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

发布时间: 2010-03-14 04:03:45 作者:

 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页码:681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9月
ISBN:7109079449
条形码:9787109079441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
外文书名:Chinese Wheat Improvement and Pedigree Analysis

内容简介 《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一书是从亲本取材、组合选配和遗传资源利用的角度,按我国小麦区划分十大麦区阐明我国小麦品种改良所走过的历程,育成品种的生产利用及演变情况和品种系谱的组成与发展变化,并对我国小麦育种工作的主旋律即三大病害(条锈、赤霉、白粉)的抗病育种、品种产量潜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加工品质的改良这三大命题作了专题综述。在绪论中除概括分析1949-2000年我国小麦生产的发展、改良品种在增产中的作用和育种技术的改进外,还对从上世纪20年代前后开始的我国早期小麦育种史略作了简略追溯,使读者对我国小麦品种改良事业的成长壮大有一个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了解。这些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经验与认识,对丰富我国小麦及其他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和更有成效地指导今后小麦育种实践以及生产品种的科学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可供中专以上从事农业科研、教学、生产和管理人员, 特别是小麦品种工作者阅读、参考。
目录

 Foreword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1949-2000年我国小麦生产的发展
 一、种植面积的变化
 二、总产量的增长
 三、单产水平的提高
 四、品种在我国小麦生产发展中的贡献
 第二节 改良品种在我国小麦生产上的应用
 一、大品种的数目
 二、大品种的地区来源
 三、大品种的生产使用年限
 第三节 小麦育种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一、骨干亲本的作用
 二、中间亲本材料的刨制
 三、对一些育种程序与技术的商榷
 第四节 早期小麦育种工作简况
 一、麦作改进机构史略
 二、改良品种举要
 三、改良品种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概况
 一、燕(山)太(行) 山麓平原副区
 二、晋冀山地盆地副区
 三、黄土高原沟壑副区
 第二节 品种更换与性状演变
 一、品种更换
 二、不同时期品种性
 第三节 主要育成品种的系谱
 一、以地方品种燕大1817与美国品种胜利麦杂交育成的农大183等品种
 二、以农大183等为基础亲本与引进或改良品种杂交育成的东方红3号、北京10号、农大139等品种
 三、以钱交麦为代表的引进推广品种与当地推广品种杂交育成的西峰号、平凉号等品种
 四、以黄淮冬麦区推广品种碧蚂4号与引进品种早洋麦杂交育成的北京8号及其衍生品种
 五、以“1B/1R”类品种为抗源育成的丰抗号品种及其衍生品种
 六、半矮秆高产品种的系谱
 七、优质麦品种的系谱
 八、轮回选择育成品种的系谱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概况
 第二节 品种更换与性状演变
 一、品种更换
 二、品种性状的演变
 第三节 主要育成品种的系谱
 一、以地方品种为基础,用早期引入的国外品种作抗锈病亲本杂交选育的第一轮改良品种
 二、以第一轮改良品种为基础,与国外抗锈病品种或本国改良品种杂交选育的第二轮改良品种
 三、以第二轮改良品种作基础,与其他改良品种或外引品种杂交选育的第三轮改良品种
 四、以国外引进品种为主要亲本杂交选育的品种
 五、以“ IB/1R” 类品种为主要抗源杂交育成的品种
 六、利用前几轮育成品种(系)作材料,适当引入新血缘开展聚合杂交和综合
 改良育成的新一轮品种
 七、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概况
 第二节 品种更换与性状演变
 一、品种更换
 二、品种性状的演变
 第三节 主要育成品种的系谱
 一、早熟地方品种江东门、临浦早的衍生品种
 二、南大2419的衍生品种
 三、阿夫的衍生品种
 四、St1472/506等的衍生品种
 五、欧柔、阿勃、吉利的衍生品种
 六、墨西哥小麦的衍生品种
 七、以“1B/1R”类品种为亲本杂交育成的荆麦35等品种
 八、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西南冬麦区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
 I 四川盆地副区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概况
 第二节 品种更换与性状演变
 一、品种更换
 二、品种性状豹演变
 第三节 主要育成品种的系谱
 一、以合川光头和成都光头等地方品种为主要亲本与外引品种杂交育成的品种及其衍生种
 二、以南大2419、阿勃、玛拉等引进品种为主要亲本杂交育成的品种及其衍生品种
 三、以多亲本复合杂交育成的繁6、繁7及其衍生品种
 四、由繁6杂交育成的绵阳11及其衍生品种
 五、小结
 Ⅱ 贵州高原副区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概况
 第二节 品种更换与性状演变
 第三节 主要育成品种的系谱
 Ⅲ 云南高原副区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概况
 第二节 品种更换与性状演变
 第三节 主要育成品种的系谱
 一、以南大2419及其系选种为主要亲本杂交育成的品种
 二、以弗兰尼等为主要亲本杂交育成的早地品种或田麦品种
 三、以墨巴等墨西哥小麦为主要亲本杂交育成的品种
 四、以绵阳号小麦为主要亲本杂交育成的品种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华南冬麦区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概况
 第二节 品种更换与性状演变
 第三节 主要育成品种的系谱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东北春麦区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概况
 第二节 品种更换与性演变
 第三节 主要育成品种的系谱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北部春麦区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
第九章 西北春麦区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
第十章 青藏春冬麦区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
第十一章 新疆冬春麦区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
第十二章 小麦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第十三章 小麦产品潜力和品质的改良
 附录1 1949-2000年我国年最大种植面积≥66.7万hm2(1000万亩)的小麦品种简介
 附录2 1979-2000年七个主要小麦生产国的小麦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
 附录3 我国生产和育种应用的主要小麦品种与亲本简介(国内部分)
 附录4 我国生产和育种应用的主要小麦品种与亲本简介(国外部分)

……
序言 小麦品种改良在我国已有近90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项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先后育成了数以千计的优良品种,每年“轮番”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服役”的就有300~400个,其中不乏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仅就年种植面积达66.7万hm2以上的大品种而言,累计就有近60个,为我国小麦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近50多年广泛而扎实的小麦育种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是一笔历史留下来的弥足珍重的财富,应该很好地予以总结提高。
作物育种的成效取决于选材是否恰当和方法是否正确,其中材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小麦自不例外。1983年金善宝院士主编《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一书,对新中国成立后至1980年间我国利用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选育出的新品种在生产上的应用情况和这些育成品种的系谱组成、亲缘关系以及某些目标性状在上下代的遗传传递脉络,作了专门的阐述。物换星移,20年过去了。生产在继续发展,品种在不断更新,品种的系谱组成也随着发生新的变化。

文摘 小麦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2666.67万hm2以上,约占粮食作物面积的27%;总产量为1亿t以上,约占粮食作物产量的22%,其中冬小麦面积约占小麦总面积的85%,其产量约占小麦总产量的89%。中国、苏联、美国、印度是生产小麦最重要的国家。苏联的小麦种植面积显著大于其他三国,其总产量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也一直位居榜首;中国与美国在小麦面积和总产量上先是互有高低,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中国就超过美国;而印度的小麦面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也赶上美国,其总产量于1995年超过美国。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小麦面积和总产量分别退居第三、第四位。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世界上生产小麦的第一大国。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法国也是生产小麦的主要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小麦种植面积较大,单产较低,却是出口小麦的大国;法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麦生产发展较快,其总产量已超过加拿大、澳大利亚两国而上升到第五位,单产跃居七国之首。
读书人网 >农林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