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417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
ISBN:9787108026064
条形码:978710802606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上海春秋》写于1962年,是作者为香港《循环日报》写的一个专栏。虽然距作者写此专栏时,已过去三十多年,但文章的历史掌故和作者生动的文笔,相信会引起“老上海”们和关心上海历史的青年们的兴趣,也会帮助人们更了解今天的上海。
作者简介 曹聚仁(1900-1972),浙江浦江人。现代学者、作家、报人。曾任教于上海暨南大学,主编过《涛声》等刊物。晚年移民香港。平生著述逾四千万字,结集行世的有《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上海春秋》、《文坛五十年》、《听涛室人物谈》、《我与我的世界》、《文坛三忆》、《书林新话》等,凡数十种。
编辑推荐 《上海春秋》作者曹聚仁(1900-1972),浙江浦江人。现代学者、作家、报人。曾任教于上海暨南大学,主编过《涛声》等刊物。晚年移民香港。平生著述逾四千万字,结集行世的有《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上海春秋》、《文坛五十年》、《听涛室人物谈》、《我与我的世界》、《文坛三忆》、《书林新话》等,凡数十种。
目录
总序题记开埠四郊洋场杂话金融世界人物报坛旧话航运与铁路轿车路服装寺庙名园茶楼饭店咖啡馆 海上剧话游乐场附录一 原版序附录二 原版后记
……
序言 《上海春秋》写于1962年,是作者为香港《循环日报》写的一个专栏。
60年代初,海外人士对上海情况十分隔膜,一些年轻的华人甚至不知上海地处何方,把广东以外的大陆人都称作“上海人”。作者虽不是上海籍人士,但从20年代初到上海后,先后在上海生活了二十多年,50年代也曾多次到过解放后的新上海。既看到过被外国人称为“冒险家乐园”的上海,又曾在“八一三”淞沪战事中,为保卫上海而身临火线;还亲眼见到人民当家后上海的变化。他以亲身经历和翔实的史料,向海外人士介绍了上海的春秋。
作者当年写这专栏时,署名“土老儿”。因为他从浙江农村出来,到上海后虽活跃于文坛,成了有名望的大学教授、作家、记者,却仍爱身着蓝布长衫,常被人当作乡下土佬。他也就以这“土老儿”的语气,来讲述大上海的故事。
1972年,作者于澳门病故。当时国内正值动乱之中,这批手稿和剪报经辗转运回上海,由作者夫人邓珂云精心整理、誊抄、汇集,但一直未能成书。至80年代,《上海滩》杂志社曹宪镛先生看到这部书稿,十分珍爱,花了许多心血,重作了一番校订查证,终于使这20万文字得以与读者见面。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当时在港,身居陋室,查阅资料不易,有些典故和日期,凭记忆信手写来,难免有误;加之有部分手稿年久泛黄,字迹模糊,在整理誊写时也可能出错,还望读者发现后给予指正。
虽然距作者写此专栏时,已过去三十多年,但文章中的历史掌故和作者生动的文笔,相信会引起“老上海”们和关心上海历史的青年们的兴趣,也会帮助人们更了解今天的上海。
文摘 吴淞的开埠
吴淞一口,为长江下流,崇明蔽其外,实七省锁匙。朝廷命宿将督重兵坐镇此间,而近又练成自强一军,自金陵移驻,盖防江即以防海焉。然自上海通商,外洋轮船出入吴淞,为咽喉要路,情形与天津之大沽口,宁波之镇海口,福州之长门,广州之虎门无异。惟他处沿海有山险可扼,而吴淞之炮台,则在平地,其形势微有不同。弟水路虽为通商要道,而岸上未有租界。且地属太仓州之宝山县,又非上海所辖,西商欲于此间设栈起货,格于成例,不克自由。而淞沪铁路工程又未告竣,公司货物必由驳船乘潮水涨落,未能迅速克期,此西人之心所以必须辟租界于吴淞者,殆为此也。
——《申报》社评
我在这儿谈上海掌故时,不独吴淞早划在上海市地区中,连对面那个崇明岛也是上海市的卫星县了,在上海的艰苦历程中,上海的受难总是从吴淞开头的。1842年6月,英舰十余艘,由波洛顿领头,进攻吴淞口,英勇的陈化成殉国,昏聩的牛鉴逃窜,宝山陷落,便写出了《南京条约》,注定了上海的命运。
第一个看想吴淞的,便是英国人。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一些英商借口黄浦江淤塞,运输不便,从事建筑吴淞铁路。几经交涉,吴淞铁路由清廷备价向英商收购拆除。到了光绪中叶,英商又以吴淞铁路已拆,陆地缺乏运输工具,而吴淞口外栏又江沙淤涨,重载商船,不便驳运,乃由英领事转驻京英公使,要求清政府开放租界,均未得允许。1897年,英领事又照会当局,声称口外兵舰借用吴淞营地为操场,又经自强军营务处据理驳复。当时英国之外,美、法两国,也有要求在吴淞辟租界之议,而要求最顽强的还是日本。
1898年三四月间,两江总督刘坤一乃奏请将吴淞自动开辟商埠,并委沪道蔡钧为商埠督办。督办以下,设有会办一人,并设清查滩地局,凡界内清丈会丈事宜属之。自强军营务处沈敦和勘定开埠地段,北自吴淞炮台起,以南至牛桥角止,北以泗泾河为界,南以距浦三里为界,自行筑路设捕,作为中外公共商场。开埠工程总局亦于那年9月间正式成立。
可是,吴淞开埠,只造了那几条马路。限于财力,并无进展,而外商投资也不踊跃。又因庚子战后,订立《辛丑条约》,黄浦江积极开浚,商船进出利便,洋商营业,便集中在上海租界地区了。
从吴淞到宝山
我说过:香港的朋友要把我们算在“上海国”中去;而宝山县人士,要说他们是上海人,他们就会和你拼命。不过,我们从上海到了吴淞,总还有点都市气息,一到宝山,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