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13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2月
ISBN:7563352236
条形码:978756335223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审美人类学丛书
内容简介 《自然美的审美人类学研究》讲述了:审美人类学眼光中的自然不是纯然的物性,而是一种生命形式,这种生命形式也不单是自然深处的创造性力量所为,自然本身的创造性的神秘力量对自然美的形成确实重要,但这其中也包容了人类精神的一些要素,包含了人类作为主体的某些创造的价值。作为文化形式的自然美是自然特性与文化特性的某种交融,并体现为生活生产制度等等形式的本然状态,体现为一种基于历史与文化对比而生的原初与原始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审美人类学更倾向于文化残留的原因。因为正是在趋于消失的残存文化之中,事物的本然性显示得更为充分,更有一种自然状态的美与纯真。人类学总的来说,对人类的演进有兴趣,审美人类学也不例外,只是其打量某种“生活型式”或“文化型式”时,更多地渗透了美学与艺术的眼光:用自然之美的目光打量残留文化或“生活型式”的变化。
现代化程度越高,人们对自然的怀念也愈加强烈,同时人们的审美人类学的意识也会越浓。机械人的智能程度已高到可以使人摆脱体力劳动,但人们都依旧怀念那原始的工具及手工制作。现代人的科学与理性高度发达,但原始的智、情、意相统一的感觉方式依然迷住了现代人,并散发着神奇的魅力。
编辑推荐 《自然美的审美人类学研究》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观念和田野调查的方法,努力把美学问题人类学化。作为一种理论方法,审美人类学把民族艺术作为一种复杂的意识形态形象来研究,这种研究既包括学理上的,也包括实践方面的。丛书包括田野调查报告、审美人类学学术史的研究、译著、研究专著、资料汇集等不同的形式,在研究的观念和方法上尊重作者的选择。
目录
引言:自然,有生命的美的自然
第一章 什么是自然美的深层基础
一 自然美的基础是人吗
二 自然美的基础是自然形式吗
三 自然美的基础——潜自然之力
四 审美意识与宗教情怀
第二章 自然美的形而上的基础
一 自然美的根源及其本质
二 对自然美的认识与体验
三 自然美,作为一种本然状态
第三章 自然美的人类文化的实现
一 自然美气人类活动
二 自然美与文化形式
三 自然美与人性
第四章 自然之美的理论还原
一 自然原貌的价值
二 自然之美与审美人类学
三 生态学与审美人类学
四 对自然之美的研究方法
第五章 自然之美与当代生活
一 当代精神生活与自然性
二 自然之美与当代日常生活
三 生态、人类学与当代生活方式
第六章 自然之美与艺术创作
一 文学艺术家的自然素养
二 文学艺术家的审美人类学情怀
三 创作过程中的自然性
四 艺术作品、自然与浪漫精神
第七章 自然之美正在消减
一 征服自然的教训
二 古朴状态的消减
三 人的自发性与生命力
第八章 保护自然之美
一 危机感与紧迫性
二 关于自然之美的理念
三 民主、节制及其他
第九章 自然保护中的“美学生态人
一要恢复现代人精神中的感性力量
二恢复灵魂的价值
三倡导与保护古典的品格与情思
四观察、陪伴与爱自然
第十章 美学生态人与新浪漫精神
一美学生态人的含义
二美学生态人与新浪漫精神
三美学生态人的审美行为
四美学生态人与现代美育
第十一章 现代文明与自然之美
一矛盾境况的出现
二关于三种不同文明的说法
三现代化的陷阱
四迈向新境界
五简单的历史回顾
第十二章 审美人类学与自然经验
一人的自发性
二人的自然经验
三古老的状态
四女性与孩提经验
第十三章 东方人眼中的“自然
一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
二道家哲学中的自然思想
三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
四中国人的生存实践
五人生的境界
第十四章 自然美的衰退与人的审美行为的成熟
第十五章 自然美危机与女性主义
第十六章 自然美的视野与审美人类学学科的建设
第十七章 自然美研究中的内在视野
一生态美与自然之“家
二生态美学与上帝的视角
三生态美学与诗人的眼光
四生态美学与灵魂的改造
附一:审美人类学中的“审美”问题
附二:从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
后记
……
序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节奏加快,生活内容与以往历史时代有许多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中。经济全球化对欠发达国家和民族的压力、生态和环境危机对人类生活的困扰、恐怖主义袭击的阴影等新的社会创伤把历史进步及其代价这个重大的历史哲学问题再次提到当代学者们的面前。人们对社会正义和公平公正的普遍呼唤,使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学者所从事的任何一项研究都具有了超出学科狭隘视域的多重意义。现实中的许多新的现象和问题需要理论作出解释。简单来说,当代中国学术面对的现实问题和学术问题不仅使跨学科研究成为可能而且必要,也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舞台。
在美学方面,自瓦尔特本雅明提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生产方式的意义问题以来,经过列维一斯特劳斯、马丁海德格尔和雷蒙德威廉斯等思想家的工作,现代艺术与前工业化社会的关系具有了理论寓言的一般意义。事实上,前工业化社会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符号在现代艺术生产方式中所呈现出的“乡愁理念”中具有双重的理论意义:一方面,前工业化社会文化符号所体现的质朴、友谊、公正和责任感为批判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支点。
文摘 第一章 什么是自然美的深层基础
一 自然美的基础是人吗
西方美学史上有两种相反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观点,一个是认识论的,一个是价值论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所论及的自然美思想有可取之处:它认为自然美的基础在于自然自身,和人无关,只是它认为自然美的基础是自然的物质属性,这就属于朴素的关于自然美基础的非人思想。还有一个就是审美价值论的美学思想。把价值论美学具体运用于自然美的思考,就是认为:离开了人、人的需要、人的欣赏,自然无所谓美丑价值;没有了人,去谈论自然之美丑也毫无意义。这种思想是强调了人的愿望与需要,实际上也就是认为自然美的基础是人,人的尺度是自然美的基础。
这种注重人的愿望与需要的思想有其历史渊源。在中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信奉的是神本主义,因而认为美的基础与源泉是神;启蒙运动以后,神的地位降低,人的形象被无限抬高了。人变成了衡量万物的标准,也成了美的基础与尺度。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这种人本主义思想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夸大了人的作用,夸大了人的愿望、计划与需要的价值。从人的来源看,人毫无疑问是出自自然,是自然长长的进化链上的一个现象(或许还是很偶然的现象),人类最初的祖先是古猿,是实实在在的自然存在物。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古猿不得不改变生活方式,形成类人猿,类人猿直立行走、使用工具之后慢慢形成我们今天的人。我们还可以肯定地说,无论将来人类怎样进化,人始终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后记 我已好多年没写过理论文章了。生活匆匆,我像一片浮萍似的游荡于各个城市之中,过着随心所欲的日子,荒废了本还有些基础的学术底子。来到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以后,王杰副校长不断地鼓励我,给我增添了许多信心。后来王杰学兄又让我参加了一次在西安举行的关于生态——环境的美学会议。
在提交参会论文的写作中,我对自然、自然美、自然意识、自然要素等概念,进行了一些思考,这些思考给我的生活与心灵都带来了快乐:研究自然、思考自然总是让人快乐的,这也从一个深刻的层面上说明自然的力量以及人返归自然所得到的收获。
“自然美问题很重要!”王杰学兄有一次对我说。
我也越来越对探讨自然及自然美问题感兴趣,我还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于解决现代社会一些问题的重要性。现代社会离自然越远,人们对自然的怀念愈强,自然反而更让人珍惜了。本来我只是从自然美、生态学角度来谈论自然的,但王杰学兄又让我以此为出发点再作一些审美人类学方面的研究探索,并说生态学与审美人类学关系很紧密。他还提供了一些相关资料。
于是我又增添了一个新的角度,渐渐有了一些想法,并不惧浅陋地把这些想法写了出来,其中的段落可能有点零碎,但或许还包含着一些闪光,一点小小的创见。至于其系统性与严密的逻辑感,只好待到来时再完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