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页码:56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500080794/9787500080794
条形码:9787500080794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集邮大辞典》的第一位的目标追求,就是它的权威性。权威,首先表现在它的科学性,即定义、释义的可信度与统一、规范,以及相对的稳定性,而不是朝令夕改、昨是今非,令人无所适从。
编辑推荐 《中国集邮大辞典》,是百年来中国集邮界的智慧集成,是一项宝贵财富。这块基石不容动摇。同时必须看到,1999年修订版出版之后的十年中,国内国际集邮活动发展很快,集邮领域内的新事物不断增多,文献著作空前繁荣,因而集邮专业的新词汇与流行术语大量涌现。
目录
第一部分 综论
集邮概念
集邮
中国集邮
邮票
中国邮票
邮资凭证
集邮品
集邮界
集邮者
集邮家
邮学家
集邮活动家
集邮工作者
集邮记者
集邮作家
集邮评论家
集邮学
集邮事业
集邮四史
集邮文化
集邮思想性
集邮增知性
集邮艺术性
集邮娱乐性
集邮群众性
集邮社会性
集邮社会功能
集邮价值观
集邮理论
集邮知识
集邮道德
集邮审美
集邮心理
集邮教育
集邮法规
集邮研究
集邮创作
集邮文献
集邮宣传
集邮组织
集邮组织工作
集邮宣传工作
集邮学术工作
集邮展览工作
邮票概况
世界邮票史
清代邮政邮票
台湾地方邮政邮票
商埠邮票
上海工部书信馆邮票
汉口商埠邮票
烟台商埠邮票
重庆商埠邮票
九江商埠邮票
镇江商埠邮票
芜湖商埠邮票
宜昌商埠邮票
厦门商埠邮票
福州商埠邮票
南京商埠邮票
威海卫专差邮票
外国在华邮局邮票
“客邮”邮票
英国在华邮局邮票
俄国在华邮局邮票
意大利在华邮局邮票
法国在华邮局邮票
德国在华邮局邮票
日本在华邮局邮票
日本在华军事邮票
英国“中国远征军”邮票
“英国铁路管理局”邮票
胶州湾德国租借地邮局邮票
法属安南在华邮局邮票
广州湾法国租借地邮局邮票
美国在华邮局邮票
中华民国邮政邮票
中华邮政邮票
民国邮票
西藏地方邮政邮票
中华民国邮政限地方贴用邮票
限新省贴用邮票
限滇省贴用邮票
限吉黑贴用邮票
限东北贴用邮票
限台湾贴用邮票
“中华帝国”邮票
伪满洲国邮政邮票
伪蒙疆邮政邮票
伪华北邮政邮票
伪中华邮政邮票
伪区邮政邮票
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
中国解放区邮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邮政邮票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邮政邮票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
邮政邮票
苏区邮票
赤色邮政邮票
苏维埃邮政邮票
中华苏维埃邮政邮票
陕甘宁特区邮票
西北区邮票
陕甘宁边区邮票
三区邮票
华北区邮票
晋察冀边区邮票
晋冀鲁豫边区邮票
晋绥边区邮票
华东区邮票
山东战邮邮票
胶东战邮邮票
淮南区邮票
盐阜区邮票
苏中区邮票
东北区邮票
东北邮电管理总局邮票
旅大区邮票
中南区邮票
中原解放区邮票
西南区邮票
中华人民邮政邮票
中国人民邮政邮票
东北贴用邮票
旅大贴用邮票
“纪”字头邮票
“特”字头邮票
“文”字邮票
连续编号邮票
编号邮票
“J”字头邮票
“T”字头邮票
中国邮政邮票
按年编号邮票
编年邮票
台湾地区邮票
香港邮票
中国香港邮票
澳门邮票
中国澳门邮票
第二部分 邮驿和邮政
第三部分 邮票发行、设计、印制
第四部分 邮票分类
第五部分 邮政用品
第六部分 封、片、简、戳、单式
第七部分 珍贵邮票与珍贵邮品
第八部分 集邮活动
第九部分 集邮组织
第十部分 集邮文献
第十一部分 邮品市场
第十二部分 邮政集邮人物
中国邮政与集邮大事年表
附录
辞目汉语拼音索引
……
序言 集邮,源于邮票,邮票又因邮政通信的需要而诞生。因而集邮活动与邮政,有一种不可分割的源流与依存关系。集邮有益于邮政,促进了邮政;邮政支持了集邮活动,发展了集邮事业。这些都是应该了解的基本概念。
集邮文化的内涵、外延,以及它所联系的社会各界群众,它的国际性的友好交往,都远远超出了邮政业务工作的范围。因而集邮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获得文化、教育以及工、青、妇等部门的热情支持。集邮,这一具有国际统一规范的文化活动,伴随产生了不少集邮文化方面的图书、报刊、学术专著,更有诠释集邮事物、集邮词汇的实用典册。我想,这也是《中国集邮大辞典》面世十五年来,所以受到集邮者欢迎,引起国际集邮界关注,两版接连获得世界邮展高奖的一个重要原因。
百年中国集邮史表明,中国集邮者非常重视集邮词汇的学术研究,非常重视集邮类书、辞书、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这一优良传统,在编纂、修订《中国集邮大辞典》的实践中得到生动反映。
作为集邮者经常查阅、使用的实用辞书,《中国集邮大辞典》的第一位的目标追求,就是它的权威性。权威,首先表现在它的科学性,即定义、释义的可信度与统一、规范,以及相对的稳定性,而不是朝令夕改、昨是今非,令人无所适从。
事物是发展的,因而“稳定性”是相对的。随着集邮事业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国内国际相关法规的变动,集邮词汇、术语的变化、增减,百科性质的《中国集邮大辞典》,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修订,跟上时代的步伐。当然,时间不能太短,变动不宜太繁,十年左右修订一次,可能比较合适。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组织编纂的《中国集邮大辞典》,是百年来中国集邮界的智慧集成,是一项宝贵财富。这块基石不容动摇。同时必须看到,1999年修订版出版之后的十年中,国内国际集邮活动发展很快,集邮领域内的新事物不断增多,文献著作空前繁荣,因而集邮专业的新词汇与流行术语大量涌现。
文摘 集邮是随着邮票的诞生而出现的活动。1140年5月6曰,世界上首套邮票在英国正式发行。在5月1日出售的当天。英国不列颠博物馆的J.E.格雷博士就购买了邮票作为纪念品保存。1862年,他又编写了英国的邮票目录,因此他被称之为世界上第一个集邮者。1841年,一位英国妇人曾在《泰晤士报》上刊登广告,征集邮票来装饰梳妆室。19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发行邮票国家和地区的增多,邮票开始被人们重视,成为竞相收集的收藏品。1852年,比利时集邮爱好者温地美伦首次举办个人集邮展览。1861年,法国出版第一本邮票目录《邮票》,收录邮票约500种。与此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现了大量的集邮爱好者,促进了国际性集邮活动的发展。1869年4月10曰成立的伦敦集邮学会是世界上的第一个集邮组织。1878年,在法国巴黎举行了第一次国际集邮会议,有20多个国家的集邮者参加。1926年,国际集邮联合会在巴黎成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集邮活动在世界范围迅速发展.
集邮者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对象最初仅是邮票,以后逐步扩展到与邮票和邮政有关的实寄封、首日封、邮资片封简、邮政曰戳、邮票发行史前的邮政用品、集邮文献等。中国集邮中国的集邮活动大约始于19世纪末叶,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集邮活动源于外国在华人员从事集邮活动的影响。在清朝末期,随着中国近代邮政的建立和中国邮票的发行使用,中国出现了最早的集邮者,还出现了专营邮票买卖的邮商。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的集邮活动逐渐普及,并由沿海城市向地发展,1922年,中国第一个集邮组织上海神州邮票研究会成立。1925年成立了中华邮票会。1926年1月,新光邮票会也在杭州成立。1934年,甲戌邮票会在郑州成立。在此前后,各地也相继成立了各类集邮组织,推动了中国集邮活动的开展。集邮者举办邮展、研究邮学、出版邮刊、进行邮票的交流和拍卖,由此孕育出一大批收藏丰富、邮识精深的集邮家,造就了一些精通邮品、诚信服务的邮商,编写出一些具有相当研究水平的集邮图鉴和集邮刊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集邮被看作是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得到迅速发展.1 955年中国集邮公司开业,以后又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集邮分公司或集邮门市部,成为向集邮爱好者供应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邮票的主要渠道。同年,《集邮》杂志创刊,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集邮杂志之一.一些介绍邮票和集邮的图书、目录相继问世。一代新的集邮者成长了起来。“文化大革命”时期,集邮活动被中止。改革开放后,拨乱反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