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身呼吸,心生活

发布时间: 2010-03-13 02:48:11 作者:

 身呼吸,心生活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页码:244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08617596
条形码:978750861759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Minding the Body,Mending the Mind

内容简介 《身呼吸,心生活》内容简介:为什么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焦虑和抑郁却越来越严重?为什么经济危机的时候,可乐、薯条、爆米花的销量大幅提升?为什么压力巨大、精神紧张的时候,身体很容易生病?这一切都源于,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以一种巧妙的方式相互作用。
作为一部整合医学领域的先驱之作,《身呼吸,心生活》以心理学、神经学、病理学以及行为医学等科学的理论体系为依托,通过感人的故事和具体的案例,抽丝剥茧般分析了我们烦恼和痛苦的根源,并以明确的步骤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冥想、呼吸以及伸展操来获得放松,学会观察自我心灵,阻断旧有的心灵制约。《身呼吸,心生活》能够帮助你运用心灵的正向力量缓和生理症状,让心灵暂时放“空档”并时刻保持警觉,健康、满足而有意义地“活在当下”。
作者简介 乔恩波利森科,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的研究领域包括试验病理学、行为医学、心理神经免疫学,以跨越传统的专业训练将多学科领域联系在一起,堪称整合医学的先行者、心理神经免疫学的创新者。曾执教于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波士顿塔夫斯大学医学院,协同创立哈佛大学身心门诊中心并担任主任,主张治疗要整合医学、心理学和灵性多领域的研究成果。
媒体推荐 不论你是一位想要活得健康、有朝气且快乐的年轻人,还是希望保持活力和体能的银发族;不论你是承受着极大心理压力、渴望获得均衡的生活,还是患有重大的疾病,这本书都能够在身心灵方面给你提供极大的帮助。
  ——安德鲁威尔医师 美国知名整合医学专家
编辑推荐 《身呼吸,心生活》:
畅销全美40多万册的心理学经典读本
全球整合医学的发轫之作
忙碌都市人身心减压实用手册
我们在心里筑起了一堵墙,试图用它保护自己不再受伤
然而,抑郁、焦虑、沮丧、痛苦却依然常伴身旁
其实,我们可以活得更快乐、更健康
这本整合了心理学、神经学、病理学以及行为医学的身心灵修炼佳作,
像一组心灵瑜伽体操,舒展开我们疲惫焦虑的心,
给生命带来新鲜的气息,给身体带来无尽活力。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身心治疗的科学
这是一条贯穿情绪、希望、恐惧与信念的路径,并能影响身体的自我防御能力,在应付无时无刻持续变化的日常所需重,让身体机能保持最佳状态。

第二章 重掌心灵自控权
人们竭尽全力,想要安度一生,没有哪个人会刻意制造痛苦。我们在心里建造一堵墙,保护我们不要感知痛苦,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问题是,同时我们也将困于自己的错误观念中。

第三章 冲破焦虑怪圈
被困扰的心灵投入到“非战即跑”的反应当中,使肌肉紧张,焦虑升级。这种恶性循环如果演变成恐慌,最终会带来全然的无助感。换言之,原本试图掌控局面,却反而导致某种全然失控。

第四章 专注与发现自我
专注是一种放松的全心全意的状态,既关照思想和感觉的内在,也关照感知和行为的外延。事实上,我们每次只能做一件事。虽然心灵可以在若干事件之间不断变换,但它能够全神贯注的却只有一件事。一心多用不仅意味着心灵在来来往往之间浪费了时间,而且降低了效率。

第五章 突破心灵陷阱
自我在心中大量制造永不休止播映的影片,有些我们喜欢,有些我们不喜欢,但只要我们越去抓取或逃避这些眩目的影像,便越会与自己内心的平静疏远。心灵所有的阴谋都源自这个错误。

第六章 观念重塑与创意想象
每当你在思考某件事的时候,你都是在想象。过程中的细节因人而异,但所有人都有想象的能力。当你幻想时,无论积极还是消极,你的体验是什么?

第七章 情感康复
抑制情感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否定,它是一种不自觉的、避免自己受到痛苦环境和情感伤害的自我保护。当某事造成了情感上的痛苦,人们不是去积极应对,而是下意识地用否定来回避这种伤害。

第八章 山姆的故事:奇异恩典
生活就是一次挑战,万事万物总是处在变化当中,认清生活的本质是我们获得安全的唯一方式。我们所拥有的唯一真正的控制就在我们心中——在我们对生活的态度中。不论想法有多么积极乐观,好人总会遭遇坏事。你可能不会得到你所欲求之物。真正的智慧在于热爱你所拥有之物。
后记:身心灵健康的12条忠告
……
序言 在美国,本书第一版问世已经20年了。当有人告诉我这本书将列入《纽约时报》的畅销书名录的时候,我正坐在医院的办公桌前阅读医疗数据表格。电话响了,是出版商乔治吉布森打来的,声音中透露着欢欣和激动。“你还坐得住吗?”在告诉我这个消息时,他气喘吁吁地问。“《纽约时报》畅销书名录?”我思考着,波澜不惊地说,“是件好事儿吗?”
当时,在孤立的医学和临床实践领域,畅销书并不引人注目。研究论述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上,以分享彼此严谨的研究成果倒是件令人激动的事了。在过去的这20年里,越来越多的著作出现了,试图引导(有时是利用)一个特定的公众群,但他们变得越来越紧张、焦虑、异化、病态和压抑。
在过去的20年间,我们对于身心健康知识的增长是一个奇迹。普通人所了解的关于锻炼、饮食、心理、补给及药物的知识比任何时候都多,但为何我们依旧未能如愿以偿呢?
文摘 插图:


20世纪40年代,瑞士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沃尔特海塞在猫的大脑实验中发现,通过刺激动物下丘脑的不同区域,可以获得完全相对的两种能态。一种是指向剧烈活动的“加挡”提速状态,另一种却是深度休息和放松的低能耗——身体的“空挡”状态。
20世纪80年代,R基斯华莱士博士和赫伯特本森博士记录了人在进行冥想时的一种类似的深度休息和放松状态。本森接下来的研究证实,任何形式的暂时性全神贯注都可以引发这种状态。当人们精力集中时,他们可以抛开平日的担心和纷扰,聚精会神于自己的心灵,他将这种内在的下丘脑机制称之为“放松反应”。
当放松反应被唤醒,心率会减缓,血压会降低,呼吸频率和耗氧量会因为能耗减少而显著下降,脑电波会由警惕性B节律转向松弛的a节律或者e节律,流向肌肉的血液减少了,血液被输送至大脑和皮肤,从而产生温暖的感觉和放松戒备的心理状态。正是通过学习激发放松反应,才使我扭转了以前足以将自己送进急救室的压力状态。
后记 1.你未必总能控制生活中的外部环境。但能够控制你对它们的反应。
在经历艰难情形时,请记住你的选择:
a)重构情形,将它视为一种挑战,而非威胁。记住,生活中能够持续进行的,只有变化本身。只有这样,即使面对怀疑和不确定性因素,你也能够认识并加强内在的力量。逆境即是历练,精神从中而生。
b)呼吸永远与你相伴,这是自我认识和自我选择的关键。在压力情况下,我们很容易忘记这样的事实:即使情形有所变化,你的内心总有不变的安宁之所,即内心的“自己”,或“见证”,也就是你真正的本质,它能够静观心灵的持续活动,而不会随波逐流。你有你的想法,但你不是这些想法。
读书人网 >医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