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页码:23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811183749/9787811183740
条形码:978781118374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美术考古学丛书
内容简介 《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术考古学,它的研究不是简单地对“逝去”物品的发现与发掘,重要的是通过美术考古的重新审视:以文化的理念,揭示对象的文化意义,因为任何一件“过去”的物品,随着时间的流逝,物品之中总在不断地沉淀着文化;用审美的眼光,发现对象蕴涵的美的因子,从而再度激活起这些物品。
作者简介 汪小洋,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宗教美术、美术考古、中国古代文学,有《汉墓壁画宗教思想研究》、《汉赋史论》等多种专著和《汉代方士信仰的民间性质辨析》等数十篇论文。
姚义斌,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美术考古、宗教美术、六朝文化史,有《六朝画像砖研究》,《中国符号文化》(建筑卷)等专著和《“竹林七贤”墓葬壁画的图像学意义》等十数篇论文。
目录
第一章 学科关系与学科定义/001
一、美术考古定义的讨论/002
二、宗教美术的仪式性质/011
三、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的关系/017
第二章 地层学与宗教美术/026
一、地层学的提出/026
二、地层学在考古学分期中的应用及其发展/028
三、地层学的基本原理/032
四、地层学与宗教美术/035
五、地层学与石窟美术考古/039
第三章 类型学与宗教美术/046
一、类型学的由来/046
二、考古类型学/049
三、宗教美术的类型学研究/052
四、石窟的类型学考察/059
第四章 风格学与宗教美术/074
一、风格与风格学/074
二、艺术风格学的历史演进/076
三、中国的风格学研究/083
四、风格学与宗教美术/087
第五章 图像学与宗教美术/098
一、图像学在西方的发展历史/099
二、图像学原理/103
三、图像学与宗教美术研究/109
四、宗教美术的象征性/115
五、实例的讨论——西王母图像/117
第六章 宗教发展与美术考古/125
一、墓葬思想的指导/126
二、道教的诞生/140
三、佛教的东渐/149
第七章 宗教美术的审美经验/158
一、宗教美术的一般性审美认识/158
二、艺术境界的极善之美/161
三、表现结构的求全之美/164
四、仪式规定的简约之美/175
第八章 宗教美术的文化增殖/187
一、对美术史的重新认识/189
二、对专门学科的支持/193
三、对宗教发展形态的思考/201
附录/213
一、宋代大足道教石窟的遗存与特色/213
二、论唐宋石窟中的地藏、六道轮回与十王造像/219
……
序言 美术考古学属于考古学和美术史相互渗透的学科增长点,它同时注重发挥美术学、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神话学和图像学等学科与之交叉的优势,从而形成的新学科。过去,我们对美术考古学的认识,通常都将其归属于考古学或美术史学,近几年国内外学术界对美术考古学的研究表明,美术考古学属于独立的新学科是不争的事实。为此,展开对美术考古学学科的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独立学科的美术考古学,它的研究不是简单地对“逝去”物品的发现与发掘,重要的是通过美术考古的重新审视:以文化的理念,揭示对象的文化意义,因为任何一件“过去”的物品,随着时间的流逝,物品之中总在不断地沉淀着文化;用审美的眼光,发现对象蕴涵的美的因子,从而再度激活起这些物品。正是因为美术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广博性和重要性,以及研究层面的不可替代性,使美术考古学近年来在国内外有了较快的发展。
然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其学科的系统研究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美术考古的研究,一方面是注意于方法层面的开展,另一方面是学科的意义主要隐于考古学或美术史的研究之中。近年来,随着人文科学研究整体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越来越频繁,边缘新兴学科也随之不断涌现,作为学科的美术考古学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重新又进入人们的学术视野。
2007年春天,我从台北到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接下艺术市场方向研究生的导师工作,这个工作极度吸引我的兴趣,让我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开展这个新兴学科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过去在市场、博物馆、媒体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归纳成有系统的理论,使这门学问不至于成为简单的经验传授而已。2007年艺术研究院策划全体教师进行“美术考古学丛书”的学术行动,我受到每位老师对学术探究的积极性感染而参与其中,也因为带些被动因素的驱使,让我勉力而为地完成这本书。我跟着阮荣春院长及几位教授的步伐与写作的节奏,逐渐明白如何调整自己带着怠惰缓慢的步调,不至于拖沓丛书的整体进度。
海峡两岸奔波使我的教学、研究和日常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繁琐的转机到便利的两岸直航,似乎光景越来越好。我只身在上海完成这本书的后续编撰工作,应该先要感谢内子,她在台北照料一双儿女的学业和起居之外,还负担着处理本书前期的图文数据搜集、录入、整理这些琐碎却很重要的工作,为我分担许多杂务,使写作的工作能更有效率。我的父母虽然年事已高,却有健康的身心,坚持不需要儿女的晨昏照料,让我能安心工作,无后顾之忧。我的年轻学生们也无形中给我些协助,我经常在和他们讨论关于艺术社会学或者傅柯理论时,从中获得对问题的思考线索。
文摘 第一章 学科关系与学科定义
美术考古和宗教美术作为独立的学科而受到关注,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特别是在中国学术界,不仅有大量的论文发表、高质量的专著出版,而且也有了全国性的专题研讨活动。与其他一些新兴学科一样,美术考古和宗教美术在学科理论、具体研究方法等方面深深地受到了西方理论发展的影响,乃至学科的名称都是由西方引进,并且为此还存在争议。但是,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我国美术考古和宗教美术从本土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中获得了特别强大的支持,这一支持不仅唤起了中国学者的巨大热情,而且也为学科的研究展开了海阔天空的美好前景。不过,方兴未艾的美术考古也遇到了一些理论认识上的障碍,比如学科的定义问题、学科的方法论问题、学科的界限问题、学科的适用性问题,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学科定义是一个难度极大的工作,也是一个廓清学科面貌的基础性工作,有着优先思考的要求。为使这个思考有个比较好的理论视野,更好地展开其中的理论描述,我们将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结合在一起讨论,将它们的学科关系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具体有如下的考虑:首先,两学科在学科外延上有很大的重叠,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有一个互动的促进作用。其次,宗教美术有着独特的叙事特征,这一特征对美术考古的学科特征认识也有着直接的作用。
后记 美术考古和宗教美术是近十几年来受到各方面关注的两个学科,发表的相关成果也很多,讨论之热烈,完全可以用繁荣一词来形容。不过,新的方向总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当学科建设进入到比较纯粹的理论研究层面时,繁荣之下可能要遇到一些尴尬。比如,学科的定义、学科的适用性、学科的维度和向度,等等,目前还存在着飘忽不定的认识。就方法论而言,如何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论,或者说其他学科的方法论对于本学科的适用性等问题,都有深入探讨的余地。
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业师阮荣春先生比较早地提出了美术考古的研究框架,我们的写作就是以学科结合作为切入点而在学科建设方面作的进一步探索。《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是将两个相关性紧密的学科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虽然这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但以这样直白的书名、比较纯粹的理论结构和较大的篇幅进行集中JI生的理论探索,对我们来说也不啻于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思考。我们试图从三个方面展开探索:学科定义的基本认识(第一章);美术考古理论方法的基本认识(第二、三、四、五章);侧重于宗教美术研究背景的基本认识(第六、七、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