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

发布时间: 2010-03-15 05:05:46 作者:

 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2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301144202/9787301144206
条形码:978730114420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张载哲学在宋明理学的展开过程中所发挥的枢纽性作用,早已成为学术界的一般常识。长期以来,关于张载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是中国哲学史界的热点之一。《气本与神化》以相关基本文献的细读为基础,通过彰显文本自身的肌理,来重构张载哲学的固有脉络。在试图将张载哲学回置入历史的精神语境的过程当中,“述”的解释学态度重构了一个场域,而这一场域使得读者与思想家的“相遇”成为可能。
作者简介 杨立华,1971年生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浙江大学工学学士(1992年),北京大学哲学硕士(1995年),北京大学哲学博士(1998年)。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近年来主要着力于宋明哲学及魏晋哲学的研究。迄今已出版专著《匿名的拼接:内丹观念下道教长生技术的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译著《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宋代思想史论》《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等,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序 陈来/1
导论/1
一 北宋立国基础中的畏与忧/1
二 历史鉴戒与疑忌之心/5
三 变法与党争/7
四 《左传》与《周官》/9
五 风俗与道德/13
第一章 传略/17
一 生平/17
二 志趣与情性/19
三 道学交游/22

第二章 虚与气/27
一 论形/27
二 论象/31
三 参两/34
四 虚与气/36
五 兼体无累/43
六 生死/45

第三章 神与化/51
一 论化/51
二 论神/55
三 神与化/59
四 神化与虚实/62
五 小结/65

第四章 太和/68
一 理/68
二 诚/71
三 道/75
四 小结/77

第五章 物理/79
一 阴阳/80
二 众理/82
三 物怪/87

第六章 感与性/90
一 物与感/90
二 感与通/94
三 感与性/97
四 圣人用感/101
五 余论/103

第七章 心与性/105
一 论性/105
二 论心/115
三 心与知/118
四 文字与心/122

第八章 成性/126
一 大与化/127
二 变化气质与虚心/129
三 弘大与谨敬/132
四 自诚明与自明诚/135
五 穷理/137
六 博文约礼/138

第九章 礼乐/142
一 熙宁变法与“王政之事”/143
二 井田与封建/145
三 礼乐/152

第十章 大易/161
一 《横渠易说》的成书年代/162
二 释《易》体例/165
三 大《易》归旨/170
四 《易》学哲学/173
五 《易》道中的政治哲学/178

附录一 卦序与时义:程颐对王弼释《易》体例的超越/183
一 卦才/184
二 卦序与时义/188
三 释爻/195
四 政治哲学/198
五 结论/202

附录二 论宋学禁欲取向的根源及其在思想史上的结果——从韩、李异同说起/204
一 救赎与觉世/205
二 思想组合的有限性及其禁欲的归趣/213
三 结语/223
参考文献/225
……
序言 张载的哲学思想研究,20世纪以来,受到学者的相当重视。胡适于191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只写出了先秦部分,故对于宋元明清的道学或理学全未涉及。其实,以胡适当时的思想和心态,他也不太可能对道学或理学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冯友兰先生在1930年代初期完成了《中国哲学史》上下卷,此书得到当时学界的一致好评,认为全面超越了胡书,其原因固然是冯书完整地叙述了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哲学史,更主要的则是,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详于文字的考证训诂和历史境况的介绍,对文字所表达的哲学义理体会较浅,而冯书不重文字的训诂考证及相关的历史背景,特重于哲学义理的了解体会。
  冯书下卷在“张横渠及二程”一章中提出,横渠思想从《易》推衍而来,横渠所谓太和,是指包括野马、尘埃在内的气之全体而言;在其散而未聚之状态中,此气即所谓太虚。“吾人所见空若无物的太虚,实非无物,不过气散而未聚耳,无所谓无也。”张岱年先生于1930年代后期写成的《中国哲学大纲》,对横渠之学尤为重视,他认为中国哲学中有唯气的本根论.即以气为万物的本根,横渠乃为此说之集大成者。他主张“张子的宇宙本根论中,最根本的观念有四,即气、太和、太虚、性。太和即阴阳会冲未分之气,太虚即气散而未聚无形可见之原始状态,性即气之固有之能动的本性”。他还指出张子哲学中次根本的观念亦有四,即道、天、易、理,“张子所谓道指存在历程或变化历程,天即太虚之别名。
文摘 4.正统异端之辨 这一点与上条相关,将别的学派斥为异端,实际上也就是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的过程。
  5.以一种根本性的伦理精神形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这一要素并不是每一种思想形态都必须有的。对于强调圣人的救赎功能的理论建构而言,重要的是圣人的教化功能,只要使恶者“威畏而寡罪”就可以了,不需要每个人都在心里接受一种根本性的伦理精神。
  上述这些基本的思想要素,又往往会与这样一些思想倾向结合在一起:(一)一多之辨,追求整齐同一,排斥多样性;(二)道术之辨,对道的极端强调,否定技术的重要性;(三)崇道抑文,对文的表达内容及形式加以限制。
  当某种显著的社会结构的变迁超出了既有的知识框架的解释能力时,它便有了转变为某种学理化表达的可能。而具体的转化过程,则与当时的思想资源以及学术的一般趣味有关。这一转化的最终完成,则不能不归因于某个个体思想家的创造性阐发。此种学理化的表达一经成型,便会获得脱离原有的社会变迁基础的独立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知识阶层关注的核心。而在这一时期内的所有思想表达,都不能不笼罩在受其规定的视野之下。围绕着这一既经学理化表达的问题,既有思想资源中的一些要素被结合在一起。具体的组合虽然是无限多样的,它受到思想者的个人视域、生存背景和学术传承等因素的制约,但其基本形态却只有极为有限的几种。这几种基本形态,将各种具体的思想组合汇聚在其周围,而形成思想或学术的流派。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尽管基本的思想形态在本质上无法归一,但它们既然都围绕着一个大致相同的“核心问题”,在这一“核心问题”理论上可能结合的各种思想要素中,便总有为所有的基本形态所共有的因素。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