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页码:33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
ISBN:7211056363
条形码:978721105636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中国金融业发展研究(1949~1957年)》探讨1949——1957年中国金融业的恢复、发展与走向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笔者把1949年到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与“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定义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笔者认为,与民国时期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建立了一种全新的金融发展模式,金融业成为计划经济的先行军。称之为“计划经济的先行军”,一是因为私营金融业最先完成全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组改造为一家公私合营银行,全行业率先走上国家资本主义道路;二是因为国家最早在金融领域推行计划管理,建立并不断强化了以综合信贷计划制度为核心的计划性金融体制,金融业最早形成了按照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要求进行运转的机制。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金融业一步步走向计划性金融体制,是贯穿《中国金融业发展研究(1949~1957年)》的一条主线。
作者简介 赵学军,山西省陵川县人,生于1968年7月,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经济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中国金融史。曾参加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个人承担并完成了200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7年)中国金融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1949—2000年中国商业信用研究”。主持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农村借贷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研究(1949-2000年)”。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目录
序言
导言
第一章 金融市场从混乱、初治到萎缩
第一节 金融市场的初步整顿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紊乱的金融秩序
二、国家对金融市场的初步整顿
第二节 金融市场的恢复
一、短期资金市场
二、长期资金市场
三、民间金融市场 第三节 市场力量的逐渐衰弱
一、私营金融机构所占市场份额的减少
二、金融市场的萎缩
三、金融市场逐渐衰微之因
第二章 金融体系从多元并存到“大一统”
第一节 金融体系的多元并存
一、非国有金融机构的萎缩与集中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
三、国有金融机构的重建与壮大
第二节 金融体系的单一化与高度集中化
一、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二、交通银行与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财政机关化”
三、保险机构的集中统一
四、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官办化趋势
第三节 国家金融管理的集权化
一、中国人民银行强化集权管理
二、财政部加强对所属金融机构的管理
第三章 货币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货币政策的实施
第一节 货币管理制度的建立
一、建立新型的货币管理制度
二、发行人民币新币
三、稳定人民币币值的实践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实施
一、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机制
二、货币政策的实施
三、建国初期货币政策评价
第四章 国家银行的信贷
第一节 国家银行的信贷政策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银行的信贷政策
二、“一五”时期国家银行的信贷政策
第二节 综合信贷计划制度的建立与强化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计划信贷
二、“一五”时期综合信贷计划制度的建立与强化
第三节 国家银行信贷资金的来源与投放
一、国家银行信贷资金的来源
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银行的信贷投放
三、“一五”时期国家银行的信贷投资
四、国家银行信贷的几点反思
第五章 国家银行的利率管制
第一节 国家银行初步控制市场利率
一、放任时期的市场利率
二、国家银行夺取市场利率的主导权
三、国家银行控制市场利率的典范——上海个案
第二节 财经统一后的利率调整
一、1950年的利率调整
二、1951年的利率调整
三、1952年的利率调整
第三节 国家银行管制下的利率调整
一、“一五”时期的利率调整
二、国家银行利率管制的几点思考
第六章 外汇的经营与管理
第一节 外汇经营管理体系的创立
一、清理整顿旧中国的外汇市场
二、建立新的外汇经营管理体系
三、初步建立外汇管理制度
第二节 国家的外汇管制
一、外汇管制形成之因
二、贸易项目管制
三、非贸易项目管制
四、人民币、外币、金银项目管制
五、汇率管制
第三节 国家外汇管制的特点、成效与不足
一、国家外汇管理的特点
二、外汇管理的成效
三、外汇管理的不足
第七章 居民储蓄的增长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储蓄
一、折实储蓄
二、保本保值储蓄
第二节 “一五”时期的储蓄
一、国家银行居民储蓄业务的发展
二、城乡居民储蓄的持续增长
第三节 储蓄增长的动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储蓄增长的动因
二、居民储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八章 国内保险的初创与停办
第一节 国内保险业务的初步发展
一、国内保险业的方针政策
二、各项保险业务的兴办
三、国内保险业务的停办
第二节 国内保险业务的绩效与经验教训
一、国内保险业务绩效
二、发展国内保险业务的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组织出版“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是一件有多方面意义的举措。我们,作为中国经济史研究者之一,闻之无不倍感鼓舞。经济史学既是经济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历史学的基础学科,所以经济史学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学和历史学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史曾是国人关注的研究领域。在确定中国社会性质的中国社会史论战和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经济史的研究成果就曾起过重要作用。多少仁人志士在寻找救国道路时曾受到这些研究成果的启发,而站得更高,并在观察革命的根本问题时,能从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角度去反思、去剖析,准确地把握国情,科学地作出判断。所以,要知道中国何去何从,就离不开中国经济史研究,过去如此,今后也是如此,事之必然也。
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需要,某些经济史领域,如中国古代史分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等课题,在一些重大的学术讨论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虽然这些学术问题的理论思维受到当时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但仍不能否认其振聋发聩的作用,令学术界“悟诸未悟者”。
文摘 第一章金融市场从混乱、初治到萎缩
回首当代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禁不住要首先审视新中国金融业的初始状态。拂去厚厚的历史尘埃,可以看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短短的几年中,金融市场发生了从混乱到初治,再到萎缩的巨大转变。新中国现代的金融业脱胎于极其紊乱的旧中国的金融市场,货币长期不统一,通货膨胀持续多年,金融投机横行。人民政府接管城市后,立即清理整顿金融市场,重建以国有金融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混浊不堪的金融市场为之一清。金融市场得到初治后,短期资金市场、长期资金市场以及民间金融市场都有所恢复和发展。但是,金融市场并没有走向繁荣,随着私营金融业一步步实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私营金融业率先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国有金融机构计划性管理的强化,金融市场逐渐萎缩,某些子市场甚至濒于消亡。市场力量渐渐衰微,原先配置金融资源的市场机制被计划手段所取代。
第一节 金融市场的初步整顿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的金融市场可谓混乱至极。多种货币混杂流通,通货恶性膨胀,金融投机猖獗。为重建金融秩序,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三项措施对金融市场进行彻底的整顿。第一,统一货币流通,确立人民币的货币独占地位;第二,清理金融机构,淘汰害群之马;第三,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限制其过度扩展信用。投机盛行、紊乱失序的金融市场得以初治。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紊乱的金融秩序
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内金融秩序极度紊乱:币制不统一,人民币流通受阻;金融投机猖獗;通货恶性膨胀。
后记 本书是我完成的2000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青年项目一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7)中国金融机制研究》成果的修改稿。这项研究2000年5月立项,2002年12月结项,历时两年半,而项目的准备工作实际上在1996年已开始了。1996年我完成北京大学研究生学业,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的研究人员,承担了《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金融卷的编研,着手整理尘封于中共中央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金融档案,当亲手梳理出那一时期丰富、生动的金融发展脉络时,萌发了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金融体系建立、发展与变迁的构想。2000年有幸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后,我信心十足地开始了研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才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可能只是窥得豹之一斑。向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办公室提交研究报告后,我惴惴不安,生怕落得研究成果不合格的结局。意想不到的是,湖北社会科学院赵凌云教授、北京大学宋国青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贺耀敏教授、对外经贸大学郑宝银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军扩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徐棣华研究员在百忙中评定了本项研究成果,给出了“优秀成果”的鉴定结论。这些专家还对本项研究提出了十分中肯的修改意见,笔者多已融会吸收于本书中,他们对晚辈后学的鼓励,我深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