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论人的使命:悖论伦理学体验

发布时间: 2010-03-14 02:26:05 作者:

 论人的使命:悖论伦理学体验


基本信息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页码:391 页
出版日期:2000年12月
ISBN:7806169997
条形码:9787806169995
版本: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三编,第一编是基本原则;第二编是善恶此岸的伦理学;第三编是关于最后之事、末世论理学。
作者简介 别尔嘉耶夫,著名俄罗斯哲学家,被英国剑桥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1947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奖金的候选人。1874年3月6日生于基辅。他的家庭属于俄国的文明贵族阶层,受到西方文化较大的影响。这使他从小就既有贵族的孤傲,又全身心地追求自由。年青时投身于马克思主义者所组织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反抗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曾两次被捕,最终被流放。主要著作有《自由的哲学》、《创造的意义》、《论人的使命》等。
编辑推荐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背负了怎样的使命?善和恶究竟从何而来?人真的能得到上帝的救赎吗?这些困扰你我的问题都是本书探讨的课题,其中的思想中不断流露身为基督徒知识分子虔诚的一面,可是又带有对世俗或一般伦理学强烈批判的尖锐,跨越了哲学、宗教、神学诸领域,发人深省。
目录
第一编 基本原则
第一章 伦理认识问题
1.哲学,科学和宗教
2.客体和主休。认识中的客体化
3.伦理学的任务
4.关于善恶标准的伦理学基本问题
……
文摘 书摘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关于善和恶标准的问题,关于道德的起源问题,这个基本问题就在于区分和评价的产生。这个问题完全不像进化论者们所提出的那样,他们研究的是道德概念的产生。这是一个无比深刻的问题。区分是从哪儿来的,在区分之后才产生的善能否作为区分的标准?其实,最高的价值在善恶的彼岸。这个问题很少被彻底地提出来。一般情况下伦理学完全都在善恶的此岸,对这样的伦理学来说,善是没有问题的。彻底地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尼采。他说,对真理的意志是道德的死亡。伦理学不仅应该为道德作论证,而且还应该对道德上的谎言进行揭露。这个问题的悖论性在于,“善”遭到了怀疑,也就是说,遭到怀疑的是,“善”是不是善的,“善”是不是恶?果戈理在我们放在卷首的那句话里天才地表达了这一点:“令人忧伤是,在善里看不到善”。在提出了“善”是不是善这个问题后,我并不想从“是”和“不是”,从区分与评价开始讨论它。我们假定善完全不是善,它是恶,应该向它说“不”。这是对“善”的评价,是把“善”与我用以与“善”对立的那个东西区别开来,与这个“善”和这个“恶”的“彼岸”的东西区别开来。如果我把“善恶彼岸”的东西置于“善恶此岸”的东西之上,那么我就区分了“高”和“低”,我在评判、评价、对比。尼采当然是个道德主义者,他在宣传一种新的道德。在他那里,最高道德还是在“善恶的彼岸”被揭示,当我们此世的恶,如恺撒波尔查四,出现在“彼岸”时,他的目的就很少能实现。当他企图这样作的时候,他陷入了绝境。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问题,霍屯督人答到:“当我偷别人的妻子时,就是善,当别人偷我的妻子时,就是恶。”这个霍屯督人完全没有站到善恶的彼岸,区分和评价的彼岸。这样的霍屯督人实际上在我们中间占主导地位,他当然是个道德主义者。旧的善被新的善所代替,价值被重新评估,但是在善恶的彼岸,相对于善而言没有发生任何变革。甚至当您说,区分和评价是某种愚蠢的和恶的事情,那么您完全处在评价的控制之下。“在善恶的彼岸”不应该有任何“善”和任何“恶”。但是在我们这里,“善恶的彼岸”总是有或者是我们的“善”,或者是我们的“恶”。当我们明白,我们根据善恶标准作出的评价具有象征性,而不具有存在的特征,那么我们将获得更实质的和更深刻的结果。“善”和“恶”,“道德的”和“不道德的”,“高尚的”和“卑贱的”,“好的”和“坏的”并不表达现实的存在,这只是象征,但不是随意的和相对
……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