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国家人公共性(第5卷)

发布时间: 2010-03-14 02:36:16 作者:

 国家人公共性(第5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32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010074801/9787010074801
条形码:9787010074801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公共哲学丛书

内容简介 《国家人公共性(第5卷)》内容源于“将来世代国际财团将来世代综合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23次公共哲学共同研究会“人在与国家关系中的地位和公共性”。
作者简介 佐佐木毅(Sasaki Takeshi),1942年生,东京大学前校长,现为学习院大学教授,政治学家。主要著作:《马基亚维利的政治思想》(岩波书店,1970年);《柏拉图与政治》(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年);《政治学讲义》(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
金泰昌(Kim Tea-Chang),1934年生,公共哲学共重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社会哲学、社会思想比较研究。抵日(1990年)后发表论文,论著:Creating a New History for Future Generations(Kyoto,Japan:Institute for the Integrated Study of Future Generations,1994);Seif and Future Generations(Camb rjdge,UK:The White Horse Press,1999);Co-creating Public Philosophy for Future Generations(UK:AdamantiBe Press Ltd.,1999)。
编辑推荐 《国家人公共性(第5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论题一国民皇民公民
1.“国民”意识的层次
2.战后日本的“国家”定位
3.国家被相对化了吗
4.“日本人”和“日本国民”
围绕论题一的讨论
论题二人民
1.从辞典中看到的问题所在
2.“人民=thepeople”的激进自由派的脉络
3.日本马克思主义史中的“阶级”、“大众”、“人民”、“国民”
4.从阶级性“人民”的重新定义到“普通民众”
围绕论题二的讨论
论题三市民
1.责任主体的确立
2.关于宪法修改论
3.国家主义和共和主义
4.今后的政治
围绕论题三的讨论
论题四性
1.英美思想史中“个人”观念的成立
2.现代宪法学中的个人概念
3.公共性和性别
围绕论题四的讨论
论题五市民社会市民公共性
1.新市民社会论
2.现代日本的市民形象
3.关于市民的公共性
围绕论题五的讨论
论题六国家国民公共性
1.所谓“战后日本”的问题
2.围绕“近代市民社会”的问题
3.如何理解国家
围绕论题六的讨论
论题七在日外国人
1.市场公共性共同体
2.全球主义和国家的重组
3.主权领土市民权和移民外国人
4.在日本全球主义是如何被谈论的
围绕论题七的讨论
论题八世界主义者——全球一地域性的市民
1.人的自我认同的履历及其复合性
2.国民的自我认同的重新建构
3.国家的应有状态:从城邦到世界城市
4.“公”与“私”和公共性
5.城邦式的爱国心和世界城市式的爱国心
围绕论题八的讨论
拓展一
拓展二
后记
译者后记
……
序言 近年来,“公共哲学”(public philosophy)这一用语在我国学术界开始逐渐被人们所熟悉,这一方面来自于我国学术界对于国外前沿学术思潮的敏感反应,另一方面则与日本公共哲学研究者在我国的推介多少有关。其实,在半个多世纪前,“公共哲学”这一用语就在美国出现了,1955年著名新闻评论家、政论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出版了一部名为《公共哲学》(The Public Philoso-phy)的著作,倡导并呼吁通过树立人们的公共精神来重建自由民主主义社会的秩序,他把这样的理论探索命名为“公共的哲学”。但是,此后,对公共哲学的探索在美国乃至西欧并没有取得较大的进展,尽管也有少数学者如阿伦特、哈贝马斯等相继对“公共性”问题做过一些理论探讨。
文摘 论题一国民皇民公民
当初,金泰昌先生提议,在与“国家”的关系上主要围绕“国民”进行论述。但看到这里确定的论题演讲题目是“国民皇民公民”,因此,我拟先就“皇民”、“公民”谈一下自己略微作了研究的结果,然后就“国民”这一观念或词语在战后日本的话语空间、思想空间里被置于何种状况下这一问题做一下阐释。
在辞典上查一下“皇民”,就会觉得它不是一个那么常用的词语。战前的国语辞典里往往没有这一词语。偶尔有该词语的,也往往是出自于《释日本记》等古代史书中。但实际上,在日中战争以后,作为对朝鲜人民皇民化政策中的“皇国臣民”的略称而使用了“皇民”这一词语。
有一点,就是昭和六年(1931年)左右成为陆军大臣的荒木贞夫十分喜欢天皇的“皇”字,使用了“皇军”、“皇道”等词语,似乎是因为他才流行起了在“皇”字上加上“民”的叫法。这一点其实无从考证。
“公民”被一般使用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市町村体制下,这一词语在以下形式上被使用。“在地方居住两年以上者叫公民,拥有选举权”,“公民可以在地方公职上就业”等等。但是,日语中的“公民”,本来指“律令制国家之民”。在地方自治里使用“公民”一词很有意思。本来,作为“ci-toyen”的译语,应当可以在“国民”的意义上使用“公民”一词。但在明治宪法中,比如其第二章 里有“臣民权利义务”,一般国民被规定为“臣民”,“公民”一词就被适用于地方自治体方面了。实施普选数年后的昭和六年(1931年),中学设了“公民科目”,讲授的是宪政自治的基础素养。可能从那时起,以往的地方居民开始从地方自治体的“公民”被冠以带有“国民”含义的“公民”一词。
于是,又会使人联想到本来带有“国民”或“公民”意味的“市民”这一概念。“市民”一词,在受德语圈影响下的大正中期以后,作为“btirgerlicheGesellschaft”的译语而译为“市民社会”,一直沿用到现在。至于“citoyen”,明治时代中江兆民把它译为“士”或“国人”。武士的“士”的译语,传达其本来的意思是很好的,但大正以后作为德语圈的“burger”的译语却变成了“城市的民”。
德语的“btirger”一词既是“城市的民”,又带有“citoyen”的意味。因此,“市民社会”作为译语进入日本时,与“国民的民”的关系不甚清楚,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到了战后,与“市民社会论”的关系上开始流行起“市民”一词,但它未必是“国民”的含义。这一状况难道不是一直存在的吗?
关于日
……
后记 本书是对佐佐木毅、金泰昌主编《国家人公共性》(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一书的全译。
应当说,我参与本书翻译的契机,与其说是基于对“公共哲学”的预备知识,不如说是出于对本丛书中文翻译的组织者卞崇道教授及其团队的“公共意识”。早在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我在延边大学潜心攻读近代日本哲学史专业硕士学位时,就在学术会议上结识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卞教授。时隔10年,当我从日本留学数载归来时,卞教授在我重新适应国内研究生活环境的过程中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两年前,当卞教授向我打招呼参加本丛书翻译团队时,我二话没说,当即应允。参与这个团队的十余个学界同仁笑称:“卞教授一声号令,我们不能不参加呀!”
如上提及,我在硕士期间攻读的是近代日本哲学史,也出版过一本《近代日本哲学史纲》(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年)。1989年初留学东京大学,我转而潜心研究起国际政治和战后日本外交。从近代哲学史到战后外交,专业上是有了一个转换和跳跃,但我仍然是在研究日本。更重要的是,我依然在进行学术研究。我越来越感到,当初对近代日本哲学思想演进脉络的梳理,对我今日研究日本外交实在是太有裨益了。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