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论语(中英文对照)

发布时间: 2010-03-15 05:05:59 作者:

 论语(中英文对照)


基本信息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页码:32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119044569
条形码:978711904456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英语
外文书名: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内容简介 《论语(中英汉对照)》内容简介:《论语》是第一部儒家经典,成书于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初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弟子和后学关于孔子思想言行的记录,全书共20篇。《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而它的核心思想是“仁”。
《论语(中英汉对照)》今译和英译立足于周密详尽的考订,是极具影响的权威译本。
媒体推荐 《论语》之最大价值,在教人以人格的修养。
  ——梁启超
富有理性色彩的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端由孔子奠其基础。
  ——粱漱溟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
  ——于丹
孔子的很多教诲仍在为我指引方向。
  ——联合国秘书长 潘基文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科学家 汉内斯阿尔文
编辑推荐 《论语》是“中国的圣经”,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关于孔子思想言行的记录。《论语(中英汉对照)》今译者孔祥林为孔子直系第75代。
《论语(中英汉对照)》英译者理雅各(1815-1897),著名苏格兰汉学家。在他担任牛津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期间,孜孜不倦,用了约20年的时间,把包括《论语》在内的大量中国古代经典译成了英文。
目录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日第二十
附录
……
序言 《论语》是史上经久不衰的畅销书,是“中国的圣经”,东方儒教的经典,古今名著的至高之作,为世界文明史上最能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志性灯塔。《论语》一书,是孔子的弟子记叙孔子的言行及谈话的记录,不仅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理,其文学价值,亦是相当卓绝,难以估量的。《论语》忠实的反映出孔子的高尚人格,坚定的操守,博大精深而光明磊落的生平。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包含着为人处事、哲学、从政等真理,在国家关系、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呈多元化发展、世间瞬息万变的今天,立身处世之道是人人必修课,而《论语》应首选为最佳奠基良书、孔子思想启迪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从古至今,中国人无论在立身处世还是在政治方面,皆深受孔子的影响。而《论语》,既是孔子智慧的集大成,又为修身齐家治国的法宝。
孔子是中国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其伟大思想与精神在这部书中表露无遗。如要学习中国文化,就要了解儒教;要想知道孔子,不可不读论语也。儒学即人学,归根到底是关于人的学问,儒学和《论语》告诉您人的本质以及做人的道德标准和行动规范,指导人们进行社会实践。
“天生不仲尼,万古如长夜”。在历史的长河里,没有任何一位人物能像孔子那样对中国历史产生如此深刻久远的影响;没有一门学说能像孔子所创立的儒学那样占据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
今年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为了纪念孔子,将这部遍及世界的中英文对照版《论语》再次出版,以飨读者。
文摘 古文4—6子日,“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人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之有矣,我未之见
也。”
今译
孔子说,“我没有见到真正喜欢仁和真正厌恶不仁的人;喜欢仁的人,把仁看得高于一切;厌恶不仁的人,他对待仁,只是不让不仁的事沾染他。我没有看到过谁真有一天竭诚用力去行仁而力量不足的!也许有这样的人吧,但我从未见过。”
英译
The Master said, "I have not seen a person who lovedvirtue, or one who hated what was not virtuous. He,who loved virtue, would esteem nothing above it. Hewho hated what is not virtuous, would practice virtuein such a way that he would not allow anything that isnot virtuous to approach his person. Is anyone ablefor one day to apply his strength to virtue? I have notseen the case in which his strength would be insuf-ficient. Should there possibly be any such case, I havenot seen it."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