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西方宗教哲学文选

发布时间: 2010-03-15 04:28:20 作者:

 西方宗教哲学文选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720804175X
条形码:978720804175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Pages Per Sheet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西方宗教哲学文选》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上帝存在的证明,上帝的属性,奇迹和死后的生命,恶和神正论的问题,信仰意志和宗教经验,信仰与理性,宗教和伦理,对宗教的认识和展望,宗教符号和宗语言,关于宗教语言的讨论,对超然存在信号的体验,宗教的符号,语言的隐喻使用等。
媒体推荐 编者序
这部《西方宗教哲学文选》是作为哲学和宗教学科的教材参考资料而选编的。
对于什么是西方宗教哲学,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和清楚的定义。但是在西方宗教和哲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经常引人关注和持久讨论的重要论题,这些论题在一定程度上划出了西方宗教哲学的研究范围。它们大致包括:
(1)上帝是否存在和能否证明?
(2)上帝的属性和其与人的属性的关系?
(3)违背自然律的奇迹是否可能和“灵魂”是否不死?
(4)既然上帝存在,为什么世界上还横行恶?
(5)什么是宗教信仰的意志和经验,它们是怎样产生出来的?
(6)信仰与理性是否对立,能否协调?
(7)宗教与伦理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8)什么是宗教的基本要素和本质?什么是宗教的发展方向?
(9)宗教的符号和语言有着什么特点,它们与宗教体验的关系如何?
自从古希腊起,西方思想家就逐步提出这类问题,柏拉图等古希腊哲学家就已经开始讨论上帝的存在和属性等问题。自从犹太—基督教的信仰在希腊—罗马世界流传起,宗教与哲学之间就处于一种紧张关系中。如果说宗教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仰”的话,那么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说理”。一方面神学要通过哲学为宗教信仰作论证,另一方面哲学又通过理性的论证批判某些宗教信仰,起着某种“启蒙”的作用。西方的宗教哲学就是这种哲学与神学问既合作又对立的运动的结果。
因此,在宗教哲学的问题中始终存在“正题”和“反题”。每一个看起来十分精致、无懈可击的论证的提出,或迟或早总会遭到一个更加有力的论证的反驳。正是这种互相说理的论辩推动着西方宗教哲学的发展。虽然这样的论辩没有最终的结果,但是它们锻炼了人类的理智,促进人类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些最高层次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编译这本文选的时候,注意观点的典型性,兼顾争论双方的立场,按照以上提到的九个论题进行分类,沿着时间的顺序,尽可能简明扼要地囊括西方宗教哲学的重要思想。
研究宗教并不等于信仰某一种宗教。但是研究者也不能仅仅从外部旁观宗教,任凭自己的臆断对宗教横加批判。宗教信仰与人的生活经验、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密切相关。阅读这部文选,有助于读者熟悉和使用宗教信仰者的语言的表达方式,尽可能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去,设身处地体认他们的思路和情感。同时,研究者也要学会从他们的世界中走出来,学会发展自己语言的更加正确的表达方式,对各种宗教现象作出更加确切的、合情合理的解释。
扎实的知识、宽容的态度、清醒的头脑,为人类文明事业作出贡献的志向,应是宗教研究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毕竟信教者和不信教者都存在待人处世和道德修养的问题,所以我们期望这部文选不仅能提高读者有关宗教方面的知识,而且也能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这部文选,始编于15年前,由当时复旦大学哲学系系主任胡景钟教授任主编,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在那时没有能够出版。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复旦大学哲学系建立了宗教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并于2000年起招收宗教专业的本科生。为了教学的需要,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的负责人王雷泉教授想起这部积压多年的译稿,经商量决定由我负责修订和统稿,由朱晓红博士、陈涯倩博士负责校对。在该书的编译过程中,尹大贻先生始终尽心尽力,作出无私的贡献;而当该书定稿之际,他悄然离开人世。这本书的问世,可视为他留给我们最后的一份礼物,他的学者风范将长留我们心间。
我们参照了多本西方人编的宗教哲学文选,其中最主要的一本是Louis P. Pojman编的《宗教哲学》(Philosophy of Religion)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87。为便于读者理解,我们加了内容提要和作者简介。由于这部文选篇幅大、涉及面广,我们的能力有限,虽然尽了努力,不论在选编和翻译方面,谬误之处肯定还有不少,恳请读者不吝指教。


张庆熊
2001年11月11日
目录
编者序
一 上帝存在的证明
1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安瑟伦)
2 上帝存在的五种论证(托马斯阿奎那)
3 钟表与表匠(威廉佩利)
4 对设计论论证的批判(休谟)
5 对本体论论证的批判(康德)
6 设计论论证(理查德斯韦伯纳)
7 关于偶然性论证的论战(C.考普斯顿 罗素)

二 上帝的属性
8 上帝的预知和人的自由意志(奥古斯丁)
9 上帝的能力是有限的吗?(托马斯阿奎那)
10 有限的上帝(约翰穆勒)
11 上帝的预知和人的自由意志是矛盾的(纳尔逊派克)

三 奇迹和死后的生命
12 反奇迹论(休谟)
13 论奇迹的可能性(理查德斯韦伯纳)
14 灵魂的不朽(柏拉图)
15 对灵魂不朽的质疑(休谟)
16 死的终结性(罗素)
17 死后的生命(穆迪)

四 恶和神正论的问题
18 神正论:为有神论辩护(莱布尼茨)
19 源自恶的争论(休谟)
20 恶和上帝的权能(刘易斯)
21 成灵谷(约翰希克)
22 拒斥希克的“成灵谷”神正论(爱德华马登 彼得哈尔)

五 信仰意志和宗教经验
23 神秘主义(詹姆斯)
24 信仰的意志(詹姆斯)
25 爱的坚执(克尔凯郭尔)
26 我与你(马丁布伯)
27 追求灵魂的现代人(卡尔荣格)
28 上帝之上的上帝(保罗蒂利希)
29 圣的体验(鲁道夫奥托)

六 信仰与理性
30 赌博(布莱瑟帕斯卡)
31 信仰的伦理学(克利福德)
32 主体性即真理(克尔凯郭尔)
33 克尔凯郭尔反对宗教中的客观推理的论证(亚当斯)
34 基督崇拜中的理智(基尔松)
35 信仰的宣告(卡尔巴特)
36 信仰是什么(保罗蒂利希)
37 关于宗教信仰的讲演(维特根斯坦)
38 关于维特根斯坦信仰主义的对话录(盖瑞古丁)

七 宗教和伦理
39 繁星闪烁的苍穹和内在的道德律(康德)
40 超越善与恶(尼采)
41 一个不可能成立的道德理想的相关性(R.尼布尔)
42 道德生活中的想象成分(别尔嘉耶夫)

八 对宗教的认识和展望
43 基督教的本质(A.哈纳克)
44 宗教的三个要素(惠格尔)
45 狱中书信(朋霍费尔)
46 新宗教改革(怀特海)

九 宗教符号和宗教语言
47 关于宗教语言的讨论(艾耶尔 科普尔斯顿)
48 对超然存在信号的体验(彼得贝格尔)
49 宗教的符号(保罗蒂利希)
50 语言的隐喻使用(保尔利科)
……
序言 这部《西方宗教哲学文选》是作为哲学和宗教学科的教材参考资料而选编的。
对于什么是西方宗教哲学,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和清楚的定义。但是在西方宗教和哲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经常引人关注和持久讨论的重要论题,这些论题在一定程度上划出了西方宗教哲学的研究范围。它们大致包括:
(1)上帝是否存在和能否证明?
(2)上帝的属性和其与人的属性的关系?
(3)违背自然律的奇迹是否可能和“灵魂”是否不死?
(4)既然上帝存在,为什么世界上还横行恶?
(5)什么是宗教信仰的意志和经验,它们是怎样产生出来的?
(6)信仰与理性是否对立,能否协调?
(7)宗教与伦理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8)什么是宗教的基本要素和本质?什么是宗教的发展方向?
(9)宗教的符号和语言有着什么特点,它们与宗教体验的关系如何?
自从古希腊起,西方思想家就逐步提出这类问题,柏拉图等古希腊哲学家就已经开始讨论上帝的存在和属性等问题。自从犹太—基督教的信仰在希腊—罗马世界流传起,宗教与哲学之间就处于一种紧张关系中。如果说宗教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仰”的话,那么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说理”。一方面神学要通过哲学为宗教信仰作论证,另一方面哲学又通过理性的论证批判某些宗教信仰,起着某种“启蒙”的作用。西方的宗教哲学就是这种哲学与神学问既合作又对立的运动的结果。
因此,在宗教哲学的问题中始终存在“正题”和“反题”。每一个看起来十分精致、无懈可击的论证的提出,或迟或早总会遭到一个更加有力的论证的反驳。正是这种互相说理的论辩推动着西方宗教哲学的发展。虽然这样的论辩没有最终的结果,但是它们锻炼了人类的理智,促进人类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些最高层次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编译这本文选的时候,注意观点的典型性,兼顾争论双方的立场,按照以上提到的九个论题进行分类,沿着时间的顺序,尽可能简明扼要地囊括西方宗教哲学的重要思想。
研究宗教并不等于信仰某一种宗教。但是研究者也不能仅仅从外部旁观宗教,任凭自己的臆断对宗教横加批判。宗教信仰与人的生活经验、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密切相关。阅读这部文选,有助于读者熟悉和使用宗教信仰者的语言的表达方式,尽可能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去,设身处地体认他们的思路和情感。同时,研究者也要学会从他们的世界中走出来,学会发展自己语言的更加正确的表达方式,对各种宗教现象作出更加确切的、合情合理的解释。
扎实的知识、宽容的态度、清醒的头脑,为人类文明事业作出贡献的志向,应是宗教研究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毕竟信教者和不信教者都存在待人处世和道德修养的问题,所以我们期望这部文选不仅能提高读者有关宗教方面的知识,而且也能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这部文选,始编于15年前,由当时复旦大学哲学系系主任胡景钟教授任主编,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在那时没有能够出版。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复旦大学哲学系建立了宗教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并于2000年起招收宗教专业的本科生。为了教学的需要,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的负责人王雷泉教授想起这部积压多年的译稿,经商量决定由我负责修订和统稿,由朱晓红博士、陈涯倩博士负责校对。在该书的编译过程中,尹大贻先生始终尽心尽力,作出无私的贡献;而当该书定稿之际,他悄然离开人世。这本书的问世,可视为他留给我们最后的一份礼物,他的学者风范将长留我们心间。
我们参照了多本西方人编的宗教哲学文选,其中最主要的一本是Louis P. Pojman编的《宗教哲学》(Philosophy of Religion)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87。为便于读者理解,我们加了内容提要和作者简介。由于这部文选篇幅大、涉及面广,我们的能力有限,虽然尽了努力,不论在选编和翻译方面,谬误之处肯定还有不少,恳请读者不吝指教。
张庆熊
2001年11月11日
文摘 目的论论证的两种形式
我要从空间秩序和时间秩序的区别,或者说从我所谓的共在的规则性和续接(succession)的规则性之间的区别谈起。一个城市中,所有道路都相互成直角,或者图书馆中一列书都按作者名字的字母顺序排列,这些就是共在的规则性的例子。续接的规则性是事物运行的简单形式,诸如与自然法则——例如牛顿法则——相一致的运行。
宇宙秩序中许多突出的实例表明,存在着一种应同时归因于共在的规则性和续接的规则性的秩序。一辆交通车由许多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相互:协调,这样,司机才能推拉操纵杆,启动按钮,从而使车轮旋转起来,并把乘客运往目的地。自然之所以呈现出一定的秩序,是因为它的各个部分在某一时刻是这样安排的(共在的规则性):由于自然法则如其所是(续接的规则性),自然秩序才巧妙而有效地产生出这种结果。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的秩序同样是由这两种类型的规则性所引起的。
对宇宙秩序感到惊异的人,很可能也同样会对共在的规则性,或续接的规则性,或同时对二者感到惊异的。18世纪的思想家深受设计论证明的吸引,而他们几乎会毫无例外震惊于共在的规则性。他们对存在于动物界和植物界的秩序感到惊异,然而,由于他们一般都视续接的规则性为当然,动植物中,以及更退一步而言的人造机械中,使他们感到惊异的是它们成千上万个部分之间的微妙而和谐的结构。佩利的《自然神学》主要论述比较解剖学的细节,详论眼睛、耳朵及肌肉极为精微准确地配置从而可以高效地运作。在《对话》中,休谟笔下的利塞斯(Cleanthes)举了一样的例子:“试想,假如将眼睛予以解剖,观察它的结构和设计,然后根据你自己的感觉告诉我,你是否会立刻强烈地意识到设计者的观念。”
18世纪的立足于空间秩序的论证似乎是按照卜列方式进行的。由于动植物具有繁殖同类的能力,因此,如果假定厂动植物过去的存在,我们就能想到其目前的存在。但令人感到十分惊奇的是动植物存在这一事实本身。动植物通过自然过程只能代代相传。然而我们知道,世界并不是一直存在的。这样,我们就会步人一个很大的迷津,这就是:公元前4004年动植物的存在,或某个确定的时间点上第一批动物和植物出现了。由于它们不可能是按照自然的科学过程产生的,并且由于它们十分类似由人这样的理性力量所创造的机器,因此,它们也很可能是由一种理性力量所创造的——不过它很明显是一种比人类远为强大和智慧的理性力量。
在《对话》中,休谟通过斐罗之口,对这种论证作了一些
……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