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页码:381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
ISBN:7802282247
条形码:978780228224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图书品牌:北京步印文化
内容简介 《梦的释义》书中,弗洛伊德通过对梦的科学性探索和解释,发现了“梦的工作”原理,以其天才式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开创精神指出“梦是愿望的满足”,挖掘出人性的真正主宰——潜意识。
作者简介 弗洛伊德(1856-1939),20世纪最有才智和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开创者,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
媒体推荐 书评
弗洛伊德对梦的分析,是现代科学对梦的分析的最有原创性、最著名与最重要的贡献。
——弗洛姆《弗洛伊德的使命》
历史上没有几个人能像弗洛伊德那样对人类的思想产生如此大的冲击,没有一个人类生存的重要领域不曾受到弗洛伊德思想的触及。 ——赫根汉《人格心理学导论》
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名字,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 ——波林《实验心理学》
没有人尝试系统地获取一个活动包含的意义,只有一种学派是和我们出自同一原始自明性的;这就是弗洛伊德学派。弗洛伊德和我们一样,认为一个活动不会仅限于它本身,它直接归结到更深的结构,而精神分析是能够阐明这些结构的方法的。——萨特《存在与虚无》
在二十世纪,如果不了解三位著名的犹太籍学者,你将不能被称为一个现代人,这三位学者是:爱因斯坦、马克思与弗洛伊德。 ——吴文藻(著名人类学家)
编辑推荐 《梦的释义》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梦”的著作。
目录
本译本序言
英文第三版前言
第三(德文)版序言
第二(德文)版序言
英译者导言
引言
……
序言 鉴于在本书第一版和第二版间相距九年之久,对第三版的需要在刚刚过去一年多时间后就出现了。但是,既然我先前不愿把本书受到的忽略归咎于它缺乏价 值,现在我也就无意把对本书再版的需求作为其价值的证据。
科学知识的进步使《梦的释义》不再受到冷落。当我在1899年写这本书时,还没有任何“性的理论”问世,关于精神神经症较复杂结构的分析也尚处襁褓之中。梦的解释试图作为一个权宜之计来加速对神经症的心理分析,但是从那时以后,对神经症的较深刻认识已为对梦的理解做出了贡献。梦的解释的学说按照本书头版中尚未充分强调的方向而发展了。从我个人的经验和斯坦利及其他作者的著作中,我已学会更精确地去评价梦中( 或宁可说,潜意识思想中)象征的意义。在几年的过程中,大量资料已积累起来并要求予以考虑。我通过在文中的插入语和脚注努力去论述这些新事物。如果这些附加物并不总是符合这部著作的框架,或者如果早期原著并不处处符合我们现时知识的标准,我必须请求读者宽恕这个缺陷,因为这只是科学不断迅速前进的结果和标志。我甚至胆敢预言这一方向——也是对本书的要求——今后的版本会背离先前的版本。梦的解释必须寻求与诗歌、神话和通俗成语的丰富题材的更密切联系,它必须比现今更为如实地论述梦与神经症和精神错乱的关系。
奥托兰克先生在挑选补充事例时给我提供了有价值的帮助,并审订了本版的校样。我必须对他和其他许多同事的贡献和矫正意见表示感谢。
维也纳,1911年
后记 大凡一部译著问世,总不免要有个前言或后记。既然编辑同志已经约请陈老师为本书出版作了中译本序言,剩下的似乎就没有什么更多的话可说了。但回味这部著作的深奥玄妙之处,联想身旁如此众多辛勤忙碌的身影,几句非说不可的话就又促使我重新拿起笔来。
《梦的释义》这部巨著在世界文献的宝库中沉睡了将近一个世纪。把它介绍给中华民族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
《梦的释义》不仅是弗洛伊德思想的奠基石,而且也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尽管几十年来人们对弗洛伊德学说已作出了种种评价、扬弃和批判,但时至今日,人类的文化、心理、艺术乃至哲学社会科学、医学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往往要追溯到“潜意识”的概念上,并借助于弗洛伊德为人类勾画出的心理框架。这部著作思想宏大,蕴义丰厚,并且表述得丝丝入扣,隽永非凡。通读一遍往往并不足以领悟弗洛伊德的深刻寓意。实质上,他的思想是渗透在字里行间,凝聚在每个字眼之上的。只有反复切磋,深入研读,才有可能达到彻悟的境地。
在先,我国台湾已出版了这部著作的一个中译本。但鉴于种种原因,海峡两岸尚难以进行直接的文化交流,且台湾译本的语言、字体和编排方式等诸多方面亦与人们的一般阅读习惯不符,且采用的英译本删节较多,于是,一个新的、现代语言和编排风格的比较完整的中译本的诞生就成为当务之急。本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问世的。
本书依照英文第三版翻译而成。英文第三版根据弗洛伊德生前的最后一版——德文第八版进行了完全修订的版本,并经过了弗洛伊德本人的同意,因而可以说这一版本体现了这部巨著的终极形式。把它介绍给我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于译者来说,是感到欣慰的。
本书的翻译工作是在各方面的通力协作下才告完成的。初稿脱手后,我国病理心理学专家、北京大学心理系陈仲庚教授首先根据英、德文版进行了总审校和统校,并具体审校了第一、二、三、四、五章;北京大学心理系沈德灿副教授负责审校了第六、七章。陈仲庚先生还补译出了原文中凡涉及到德、法文的段落和注释。此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王生平同志和辽宁省出版总社编审调研室主任谌艾同志又对之进行了精心的推敲和加工。
此外,本书在翻译过程中曾参照了台湾译本。北京大学心理系的王燕、杨倩、滕桂荣参加了审校过程中的某些工作,北京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孟昭兰先生对本书的翻译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帮助。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王波亦为本书的翻译出版做了努力,在这里,一并致以谢意。
张燕云 1986年9月27日于北京西黄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