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宋文通论

发布时间: 2010-03-13 05:35:58 作者:

 宋文通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112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208083274/9787208083271
条形码:9787208083271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文学有纯文学与泛文学之别。西方和中国现当代的文论以诗歌、散文(抒情散文)、小说、戏剧为文学作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得从中国古典文学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照搬西方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如果只有诗歌、戏剧、小说和抒情散文才算文学,只有纯艺术而非教化性的,纯虚构而非纪实性的才算文学,恐怕会得出中国古代无文学,或有也少得可怜的结论。元明清的戏剧、小说是否够得上这种纯文学的标准,恐怕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宋文通论(精)》所研究的宋文都是泛文学意义上的文学,标准较宽,即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宋代美文。凡思深、情挚、文美的宋文都属于《宋文通论(精)》的研究范围。
作者简介 曾枣庄,1937年1月20日生,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占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主编有《全宋文》、《中华大典文学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三苏全书》。早年从事杜诗研究,著有《杜甫在四川》。后从事三苏与宋代文学研究,先后出版有《苏洵评传》、《苏轼评传》、《苏辙评传》、《三苏传》、《三苏文艺思想》、《论西昆体》、《宋文纪事》、《苏诗汇评》、《苏词汇评》、《苏文汇评》、《北宋文学家年谱》、《三苏研究》、《唐宋文学研究》、《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化》、《苏轼研究史》、《集部要籍慨说》等。
目录
自序
一 “散文至宋人始是真文字”
二 本书的研究范围
三 本书撰写经过
第一编 宋文总论
第一章 宋文发展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
第一节 宋代诸帝的嗜好与宋代文化的繁荣
第二节 “不得杀士大夫”
第三节 “三教之设,其旨一也”

第二章 宋文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章 宋人论文及其纷争

第二编 宋代辞赋通论
第四章 宋代的骚体辞与骚体赋
第五章 “事皆实录”的仿汉大赋
第六章 骈赋仍为宋赋大宗
第七章 “去取予夺”决于律赋
第八章 “文赋尚理而失于辞”

第三编 宋代四六文通论
第九章 文章利病,不在奇偶
第十章 宋代诏令
第十一章 公牍
第十二章 宋代的表
第十三章 “开陈其意”之启
第十四章 其他各体四六文

第四编 宋代韵文通论
第十五章 箴是规讽之文
第十六章 铭题于器,有戒有赞
第十七章 颂惟典雅,辞必清铄
第十八章 赞贵赡丽宏肆
第十九章 哀祭文

第五编 宋代散文通论
第二十章 宋代的论说文
第二十一章 宋代的杂记文
第二十二章 宋人书信
第二十三章 宋代的赠序文
第二十四章 宋代的书序和篇序
第二十五章 宋人题跋
第二十六章 宋人的传状碑志
第二十七章 宋人的诗话、词话、文话、笔记、小说、戏剧和语体文

第六编 宋文的总体特征及其影响
第二十八章 宋人理想同现实的矛盾
第二十九章 宋人的忧患感、悲凉感、旷达感
第三十章 宋文的艺术特征
第三十一章 宋文的影响
主要参考书目
……
序言 一 “散文至宋人始是真文字”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是由古代转入近代之契机。宋代的文化更是辉煌灿烂,居于当时世界的最前列。在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科技诸方面以及学术文化的其他领域,宋人均富开拓创新精神,取得了超越前代的巨大成就,硕果累累,群星争耀。陈寅恪先生撰《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
一代有一代的文学,这就是所谓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赋介于诗、文之间,一般归于文的范围。词是一种新兴诗体,兴起于隋唐,盛行于两宋。宋词最能代表宋代文学,宋词达到的成就,在我国词学史上可谓空前绝后。元人罗宗信《中原音韵序》云:“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①王骥德《古杂剧序》云:“后三百篇而有楚之骚也,后骚而有汉之五言也,后五言而有唐之律也,后律而有宋之词也,后词而有元之曲也,代擅其至也。”②陈继儒《太平清话》云:“先秦两汉,诗文具备。晋人清谈、书法,六朝人四六,唐人诗、小说,宋诗余,元人画与南北剧,皆是独立一代。”③顾彩《清涛词序》云:“一代之兴必有一代擅长著作,如木水金火之递旺,于四序不可得兼也。古文莫盛于汉,骈俪莫盛于晋,诗律莫盛于唐,词莫盛于宋,曲莫盛于元。昌黎所谓以鸟鸣春,以虫鸣秋,以风鸣冬者,其是之谓乎。”④焦循云:“夫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舍其所胜,以就其所不胜,皆寄人篱下者耳。
文摘 宋代律赋的句式富于变化。由唐至宋,律赋之法度渐密,对偶句式以四四、六六、四六、六四为常式,四六、六四所用为隔句对。但在仁宗朝以后,宋代律赋的句式常常突破这一格式,有二五、二六、二九、三三、三五、三三六、三七、三三七、四四六、五二、五五、五六、六四、六五、七四、七六、八四、八六、九九句式,兹不尽举,仅举颇为特殊者如下:二六、二九句式,如刘敞《三命不逾父兄赋》云:“于外,故右贤而贵爵;于内,故尚亲而立爱。贵爵,然后知王官之不可乱;立爱,然后见人道之不可废。”①三三六句式,如刘敞《贵知我者希赋》云:“和其光,同其尘,毋恤骜民之怨;出乎类,拔乎萃,岂嫌举世之非?”④三三七句式,如楼钥《高祖好谋能听赋》云:“为真王,为假王,悟陈平蹑足之语;趣刻印,趣销印,用张良借箸之筹。”⑧四四六句式,如刘敞《三命不逾父兄赋》云:“名位不同,彼乡饮也,或不齿之为尚;少长有礼,此宗室也,宜人事而勿佻。”④宋人律赋中常用流水对,以收一气贯注之效,如楼钥《击楫誓清中原赋》云:“果能扶神器之阽危,拯遗黎之沉溺,长淮以北也,复见夫冠带;大河以南也,悉除夫荆棘,不渝江上之盟,坐制目中之敌。”⑤在欧阳修的《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中,还有三十八字的长联:“阳能和阴则雨降,若岁大旱,则阳不和阴而可推;阴不侵阳则地静,若地频动,则阴干于阳而可知。”⑥
宋人律赋用典较唐人律赋少,所用典往往有如己出。李调元《赋话》卷五云:“宋文彦博《鸿渐于陆赋》云:‘翻迅羽以,弋人何慕;冲层峰而翩若,阳鸟攸居。’运成语如自己出。又‘将候雁以同宾,羽翮既就;与时龙而共起,燕雀焉知?’则自然合拍,并忘其成语矣。”苏轼以“神圣功用,无捷于酒”为韵的《浊醪有妙理赋》,赋题为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诗成句:“当歌欲一放,泪下恐莫收。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正是此赋主旨,赋一开头即予点明:“酒勿嫌浊,人当取醇。失忧心于卧梦,信妙理之疑神。浑盎盎以无声,始从味入;杳冥冥其似道,径得天真。伊人之生,以酒为命。常因既醉之适,方识此心之正。”
读书人网 >散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