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香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选粹(1950-2

发布时间: 2010-03-14 04:02:04 作者:

 香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选粹(1950-2000):小说戏曲散文及赋篇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页码:509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4月
ISBN:7806431179
条形码:9787806431177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由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每年总有一两次机会到国内参加跟古典文学有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像唐代文学国际研讨会或杜甫国际研讨会之类。大会负责人有时在会前跟外地代表商议,请他们登台报告所在国家或地区研究的情况。我听过台湾地区代表、韩国和日本代表的报告,获益不浅。大会负责人也有一两回跟我接触,希望我讲讲香港方面的有关研究活动。这时候我便不免窘急支吾,因为无论唐代文学研究也好,杜甫研究也好,尽管我知道的确有香港学者孜孜从事,可是一段时期的整体研究情况,由于资料没有人收集整理过,无从参考,无法通盘了解,要登台作系统报告,却是办不到;最后只好婉言谢绝。有负主人盛意,心里固然歉疚;再想到因为没有报告,可能会引起部分代表的误解,以为香港对有关范围的研究一片空白,心底益发惶恐了。
  1948、1949年间,国内政治局势变化,一些人文学科的学者因此南迁香港。他们在香港除了继续个人的学术探研,还开办大专院校、招集同道教学,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几十年下来,两三代师生间薪火相传,讲学著作,积累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香港是个极度开放的国际性都市,居民流动自由方便,不少香港青年到外地接受高等教育以后,回港服务;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外地学人到香港来作短期访问或长期工作;他们种种著述,同样加厚了香港学术成果的积层。这样再加上香港一向以来的学术传承系统,使得过去五十年内香港学术研究的总体成绩可以称道。收窄到古典文学研究的层面看,成绩大抵也可以肯定。遗憾的是:长久以来,没有人对摆在眼前的东西动念收集整理以及介绍论述。过去几十年香港学者究竟作过怎样的努力,取得怎样的成绩,大家总是模模糊糊,弄不清楚。
  吴淑钿老师在1998年初跟我商议,准备向校方提交学术研究计划,申请资助。计划最后决定:辑录和整理20世纪后半期香港学者古典文学研究的有关资料。这个计划恰好能够帮助我解除心中向来的闷结,于是跟吴老师一同申请。学校不久通过计划,款项拨下,工作随即开展。两年之间,吴老师探微搜佚,别类分门,全力以赴。期间我虽然有时也出点意见,做点零散事务,但谈不上什幺助力。计划得以如期完成,吴老师功劳最大。
  资料库收集了不少资料,我们觉得应该先行选出部分论文编书出版,好让海内外人士稍稍了解过去半世纪香港学者研究古典文学的情况;于是有《香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选粹(1950—2000)》一书的构思。前年10月,我向南京大学的莫砺锋教授提及这番构思,莫教授稍后转告周勋初教授,周教授即时来信,极力支持;还在出版事情上给我们作出有益的建议和帮忙,令人感激。现在《选粹》全书三册——《诗词曲篇》、《小说、戏曲、散文及赋篇》和《文学评论篇》一一陆续面世了,算是我们工作的部分报告,也算是我们对学术界的微薄献礼。三册共选文七十馀篇。
媒体推荐 总序
为香港五十年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成果作点算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事实上在较早的时候,我们甚至认为这是近乎不可能的事。然而努力多年,信心就在资料累积中建立起来了,今天
我们已掌握了一个颇具规模的资料库,显示自1950年至2000年香港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成果,我们将其中一部分以《选粹》的形式纪录下来,作为香港过往特殊历史阶段的文化表征之一。
《选粹》缘起及资料定位
我想在这里先交代一下《选粹》的缘起。1998年起我与邝健行教授在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拨款资助下,开始一个名为“香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出版资料汇辑(1950—2000)”的研究计划,主要是希望透过整理已然分散或行将湮没的一批资料,显示过去五十年香港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情况。由于资源与篇幅的限制,计划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搜集资料的范围是“古典文学通论”、“诗词曲”、“散文、骈文及赋”、“小说”和“戏曲"等各部分,第二阶段则以“诗经”、“楚辞”和“文学批评”为主。两阶段的计划于2002年完成,历时四载。研究计划以出版资料为划定对象,是因为以人为单位的话,全面的研究资料追踪无从,早期香港学术界流动人口颇多,很难为“香港学人”的身份属性下一定义;又因学术刊物出版园地有限,学者的研究成果往往外投者众,造成纪录的隐蔽,要准确统计香港学者的研究资料着实不易。故我们选择最客观的做法,就是凡出现于香港出版资料中的作者,无论其为大陆、台湾或海外的身份,皆广义地定位为香港作者,他们的论述都被纳在资料库中。当然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就所知现实情况,将视野尽量放在香港本土作者的研究上。我们认为将香港出版资料作为主要线索是最可行的一个方案,一俟完成了这骨干部分的汇辑工作,再尝试在资料库中补充学者其他发表在外地的资料,便大致可达预期的终极目标了。无论如何,整理古典文学研究资料以至选粹出版的目的,是为突显香港某一时空的集体文化努力成果,虽未能呈现每一专家学者整体的终身学术成就,甚至一斑之窥也谈不上,但作为地区性的一种学术纪录,它仍是有非常重要的存在价值的。
二、“汇辑’’及《选粹》的意义
《选粹》是以“汇辑”的工作为基础,香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出版资料的汇辑是一项极富意义的文献整理工作。过往五十年,香港经济飞跃发展,教育普及,社会文化程度日渐提高,对传统中国文学的认识以至研究高度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由于长期受殖民统治,西方社会思想影响甚深,英文的使用能力或英文修养的好坏往往是这里判断一个人文化水平的准则,那也是青云路的重要阶梯。相对之下,中文也就不可能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或宠儿,所谓中英并重,其实是有明显的主次之分。但尽管如此,在华人占一般文化主导的香港社会中,中文仍有最大的生存空间和相当的水准,这与民族本身的血缘体认固然有关,亦与教育工作者的本位执著有关。将古典文学研究的出版资料整理出来,其结果是显示了殖民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归心理。
编辑推荐 在受殖民统治将近一百年的香港,英文的使用能力或英文修养的好坏往往是这里判断一个人文化水平的准则。中文在香港究竟占有多大地位?中国的古典文学在此是否有生存的空间?《香港古典文学研究论文选萃(1950—2000)小说、戏曲、散文及赋篇》将会带着你见识香港真正的文化领域……
目录
总序 吴淑钿
体例说明 吴淑钿
小说、戏曲、散文及赋篇序 吴淑钿
小说篇
论近人研究中国小说之得失 柳存仁
高鹗补作《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商榷 潘重规
……
文摘 书摘
二、人间仙境大观园
我们都知道贾宝玉心中,认为女儿是世界上最可爱、最可敬、最纯洁的人;无论在哪一方面,人品、能力、学问、见识都远在男人之上,所以是“人上之人”。这一点已尽人皆知,不必赘述。同时,宝玉更进一步认为女儿不能出嫁,一出嫁之后就变了质。
《红楼梦》第五十九回,宝玉的丫环春燕曾说过:
怨不得宝玉说:“女孩儿未出嫁的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
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
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子,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
第七十七回,抄园之后,周瑞家的等押着司棋等出大观园,宝玉试加拦阻,那几个媳妇不由分说,拉着司棋便出去了。
宝玉又恐他们去生舌,恨的只瞪着他们。看已去远了,方
指着恨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是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
由此看来,大观园是一个把女儿们和外面世界隔绝的一所园子,希望女儿们在里面,过无忧无虑的逍遥日子,以免染上男子的龌龊气味。最好女儿们永远保持她们的青春,不要嫁出去。大观园在这一意义上说来,可以说是保护女儿们的堡垒,只存在于理想中,并没有现实的依据。关于这一点,诸姊妹在写诗咏大观园时,在文字中都透露了这一特征:
元春——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迎春——谁信世间有此境
惜春——景夺文章造化功
李纨——神仙可幸下瑶台 未许凡人到此来
黛玉——仙境列红尘
固然我们可以说这些应制诗体例如此,应该颂圣应酬,把大观园说成仙境只不过是一种习惯写法。可是对《红楼梦》了解最透彻的脂砚斋,在脂评中也时时透露大观园的性质和特点:
第十六回:“已经传人画样去了”之后有这样一段:
大观园系玉兄与十二钗之太虚玄境,岂可草率。
第十二回回末总评:
后大观园方是宝玉、宝钗、黛玉等正紧文字,前皆系陪衬之文也⑦。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大观园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与众不同的地方。
第一,贾家必须要有一个皇妃,就是元春。周汝昌查遍清史,曹家只有王妃,没有皇妃,希望能于宫内文献中寻到“曹佳氏”,结果并没有成功⑧。有了元春这样一个皇妃,才可以回家省亲,并拉了个吴贵妃作陪。才可以建造规模这样宏大的大观园。否则让众姊妹分散住在荣府和宁府,大家
……
读书人网 >散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