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27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010072361/9787010072364
条形码:978701007236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现象学十四讲》认为,现象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使我们前哲学的生活、经验与思考获得正当有效性。对于我们这些受过近代科学启蒙的人来说,理性与科学固然给了我们重大成就,但一旦我们步入后现代时,它们就显得薄弱不足了,而现象学正是在这里启示了我们。
作者简介 洪汉鼎/著
洪汉鼎,1938年11月19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原籍湖南长沙,1951至1956年在江苏无锡市辅仁中学读书。1956年夏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从习于贺麟教授、洪谦教授和冯友兰教授,研习西方哲学,1961年毕业。1963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97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任贺麟教授助手。1983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资金,赴德国进修两年,由于对中德哲学交流作出贡献,1984年10月受德国总统卡斯顿斯的接见。1985年返国后,任职于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986年任研究员(教授)。1991年荣获德国杜塞尔多夫哲学名誉博士,之后多次赴德国、香港等地讲学。1992年成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4年代表作《斯宾诺莎哲学研究》(199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年任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哲学院客座教授,并在德国讲学一学期。回国后,先后任山东大学、东南大学客座教授,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和南开大学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并任北京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96年译著《真理与方法》两卷本(1993~1995年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自2001年起,一直在台湾几所大学任教。现任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全国西方哲学史学学会和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以及国际斯宾诺莎学会(荷兰、德国)理事。
编辑推荐 《现象学十四讲》力求让现象学接近人生,阐明现象学带给我们文化与理智生活的意义与贡献。
目录
序言
重新回到现象学的原点
第一讲
哲学史古代、近代与当代的区分
当代哲学的两大倾向:分析哲学与现象学
第二讲
再论当代哲学的两种倾向或运动:
分析哲学与现象学
第三讲
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时期,他的著作介绍
第四讲
现象学所讲的现象
当代现象学与以往的现象学的区别
第五讲
何谓现象学的本质与本质直观
第六讲
现象学所讲的观念或艾多斯
观念一词的哲学史
第七讲
现象学最初目标一一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
第八讲
现象学指导原则——面向事情本身
第九讲
现象学根本方法——现象学还原
第十讲
时间性分析——现象学还原典型例证
第十一讲
现象学特征之一——意向性
第十二讲
现象学特征之二——明见性
第十三讲
现象学特征之三——构成性
第十四讲
现象学最后归宿——生活世界与先验自我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本书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它基于一种对我国当前现象学研究现状的友情批评的倾向。我国哲学界现象学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成就应在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自现象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以及《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不定期论文集出版以来,我国现象学研究显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不过,如果我们仔细考察这一时期的现象学研究状况,我们不难发觉我国现象学研究主要还是一种外围的角度,试图通过现象学的范围的扩大来取代走胡塞尔现象学研究的艰辛之路,例如往往不是从胡塞尔现象学本身,而是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来研究胡塞尔现象学。当然它们之间有联系,而且这种研究从诠释学来看,也是非常重要的,但过分强调联系的必然性,就有可能削弱胡塞尔现象学本身独特性质的研究。正如有人说,“不要说海德格尔或伽达默尔对现象学的理解,而要说胡塞尔本身的理解”。因为当今的现象学的发展已离开胡塞尔很远了,如果我们不返回源头上去,可能距离越来越远。哲学家与数学家不同,数学家很少研究过去前人的作品,因为数学家总是把他们的前辈的成果直接吸收到自己的研究中来,总是不断继续前进,而哲学家不同,他们对前辈哲学家既接受也批评,哲学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有反复的。
文摘 第一讲
哲学史古代、近代与当代的区分当代哲学的两大倾向:分析哲学与现象学
这个课程比较难,首先,它是一个没有定论的东西。为什么说它是没有定论的东西?因为关于现象学究竟是指胡塞尔的现象学,还是指20世纪以来直到现在的现象学,这在国际学术界里很难定论。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我们今天大家所谓的现象学,一般就是指胡塞尔的现象学。现象学总是与胡塞尔的名字相联系,胡塞尔可以说是现象学的祖师爷。但是,这个胡塞尔的现象学已经和后来大家感兴趣的包括以后的文学、历史以及哲学所说的现象学和诠释学,已经有相当大的距离了。后者可以说是以胡塞尔为发展起点的现象学。因此,一般来说,现象学应当是指从胡塞尔到目前为止的整个发展过程的内容。所以有些人不把它叫现象学学派,而叫现象学运动。为什么不叫现象学学派呢?因为学派其原则总是早已固定了的,也就是说,好像是很死的,很封闭的,就是那几个人参加。而作为一个运动就有许多人可以参加进去,而彼此观点又不需要完全统一的,其研讨的范围也不必很清楚,不像我们说的其他的学派那么清楚。所以我说开这门课有一定的难度。
我最近又翻了一下柏拉图的著作。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有一个探求智慧的助产术。大家知道柏拉图的著作都是以苏格拉底的对话来写的,苏格拉底的对话很有意思。
后记 自2001年起,我先后被邀在台湾佛光大学和世新大学任教。佛光大学虽然是佛光山董事会资助的大学,但按创建者的原初理想,它是一所全新的人文大学。按照原校长龚鹏程教授的设想,它应当是一所小而美的有如明清书院型的高等研究学府。最初该校从世界各地聘请了一流的华人学者担任教授,学生也以台湾哈佛之光而自豪。但以后的发展,似乎事与愿违。世新大学是台湾唯一一所媒体大学,自我国人大常务副委员长成思危的父亲成舍我在50年代创办该校以来,世新大学经历了由专科、学院到大学的发展,成为台湾世界新闻媒体大学。这所大学面积不大,但校内设施五脏俱全,银行、邮局、书店、餐厅、电影院都有,是一所温馨的小而美的大学。
媒体与哲学相结合,可能是现代,特别是后现代的特征。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不仅是哲学史家,而且也是当代媒体新闻电影的大师,他不仅写了《斯宾诺莎》、《康德》、《尼采》、《柏格森》等哲学家专著,而且也写了《电影I-运动画面》、《电影II-时间画面》。现在不仅哲学界研究他的思想,而且电影、新闻媒体界也讨论他的观点。世新大学是新闻媒体大学,它没有哲学系,但令人吃惊的是,它的传播研究所在早几年就为博士生开设了哲学经典专著研读课程,其中就有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一书。这也就是我之所以来世新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