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地域的等级:一个大理村镇的仪式与文化

发布时间: 2010-03-14 02:08:13 作者:

 地域的等级:一个大理村镇的仪式与文化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281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
ISBN:7801905067
条形码:978780190506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社会学人类学论丛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人类学家许光先生写作《祖荫之下》的研究地点——云南大理喜洲镇的再研究成果,是一部详细的社会人类学民族志报告。作者在深入田野工作的基础上,采用结构主义的视角,展现了该地地域崇拜现象的等级结构。这种等级结构对于从民族志的角度理解和发挥“汉语人类学”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论述,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从“非”喜洲看喜洲的做法,也深化了前人对喜洲的理解,并有助于从民族志的角度认识“和而不同”的人文世界。
本书适用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的学者与研究生阅读。另外,本书详细描述了大理喜洲的庙宇及其组织和仪式活动,也记录了当地鲜为人知的男女交往习俗和节日习俗,为读者呈现了-幅大理白族宗教生活的真实图景。从事民俗旅游事业的人士和少数民族艺术工作者可以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到大理旅游的普通游客也会通过本书加深对大理文化的了解。
作者简介 梁永佳,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讲师,并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兼任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宗教与法律的比较社会学、白族历史与文化、泰米尔民族志。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关于云南一个小镇的民族志报告,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改写而成的,主要探讨云南大理喜洲镇的地域崇拜和社会空间问题。全书详细描述了大理喜洲的庙宇及其组织和仪式活动,也记录了当地鲜为人知的男女交往习俗和节日习俗,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大理白族宗教生活的真实图景。
目录
前 言/1
导 论 再研究、复合文化、地域崇拜/1
  一 课题的界定:再研究/1
  二 西南民族研究背景下的大理喜洲/4
  三 问题与文献/15
  四 本书的框架/26
……
文摘 书摘
二 “汉语人类学”的一个可能
在中国人类学史的有关论述中,王铭铭(2000a,2000d)提出了“汉语人
类学”概念。汉语人类学的历史既容纳了汉语撰述和译成汉语的人类学著作
,又超越了国家疆界在面对华人多元文化时显露的局限。所以,“以‘汉语
人类学’来关照‘中国人类学’,使我们更为清楚地看到一门社会科学学科
如何从以语言一文化为中心的跨文化对话手段演变为民族一国家自我建构的
知识手段的历史过程”(王铭铭,2000d:4)。王铭铭认为,汉语人类学在近
现代史上,一直没能摆脱“民族一国家”框架下本土化研究旨趣所造成的束
缚。20世纪三四十年代,汉语人类学的水平已经与西方相当接近,但当时的
人类学家显然没有用本土人类学修正西方异文化之人类学的关怀。20世纪50
年代的大陆民族学延续了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却回归到19世纪的进化论
,带有过多的政策性涵义。时至今日,汉语人类学仍或多或少地存在流于形
式、应用先行、自我封闭的弊病,尚不能与世界文明体系的转型联系在一起
,也无法通过对“非我”的研究,创建汉语人类学的世界观(王铭铭,2000a
)。
以喜洲为背景的人类学研究,对应了中国人类学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
同时也具备自己的特色。许娘光用英文写作的《祖荫之下》,主要在西方流
传。相对于同时代的中国人类学家的著作,它在汉语学术圈的影响有限。同
时,它也没有实用目的。它的形成和出版,起因是作者个人的学术追求,而
不是缘于“改造中国”的诉求。近年来,域外学者对大理白族的研究,也.
多以外文形式发表,不仅不能算作汉语人类学论著,更没有汉语人类学的关
怀。
有趣的是,有关喜洲的研究史,并没有因此超脱“西学‘中国化’的历
史困境”。许娘光先生之所以把喜洲人写成汉人,在于他接受了用国家容纳
社会的民族一国家观。他没有,也不可能超脱当时中国知识界的状态,《祖
荫之下》并不是一本用异己社会反思自身的著作。许先生虽然也曾提到喜洲
之外的“民家”,但民家是境内少数民族也好,喜洲人是汉人的一个社区也
罢,都可以理解为中国人类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界实现国家认同的一种表述
。显然,对于一位身处内忧外患时代的中国人类学家来说,研究“民家”和
研究“汉人”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也就是说,没有必要讨论研究“非我”和
研究自身在人类学方法和认
……
读书人网 >社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