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页码:39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06035057/9787506035057
条形码:978750603505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家庭中医保健丛书
内容简介 《家庭保健食疗》主要针对人们生活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及人们保健、养生的需要,向人们介绍了一些常用到的医疗保健知识、常用药及营养药的药理性质、常见病的用药方法以及用药禁忌,一些药物和可作为药用的食物的功效等,还介绍了一些家庭急救的常识和针对不同病症的中草药、治病的简单药方等。旨在使人们避免犯用药失误、用药过量、药物中毒等错误,为人们在家中正确用药,合理保健提供了知识。该书可成为人们居家用药及家庭保健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梅雨霖,教授,江西湖口县人。先后执教于北京中医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九江学院。系中华华佗医药研究会研究员、中卫联盟北京医药技术推广中心专家委员,家庭保健与自我药疗的积极倡导者。中医保健是其主要研究课题之一。主编高校规划教材5种,参编研究生教材2种,出版各类专著20种。有的作品入选“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部分作品被介绍到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
编辑推荐 《家庭保健食疗》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目录
基础知识
我国古代的食疗地位和影响
我国古代的食疗理论
怎样理解四季食疗理论
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
认识维生素家族
缺铁仅仅贫血吗
不是缺德是缺碘
预防孕妇缺钙的饮食原则
全价营养数豆浆
谈谈饮水
食用碘盐有讲究
阚话饮酒
以茶代烟好
饮食与视力
饮食与龋齿
饮食与聪明
环境、饮食与癌
儿童异常行为与营养有关
怎样科学合理饮食
家常便饭有学问
素食与营养
吃水果的学问
忌口与发物
常见食疗方法
饮食中的友与敌
哪些中药可作为食物
了解转基因等高科技食品
异议国人的吃俗
疾病预防
预防感冒及流行性感冒
苏薄药茶
香兰药茶
桑翘药茶
姜葛药茶
花草芩茶
术众药茶
芦芥药茶
甘防药茶
苏羌药茶
菊芥芷茶
预防麻疹和水痘
甜菜汤茶
夏枯草茶
紫草药茶
益母荷茶
紫草花茶
贯众草茶
银花草茶
香荸紫茶
预防脑膜炎
大青叶茶
板蓝根茶
贯众药茶
松针草茶
萝卜果茶
双花药茶
桑花柏茶
预防白喉
萝卜缨茶
马兰药茶
膝蓝药茶
清淡盐茶
芦根参茶
预防猩红热
枇杷叶茶
银翘药茶
预防百日咳
浮萍草茶
枇荷药茶
预防传染性肝炎
天竹青茶
地丁柳茶
苋草药茶
英草药茶
薏米茵茶
茵陈草茶
预防痢疾
苋豆药茶
藿槟药茶
三皮药茶
预防小儿麻痹
滑草香茶
花蓝翘茶
花藤瓜茶
预防钩虫病
松毛涂液
枫叶涂液
预防肠炎
木瓜糖茶
糊米香茶
贯众荆茶
苏芥众茶
预防高血压
柚叶药茶
棕榈花茶
预防破伤风
黄草连茶
蚕风芥茶
预防疖肿
银花草茶
苦瓜竹茶
双花蜜茶
预防小儿鹅口疮
甘草药茶
薏米连茶
网迷饮食
桑菊药茶
枸杞鱼汤
枸杞小点
清炒红根
痪病调治
感冒及流行性感冒
生姜糖茶
姜苏糖茶
冬青叶茶
鱼腥蜜饮
金银菊饮
姜葱米粥
芥荷豉粥
防风米粥
黄芪米粥
茶叶绿豆
豆豉葱汤
黄豆香羹
清炒苦瓜
治疗麻疹及其并发症
糯米酒饮
荸荠蔗饮
柿饼草饮
黄芪煮鱼
瓜蒌烤梨
治疗白喉
马齿苋茶
地茅蜜饮
陈酱梨汁
治疗咳嗽
灵仙糖茶
萝藕糖茶
橄榄糖茶
橘红糖茶
柏叶枣茶
柿饼果茶
木蝶花茶
萝卜套茶
紫冬糖饮
大蒜糖饮
兰花蜜饮
核桃梨饮
熟萝卜泥
冰糖梨羹
蜜荸荠羹
百合糖羹
花圆糖羹
双仁花羹
鱼腥草肉
侧柏炒肉
蒜拌豆腐
治疗哮喘
紫蒜糖茶
陈皮清茶
葶苈枣茶
杞百蜜饮
核桃蜜饮
加减肺汤
猪睾丸羹
鹿含炒肉
双仁小点
五味子蛋
特制麻糖
姜蜜西瓜
治疗肺炎
鱼腥草茶
双根糖茶
黄芩药茶
治疗肺痈
石苇糖茶
凉血饮液
薏芦米粥
银花英粥
及药米糕
糖醋蒜头
地丁鳝鱼
芥卤花生
治疗肺结核
黄芪枣茶
冬合蜜饮
沙薏精粥
及部肉羹
百药合糕
白及蒸蛋
马齿苋肉
治疗肺痈
枇杷贝饮
荠萝果点
海蜇炒荠
治疗吐血及咯血
生地甘饮
茅根藕汤
黛煨柿饼
清炒芥菜
治疗传染性肝炎
茵麦枣茶
茵陈枣茶
六一须茶
茵陈米粥
五味米粥
薏仁米粥
蚬仔汤煲
榕肺汤煲
猪骨浓汤
茅根肉羹
白英豆腐
木贼田螺
治疗肝硬化
白英糖茶
赤小豆鱼
天萝瓜子
治疗臌胀
莱菔砂茶
荸荠豆饮
槟蒜甲鱼
茅根贞豆
治疗痢疾
橄榄甜茶
双汁糖茶
旱莲蜜饮
清茶饮液
……
后记
……
序言 还记得2005年底,北京市的卫生普查结果居然得了两个“冠军”:一个是高血压冠军;另一个是高血脂冠军。北京市政府非常重视,曾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单位多听最新保健知识讲座。北京市的做法真的非常英明!
大家也许都知道,科学界有条规律:哺乳动物的寿命一般等于其成熟期的5-7倍。照这么测算,我们人类的正常寿命至少应该有100-140岁,而现在我国死亡率最高的人群是30-50岁的人;此外,按照人类生长的规律,应该是自然老死的人占多数、病死的人占少数,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正好相反——病死的占多数,而自然老死的占很少一部分。为什公会这样呢?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人不懂得保健,而且也不重视保健。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介绍,世界人口中,男性人口以圣马力诺的寿命最长,平均可活到80岁;澳大利亚、冰岛、日本、瑞典及瑞士的男性平均寿命都达到了79岁;加拿大、摩纳哥及新西兰等地的男性平均寿命为78岁;英国、法国、德国的男性平均寿命为77岁;美国、古巴的男性平均寿命为75岁;中国的男性平均寿命为71岁。在女性人口中,以日本女性最长命,平均寿命86岁;摩纳哥妇女平均寿命为85岁;西班牙、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及瑞士等地的妇女平均寿命为84岁。
文摘 基础知识
我国古代的食疗地位和影响
我国的食疗历史悠久,在古代也一直处于很高的地位。根据《周礼?天官》记载,我国周代就开始把医学分为4科,即“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其中的“疾医”相当于今天的内科医生;“食医”则是专门管理饮食卫生的医生,相当于今天的营养科医生。
我国也是世界上研究饮食科学最早的国家,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当丰厚深广的专门文化。从理论上说,我国古代医籍中的4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都非常注意饮食对健康和疾病的相关作用。唐朝以后,更是不断地涌现出以饮食保健为课题的许多专门著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食治篇”;孟诜的《补养方》;张鼎的《食疗本草》;陈士良的《食性本草》等。
从普及面上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记载了相当丰富的饮食知识。例如,其中的民歌《卫风?氓》中就写有“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意思就是叫斑鸠鸟不要去吃桑葚。虽然说其中的寓意,非常发人深思,但也足以说明当时的食疗知识普及面很大,已经扩展到民间百姓中了。
我国古代的食疗理论
根据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的记载,我国古代的食疗理论非常丰富而且达到了较高的科学水平,具体可从其中的“五谷”、“五色”、“五味”、“五宜”、“五走”、“五养”,以及一些有关食养的基本原则中看出。
五谷的解释较多。王冰在注释《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认为五谷是粳米、小豆、大豆、麦和黄黍5种。其中,黄黍即一种黄小米,小豆则有多种。
五色和五味是古人从五行学说出发,将食物的颜色(其实也不仅仅完全局限于食物)、味道与脏腑、经脉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即色青、味酸,属木,入肝经、胆经;色赤、味苦,属火,入心经、小肠经;色黄、味甘,属土,入脾经、胃经;色白、味辛,属金,入肺经、大肠经;色黑、味咸,属水,入肾经、膀胱经。
五宜语出《内经?灵枢?五味篇》,指五谷、肉、果、菜适合于不同的五脏。如脾病宜食秫米(即高梁)、牛肉、枣、葵(锦葵科植物,如冬葵菜等);心病宜食麦、羊肉、杏、薤(即俗称的头);肾病宜食豆芽、猪肉、栗、藿(豆类作物的叶子);肝病宜食芝麻、狗肉、李、韭菜;肺病宜食黄小米、鸡肉、桃、葱。
五走有两种说法:一是依据《内经?灵枢?九针篇》,从气、血、骨、肉上分,即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二是依据《内经?灵
……
后记 一场“文化大革命”的风,把我从刚刚踏人不久的中学校园中刮出,实实在在地甩落在祖辈生息的家乡——江西湖口县马影乡的一处偏僻山村,背负着刺骨的政治歧视,从此开始了单调而又艰辛的“修理地球”的生活。
那时所有的文化生活几乎全被取缔,既没有玩的器具,更没有看的书籍。好在我父亲和两位伯父都是家传的中医,父亲的伤科和伯父的内科在当地都卓有名气,不甘寂寞的我于是就开始啃起了枯燥的医学书籍来。从古老的《黄帝内经》,到当时流行的《赤脚医生手册》,几乎全读了个遍。加上父亲的指教和伯父的点拨,我也就顺理成章地继承衣钵,在当地充任起医生的角色来,渐渐地居然有了些名气和口碑,一度还创办起回舂中草医药研究所。由于当时农村的现实情况,要求从业医生必须妇、儿、内、外科全部接诊,我也就被逼迫着来了个广泛涉猎。现在看来,这对提高个人的学术功底还是非常有益的。
由于做医生的经历以及由此而伴生的直面千家万户的方便,我洞察了许多常人不一定有机会接触的社会和人生图画;亲眼目睹的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和因为无知而造成的生命悲剧,更是深深烙刻在我的心中,惹我深思、引我探讨,催促着我总想设法努力去为社会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