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傅雷文集(文艺卷)

发布时间: 2010-03-13 02:26:28 作者:

 傅雷文集(文艺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页码:695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9月
ISBN:7509000335
条形码:978750900033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图书品牌:恒缘之星

内容简介 《傅雷文集》(文艺卷)广泛辑集了傅雷毕生著述,包括小说散文创作、文艺评论(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著译序跋、政治杂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美术论著、音乐论著等,纵观《傅雷文集》(文艺卷),不但能于此理解傅雷全人,更足以知人论世,认识一代知识精英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违合参差,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都不容低估。傅雷以翻译家见知于世,译文信、达、雅三美兼擅,传誉译林,卓然一家。所译皆世界名著,抉择谨严,影响巨大。傅氏学养精深,于美术及音乐理论与欣赏,尤具专长,而常为其翻译盛名所掩。特别重要的,是他的立身处世,耿介正直,劲节清操,一丝不苟,兼备中国知识分子传统品德与现代精神,堪称典范。文革殉难,举世景仰。
作者简介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已收录于《傅雷文集》。为表示对他著译的由衷礼赞,近年还出版多种插图珍藏本,如《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丹艺术论》《艺术哲学》等。
媒体推荐 书评
傅雷以翻译家见知于世,译文信、达、雅三美兼擅,传誉译林,卓然一家。所译皆世界名著,抉择谨严,影响巨大。傅氏学养精深,于美术及音乐理论与欣赏,尤具专长,而常为其翻译盛名所掩。特别重要的,是他的立身处世,耿介正直,劲节清操,一丝不苟,兼备中国知识分子传统品德与现代精神,堪称典范。文革殉难,举世景仰。本书广泛辑集了傅雷毕生著述,包括小说散文创作、文艺评论(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著译序跋、政治杂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美术论著、音乐论著等,纵观本书,不但能于此理解傅雷全人,更足以知人论世,认识一代知识精英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违合参差,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都不容低估。

编辑推荐 《傅雷文集》(文艺卷)广泛辑集了傅雷毕生著述,包括小说散文创作、文艺评论(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著译序跋、政治杂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美术论著、音乐论著等,纵观《傅雷文集》(文艺卷),不但能于此理解傅雷全人,更足以知人论世,认识一代知识精英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违合参差,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都不容低估。
目录
《傅雷文集》出版说明
《傅雷文集》代序
文学篇
文学篇出版说明
小说散文
傅雷自述
梦中
回忆的一幕
法行通信十五篇
文艺评论
现代法国文艺思潮
世界文艺情报[七则]
关于乔治萧伯讷的戏剧
雨果的少年时代
论张爱玲的小说
读剧随感
《勇士们》读后感
答《大公报》问
答陈冰夷查询
关于整顿与改善文艺翻译工作的意见[存目]
对于版税问题的意见
关于少年儿童读物的问题
关于文艺创作与出版事业等问题
评《三里湾》
评《春种秋收》
自报公议及其他——艺术界二三事之一
艺术创造性与劳动态度——艺术界二三事之二
谈翻译、出版、发行、印刷等问题
关心书籍的命运,注意积累和淘汰
为繁荣创作、提高出版物质量提供更好的条件
关于经理、编辑、选题计划的三点意见
翻译经验点滴
对于译名统一问题的意见
亦庄亦谐的《钟馗嫁妹》(残文)
著译序跋
菲列伯苏卜《夏洛外传》卷头语
菲列伯苏卜《夏洛外传》译者序
《各国古物保管法规汇编》序
莫罗阿《人生五大问题》卷首语
莫罗阿《人生五大问题》译者弁言
莫罗阿《恋爱与牺牲》译者序
莫罗阿《服尔德传》译者附识
罗素《幸福之路》译者弁言
杜哈曼《文明》译者弁言
《文明》作者杜哈曼略传
巴尔扎克《高老头》简介
巴尔扎克《高老头》重译本序
巴尔扎克《高老头》译者序[存目]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简介
巴尔扎克《贝姨》简介
巴尔扎克《贝姨》译者弁言
梅里美《嘉尔曼》《高龙巴》简介
巴尔扎克《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简介
巴尔扎克《禁治产》题解
关于服尔德《老实人》一书的译名
巴尔扎克《于絮尔弥罗埃》简介
巴尔扎克《赛查皮罗多盛衰记》译者序
巴尔扎克《搅水女人》译者序
巴尔扎克《都尔的本掌神甫》《比哀兰德》译者序
巴尔扎克《幻灭》译者序[存目]
政治杂评
我们的工作
现代青年的烦闷
吾国过去教育之检讨
《历史的镜子》
上海杂志界的恶性膨胀
所谓人道
以直报怨
是宽大还是放纵?
“日本应与德国受同等惩处”
及早送出大门
邮政与铁道加价
车辆右行与世界潮流
无照汽车
废止出版检查制度
杀鸡儆猴
学术无伪,学生无伪
他们也是人
论警管区制
国民的意志高于一切
历史与现实
反对移用租借物资
世界风云
我们对美苏关系的态度
——斯诺《美苏关系检讨》译者代序
所谓反帝亲苏
知识分子的绊脚石
知识分子与节约时间
知识分子与八股
闲话新年
大家砌的墙大家拆
比一比想一想
识别右派之不易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关于高级知识分子的几个问题
关于高级知识分子的几个问题的补充材料
关于出版界与知识分子问题的意见
上海政协第一届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书面发言
第一阶段郊区农业生产合作社视察报告
政协上海市委会安徽省建设事业参观团
第一组总结报告
艺术篇
艺术篇出版说明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与傅雷先生

第一讲乔托与阿西西的圣方济各
第二讲多那太罗之雕塑
第三讲波提切利之妩媚
第四讲莱奥纳多达芬奇(上)
第五讲莱奥纳多达芬奇(下)
第六讲米开朗琪罗(上)
第七讲米开朗琪罗(中)
第八讲米开朗琪罗(下)
第九讲拉斐尔(上)
第十讲拉斐尔(中)
第十一讲拉斐尔(下)
第十二讲贝尔尼尼
第十三讲伦勃朗在卢浮宫
第十四讲伦勃朗之刻版画
第十五讲鲁本斯
第十六讲委拉斯开兹
第十七讲普桑
第十八讲格勒兹与狄德罗
第十九讲雷诺兹与庚斯博罗
第二十讲浪漫派风景画家
人名译名原名对照简介
人名原名译名对照索引
美术论著
泰纳《艺术论》译者弁言
丹纳《艺术哲学》译者序
塞尚
《上海美专新制第九届毕业同学录》序
刘海粟
现代中国艺术之恐慌
世界艺坛情报[六则]
薰栗的梦
我再说一遍:往何处去?往深处去!
罗曼罗兰《米开朗琪罗传》译者弁言
我们已失去了凭藉——悼张弦
中国画论之美检讨[存目]
观画答客问
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没有灾情的“灾情画”
庞薰栗绘画展览会序
关于国画界的一点意见
对《黄宾虹年谱》一稿的意见
关于宾翁《年谱》四稿意见
对纪念故画家黄宾虹先生百岁诞辰及
编印画册事意见
《宾虹书简》前言
整理宾虹先生著述目录管见
音乐论著
从“工部局中国音乐会”说到中国音乐与戏剧的前途
音乐之史的发展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译者献辞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二卷译者弁言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简介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译者序
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
关于音乐界
萧邦的少年时代
萧邦的壮年时代
乐曲说明(之一)
乐曲说明(之二)
乐曲说明(之三)
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
与傅聪谈音乐
傅聪的成长
向中央领导谈“音乐问题”提纲
傅雷年谱
……
文摘 书摘
傅雷自述
略传
我于一九0八年三月生于浦东南汇县渔潭乡,家庭是地主成分。四岁丧
父;父在辛亥革命时为土豪劣绅所害,入狱三月,出狱后以含冤未得昭雪,
抑郁而死,年仪二十四。我的二弟一妹,均以母亲出外奔走,家中无人照顾
而死。母氏早年守寡(亦二十四岁),常以报仇为训。因她常年悲愤,以泪洗
面;对我又督教极严,十六岁尚夏楚不离身,故我童年只见愁容,不闻笑声
。七岁延老贡生在家课读《四书》《五经》,兼请英文及算术教师课读。十
一岁考入周浦镇高小二年级,十二岁至上海考入南洋附小四年级(时称交通
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附小),一年后以顽劣被开除;转徐汇公学读至中学(旧
制)一年级,以反宗教被开除。时为十六岁,反对迷信及一切宗教,言论激
烈;在家曾因反对做道场祭祖先,与母亲大起冲突。江浙战争后考入大同大
学附中,参加五卅运动,在街头演讲游行。北伐那年,参与驱逐学阀胡敦复
运动,写大字报与护校派对抗。后闻吴稚晖(大同校董之一)说我是共产党,
要抓我,母亲又从乡间赶来抓回。秋后考入持志大学一年级,觉学风不好,
即于是年(一九二七)冬季自费赴法。
在法四年:一方面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一方面在巴黎卢佛美术史学校
听课。但读书并不用功。一九二九年夏去瑞士三月,一九三。年春去比利时
作短期旅行,一九三一年春去意大利二月,在罗马应“意大利皇家地理学会
”之约,演讲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留法期间与外人来往较多
,其中有大学教授,有批评家,有汉学家,有音乐家,有巴黎美专的校长及
其他老年画家;与本国留学生接触较少。一九二八年在巴黎认识刘海粟及其
他美术学生,常为刘海粟任口译,为其向法国教育部美术司活动,由法政府
购刘之作品一件。一九二九年滕固流亡海外,去德读书,道经巴黎,因与相
识。我于一九三一年秋回国,抵沪之日适逢九一八事变。
一九三一年冬即人上海美专教美术史及法文。一九三二年一月在沪结婚
。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事变发生,美专停课,哈瓦斯通讯社(法新社前
身)成立,由留法同学王子贯介绍充当笔译,半年即离去。当时与黎烈文同
事;我离去后,胡愈之、费彝明相继人内工作,我仍回美专任教。一九三三
年九月,母亲去世,即辞去美专教务。因(一)年少不学,自认为无资格教书
,母亲在日,以我在国外未得学位,再不工作她更伤心;且彼时经济独
……
读书人网 >艺术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