才的话题?
  程万军:我大学毕业后在国有单位工作,当时单位中有很多年轻人,他们无处施展,终日只能养尊处优,几年下来,能力不仅没提升,反而下降,这促使我去思考:人才究竟应放在什么环境中才能增长本事?为什么许多人才几年后不仅没进步,反而退化了?
  晨报:为什么呢?
  程万军:因为我们的用人体制有问题,在传统“大锅饭”体制下,企业与个人利益不统一,领导考虑更多的是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而非企业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人唯亲成了常态,人才反而是多余的。当一个企业的资源都被领导占据时,那么,在这个企业中的人才就没有了施展的空间,逐渐退化,而当一个社会的资源都被少数人占据时,那么,这个社会中人才就经常被废掉。
  晨报:从那时起,您就开始研究“逆淘汰”了吗?
  程万军:那时只是有一些感受,思考并不深入,几年后,我又回到了这样的氛围中,发现情况和10年至20年前完全一样,没什么改变,有想法的年轻人在这种环境下很痛苦。按说那样一本杂志,对质量要求低,工作量并不大,可那么多人居然完不成。我去以后,一个人承担一半以上的工作,可我只用忙半个月,剩下的半个月基本在休息。

程万军:公务员热点背后是危机

▲个人才华可能被埋没

晨报:从何时起,您觉得应该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
程万军:2009年,两件事给我的震动特别大,一是钱永健先生获奖,另一个是公务员报考热。媒体报道,竞争最激烈的职位,甚至达到了4000多比1,这种年轻人集体奔仕途的现象,真是好事吗?大家都在往体制里挤,不知道他们想过没有,在现有体制诸多问题没有解决的前提下,对于个人生活来说,那里可能是福地,但对他们的才华而言,那里可能是坟地。种种原因,促使我下决心,把这么多年的思考写出来。

▲为什么人才会流失?

晨报:人才流失增加,是否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副产品?
程万军:不是这样的,人才流失在中国一直存在,并非今天才出现,比较著名的例子有范文程,正是他献了“反间计”,诱使崇祯杀掉袁崇焕,在消灭明朝的战争中,范文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范文程是汉人,你可以说他是汉奸,但你不能说他不是人才。
晨报:为什么范文程要去帮别人呢?
程万军:因为他在官场中得不到重用,即使勉强被人用了,他的才华也会很快别体制废掉。因为传统的政治体制是基于血缘建立起来的,通过血缘政治,既得利益者可以把已得的利益固化。皇帝的儿子天然就是皇帝,宰相的后代,必然是身居要职,而老百姓的孩子,机会寥寥。血缘政治的根本是任人唯亲的,远离公平,只要奴才,不要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没什么硬关系的范文程当然要投靠别人了。你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三国、战国等战乱时代,反而人才辈出,而和平年代,才人调零。为什么?因为战乱打破了血缘政治格局,平民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而在和平时期,在血缘政治的压迫下,有的能力退化,成了庸才。
晨报:你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明朝灭亡,范文程仍无发挥的空间?
程万军:是的,这是传统政治体制所决定的,可怕的是,这种体制超稳定,非战乱很难打破。

▲可怕的文化败血症

晨报:是不是可以这样看,范文程这样的人才,反而会期望战乱的格局?
程万军:是的,当社会固化时,越是下层的人才,会越希望乱,因为只有乱他们才有翻上来的机会,于是,周期性的战乱不可避免。但问题是。虽然战乱打破了传统的政治格局,却没能从根本上改变血缘政治的格局。
晨报:为什么呢?
程万军:因为血缘政治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中,传统中国人有家无国,他们愿意为家庭牺牲,却不愿意为国捐躯,这就形成了私民社会,而非公民社会。不仅皇帝在搞家天下,每个官员也都是围绕家族来分配资源的,普通人也如此,变来变去,还是血缘政治那一套,较难建立起一套公平的用人机制,这就是“文化败血症”。

▲没有治愈的恶疾

晨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文化败血症”是否已经彻底治愈了呢?
程万军:你到今天各大书店看看,到处在热卖“厚黑学”、“潜规则”,相反,政治经济学这样的“显规则”的书却没人看,当一个社会中的人们都热衷于“潜规则”时,你能说“文化败血症”已经治愈了吗?
晨报:为何得不到根治?
程万军:在私民社会,在缺乏整体公平的背景下,家是真实而生动的。人们从中反而找到了乐趣。所以,大家不想付出牺牲去撞破那张大网,他们退而求其次,只希望在网的缝隙中能穿梭自如,并乐在其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私民社会的空间相对增大。所以人们会更安于现状。

▲官处上级还不如考试

晨报:那么,如何才能彻底改变人才被毁的情况呢?
程万军:根本在于改革用人机制。我们现有的人才选拔机制应更多采取考试制,减少推荐制。事实上,考试制度至少在形式上是公平的,比单一的推荐制更好一些,只要官出上级的状态不变,“逆淘汰”就不可避免。
晨报:官出上级的弊端在哪里?
程万军:官出考试,人们只需要考出一名合格的负责人就可以了,搭班子是他的事。而官出上级,就是要平衡各方利益,结果班子中往往聚合了多种政治势力,表面上似乎照顾了内部民主,可事实上,导致了许多单位正职和副职之间在窝里斗,这种情况在古代就很普遍,正职不能免副职,这种用人体制太落后,造成内耗。

▲应建立独立的考试院

晨报:我们国家目前不是也有公务员考试吗?
程万军:但问题是,考试的权力究竟在谁手里?目前公务员考试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出现了一些怪题、偏题,我的建议是,应把考试权更加集中,考试权过于分散,管理不便,不利于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我认为应成立独立的国家考试院,这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晨报:可考试院在国外并不普遍?
程万军:这要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西方文官体制比较成熟,有没有独立的考试院并不重要,中国大环境还存在缺陷,考试院可以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小环境,这也可以有效避免“逆淘汰”,更好地保护人才。 陈辉\文
节选自《北京晨报》2010年1月18日B05版、2010年1月19日BO6版
部分媒体报道链接:
北京晨报专访:http://www.morningpost.com.cn/bjcb/html/2010-01/18/content_3631.htm
http://www.morningpost.com.cn/bjcb/html/2010-01/19/node_45.htm
大众网报道链接:http://www.dzwww.com/special/ts/jdf/201001/t20100119_5322725_2.htm

编辑推荐 何谓逆淘汰?一言以蔽之,曰:劣胜优汰。
这是与达尔文《物种起源》唱反调的“退化竞争”,然而却在人类的局部历史舞台经常上映。
人才出局,草包过关,“劣胜优汰”历史剧在东方“神州”断断续续“播映”了两千年。对于过关的草包,那是美不胜收的人生喜剧;对于被废的人才,则为彻头彻尾的毁人游戏。
毁人游戏中常见——奇才败在庸才手;有文化的人败在没文化的人手里;讲人格的人败在不讲人格的人手里;说真话的人败在说假话的人手里……
这是不折不扣的逆淘汰。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一口口埋葬人才的陷阱,一出出光怪陆离的用人迷局。
毁人游戏虽然荒唐,但却据有独一无二的“生存空间”。固化两千年的封建政治格局下,从政经到文化,政府垄断一切社会资源,人才除了依附政府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出路。当官是唯一的发达通道,走仕途几乎形成了全民共识,所以人人都想当官,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飞黄腾达捞个一官半职。然而当大家挤作一团时,那种情况也有如食腐动物麇集在腐尸上一样。竞争不仅残酷绝伦,而且是没有底线的生存斗争。悲喜交加的逆淘汰注定要在这样的“非正常竞争”下发生。
中国封建历史太长了,所以毁人游戏总是能与时俱进、自动“升级换代”。
当“非正常竞争”的逆淘汰占据了时代“主旋律”,人才之被毁,则成为挥之不去的痛。浩瀚的二十四史,冷眼看来,不啻于 “毁”人不倦的仕途陷阱。尔虞我诈,刺刀见红,无止无休……千古悠悠,有多少人才“虽九死而犹未悔”地填进了这口巨大的陷阱中,直至在井中发霉变臭?
发生于“争上游”路上的逆淘汰,其前提是:你不是人才,领导说了算。然而,领导是不是伯乐,谁说了算?历史的空谷里,无人应声。
历史一再令我们发出“惜哉人才”的长叹,漫漫仕途,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人才?制度毁他,上司毁他,同僚之间的相毁更加严重。中国历史上,名臣良将都有过相似的被同僚“下绊”的遭遇,“掣肘”现象频频作怪。一个人才出现后,一万个庸人等着毁灭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瞬间扼杀,淹没于茫茫人海——这似乎成了一道无解的千古难题。
……
本书由古至今,穿越历史时空,挖掘埋葬人才之暗道,冷析毁人游戏的规则成因,解剖中国古代选才体制怪胎,起底光怪陆离的用人迷局,从而为广大读者奉献一部醍醐灌顶之“醒才”篇章。

文摘 逆淘汰4 让鸭子去爬树

中国皇帝接班人的选拔制,扑朔迷离,充满变数,最后胜出的往往是“捡漏者”,这些“捡漏者”庸才居多,他们并没有做好接班的准备。而他们之所以胜出,常常是由于伯乐看走了眼。譬如向太后,以一个奶妈的眼力决定了北宋最高领导人人选。她力举赵佶出任接班人,让画家从政,无异于让猴子去游泳,让鸭子去爬树……

1.仕途伪伯乐
后人都看得明白,画家赵佶不是个当皇帝的料,问题是,他的“伯乐”并不这么认为。
谁把画家推上政坛?“伯乐”名唤“向太后”,她是宋神宗的伴侣,宋哲宗的奶妈(嫡母),也相当于赵佶的后妈。这个最关键的皇帝接班人举荐者,认准赵佶是匹好马。
众所周知,赵佶并非无才,然而他的才,非政治之才,而是美术之才。一个画家去干政治家的活儿,一者要说画家缺少自知之明,二者要说伯乐有眼无珠。
提及自知之明,须知欲望与能力不是一个珠联璧合的整体。自己适不适合做与自己愿不愿做有时完全是两码事。这世上人,并非有了自知之明便不去做自己不适合做的事,面对着万能的“芝麻开门”皇帝宝座,即便知道自己不能胜任,一旦落到身旁,谁都不会当仁不让吧。
对赵佶来说,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确是意外收获。父亲(宋神宗)已逝,同父异母哥哥赵煦继位(宋哲宗)。虽然这个皇帝哥哥命短,25岁便驾鹤西去,但那顶天子之冕,似乎怎么轮也不会轮到他的头上。
帝政时代的皇位继承原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如亡故皇帝无皇子,则论血缘关系亲疏,立同母弟;或以长幼为序,立年长者。而作为宋神宗第十一子的赵佶,既非嫡又非长,在通常情况下,继位的希望相当渺茫。哲宗有皇弟13人,其中8人已死,5人尚在,即申王赵、端王赵佶、莘王赵俣、简王赵似、越王赵。5人之中,申王赵年纪最大,但有目疾;简王赵似是哲宗的同母弟。按照“传统游戏规则”,申王赵、简王赵似无疑都是比赵佶更有资格的皇帝接班人热门人选。
不言而喻,赵佶的皇位是“捡”来的。他是个“捡漏皇帝”。无论哪个“规则”来裁,都应该判不了他获胜。但如果是“选举委员会”的关键人物看中了他,他的胜出机会就陡然上升,转成最大。

由此,必须提及封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班人选拔“通道”,它比北京的胡同还要狭窄。封建国家选拔官员采取科举取士,毕竟有着从乡试到殿试几种公开考试的选拔形式,而推举皇帝接班人,自古以来就那么几张嘴可以言语:
其一是前任皇帝;其二为后宫执牛耳
……
读书人网 >历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