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
页码:22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539931000/9787539931005
条形码:978753993100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明星咖啡馆》讲述了:白先勇虽然以小说家名世,但他在散文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上也成就不凡,迄今为止结集出版的散文集计有《明星咖啡馆》、《蓦然回首》、《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昔我往矣》等多种。从类型上看,白先勇的散文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学术性较强的文学(文化)评论——议论性散文;一为情感浓烈的怀人忆旧之作——文学性散文。前者主要以序、读后感、书评、评论(演讲和访谈为其变体)等形式出现,后者则以对亲人、挚友和往事的深情回忆为主。从创作时间上看,白先勇的散文创作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已开始,到九十年代进入高产期。从类型分布上看,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散文以文学(文化)评论为主,八十年代以后追思故人和缅怀往昔的作品则逐渐增多。白先勇的议论性散文——文学(文化)评论——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一)通过对其他作家的创作评价,直接间接地阐述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创作思考和文学理念。如他在评论丛苏、施叔青、欧阳子等人的作品时特别强调的“生命”、“成长”、“死亡”、“性”、“疯狂”、“人类心理”、“形式控制”、“语言风格”等要素,透露的正是他自己创作时对这些“要素”的重视;(二)回顾走过的文学道路和创作历程,特别是通过对《现代文学》杂志的深情回忆和价值说明,勾勒出那个时代台湾文学的历史风貌;(三)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昆剧的大力提倡和推广,成为白先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散文创作的重要主题;(四)对艾滋病危害人类的担忧和焦虑,是白先勇散文创作的又一重大主题。
白先勇的文学性散文主要体现在“怀人”和“忆旧”两个方面。从《天天天蓝——追忆与许芥昱、卓以玉几次欢聚的情景》到《第六只手指——纪念三姊先明以及我们的童年》到《文学不死——感怀姚一苇先生》再到《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君》,白先勇的“怀人”散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为之动容。“忆旧”散文写的是历史,表现的是沧桑,是白先勇在小说创作领域关注历史的特质在散文领域的延续,这类作品的代表有《上海童年》、《少小离家老大回——我的寻根记》、《冠礼》、《克难岁月——隐地的“少年追想曲”》等。这些作品既有白先勇的个人回忆,也有他对一个时代的记录,最终都成了一段历史的见证。
如果把白先勇的两类散文视为一个整体的话,那么在总体上,白先勇的散文在艺术形态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感情深厚而又内敛;(二)语言生动而又富于变化(具体表现为形象化、音乐化、柔情化、含蓄化);(三)小说化形态浓烈;(四)回顾视角和回放截面的有效运用。这些特点的合成,构成了白先勇散文艺术的独特性,也使白先勇的散文足以位居二十世纪华文散文的前列。
编辑推荐 白先勇虽然以小说家名世,但他在散文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上也成就不凡,《明星咖啡馆》是结集出版的散文集《明星咖啡馆》。从类型上看,白先勇的散文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学术性较强的文学(文化)评论——议论性散文;一为情感浓烈的怀人忆旧之作——文学性散文。前者主要以序、读后感、书评、评论(演讲和访谈为其变体)等形式出现,后者则以对亲人、挚友和往事的深情回忆为主。从类型分布上看,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散文以文学(文化)评论为主,八十年代以后追思故人和缅怀往昔的作品则逐渐增多。
目录
蓦然回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我的寻根记
上海童年
台北Pastoral——为黄铭昌的田园画而写
蓦然回首
《现代文学》的回顾与前瞻
明星咖啡馆
弱冠之年——《现代文学》二十周年纪念
《现代文学》创立的时代背景及其精神风貌——写在《现代文学》重刊之前
不信青春唤不回——写在《现文因缘》出版之前
天天天蓝——追忆与许芥昱、卓以玉几次欢聚的情景
第六只手指——纪念三姊先明以及我们的童年
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君
文学观照
秋雾中的迷惘——《秋雾》序
崎岖的心路——《秋叶》序
弃妇吟——读琦君《橘子红了》有感
香港传奇——读施叔青“香港的故事”
边陲人的自白——林幸谦《狂欢与破碎》
花莲风土人物志——高全之的《王祯和的小说世界》
克难岁月——隐地的“少年追想曲”
走过光阴归于平淡——奚淞的禅画
关怀艾滋
世界末最大的挑战——艾滋病(AIDS)对人类的袭击
酝酿中的风暴——艾滋(AIDS)在台湾的蔓延
山之子——一个艾滋感染者出死入生的心路历程
瘟疫中见真情——保罗莫奈的艾滋追思录
昆曲之旅
惊变——记上海昆剧团《长生殿》的演出
我的昆曲之旅——兼忆一九八七年在南京观赏张继青“三梦”
《牡丹亭》上三生路——制作“青春版”的来龙去脉
姹紫嫣红开遍——青春版《牡丹亭》八大名校巡演盛况纪实
《牡丹亭》西游记
英伦牡丹开——青春版《牡丹亭》欧洲巡演纪实
编后记
……
文摘 蓦然回首
许多年了,没有再看自己的旧作。这次我的早期短篇小说由远景出版社结集出版。又有机会重读一遍十几年前的那些作品,一面读,心中不禁纳罕:原来自己也曾那般幼稚过,而且在那种年纪,不知哪里来的那许多奇奇怪怪的想法。讲到我的小说启蒙老师,第一个恐怕要算我们从前家里的厨子老央了。老央是我们桂林人,有桂林人能说惯道的口才,鼓儿词奇多。因为他曾为火头军,见闻广博,三言两语,把个极平凡的故事说得鲜蹦活跳。冬天夜里,我的房中架上了一个炭火盆,灰烬里煨着几枚红薯,火盆上搁着一碗水,去火气。于是老央便问我道:“昨天讲到哪里了,五少?”“薛仁贵救驾——”我说。老央正在跟我讲《薛仁贵征东》。那是我开宗明义第一本小说,而那银牙大耳,身高一丈,手执方天画戟,身着银盔白袍,替唐太宗征高丽的薛仁贵,便成为了我心中牢不可破的英雄形象,甚至亚历山大、拿破仑,都不能跟我们这位大唐壮士相比拟的。老央一径裹着他那件油渍斑斑,煤灰扑扑的军棉袍,两只手指甲里乌乌黑尽是油腻,一进来,一身的厨房昧。可是我一见着他便如获至宝,一把抓住,不到睡觉,不放他走。那时正在抗日期间愁云惨雾的重庆,才七八岁我便染上了二期肺病,躺在床上,跟死神搏斗。医生在灯下举着我的爱克斯光片指给父亲看,父亲脸色一沉,因为我的右边肺尖上照出一个大洞来。那个时候没有肺病特效药,大家谈痨变色,提到肺病两个字便乱使眼色,好像是件极不吉祥的事。家里的亲戚用人,一走过我房间的窗子便倏地矮了半截弯下身去,不让我看见,一溜烟逃掉,因为怕我抓进房子讲“古仔”。我得的是“童子痨”,染上了还了得。一病四年多,我的童年就那样与世隔绝虚度过去,然而我很着急,因为我知道外面世界有许许多多好玩的事情发生,我没份参加。嘉陵江涨大水,我擎着望远镜从窗外看下去,江中浊浪冲天,许多房屋人畜被洪流吞没,我看见一些竹筏上男男女女披头散发,仓皇失措,手脚乱舞,竹筏被漩涡卷得直转。我捶着床叫:“嗳!嗳!”然而家人不准我下来,因为我在发烧,于是躺在床上,眼看着外面许多生命一一消逝,心中只有干急。得病以前,我受父母宠爱,在家中横行霸道,一旦隔离,拘禁在花园山坡上一幢小房子里,我顿感被打入冷宫,十分郁郁不得志起来。一个春天的傍晚,园中百花怒放,父母在园中设宴,一时宾客云集,笑语四溢。我在山坡的小屋里,悄悄掀开窗帘,窥见园中大干世界,一片繁华,自己的哥姊、堂表弟兄,也穿插其间,个个喜气洋洋。
……
后记 白先勇,广西桂林人。父为北伐、抗日名将白崇禧。一九三七年农历七月出生于广西南宁。一九五七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一九五八年在老师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金大奶奶》。一九六。年与同班同学一起创办《现代文学》杂志——该杂志于一九七三年暂时停刊,一九七七年复刊,一九八四年终刊。六七十年代的《现代文学》在推动和深化现代主义文学运动方面对台湾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九六三年大学毕业后,白先勇入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攻读硕士学位。一九六五年获硕士学位后赴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校区任教,先后任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二○○三年香港岭南大学授予白先勇名誉博士学位。
白先勇虽然以小说家名世,但他在散文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上也成就不凡,迄今为止结集出版的散文集计有《明星咖啡馆》、《蓦然回首》、《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昔我往矣》等多种。从类型上看,白先勇的散文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学术性较强的文学(文化)评论——议论性散文;一为情感浓烈的怀人忆旧之作——文学性散文。前者主要以序、读后感、书评、评论(演讲和访谈为其变体)等形式出现,后者则以对亲人、挚友和往事的深情回忆为主。从创作时间上看,白先勇的散文创作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已开始,到九十年代进入高产期。从类型分布上看,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散文以文学(文化)评论为主,八十年代以后追思故人和缅怀往昔的作品则逐渐增多。
白先勇的议论性散文——文学(文化)评论——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一)通过对其他作家的创作评价,直接间接地阐述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创作思考和文学理念。如他在评论丛苏、施叔青、欧阳子等人的作品时特别强调的“生命”、“成长”、“死亡”、“性”、“疯狂”、“人类心理”、“形式控制”、“语言风格”等要素,透露的正是他自己创作时对这些“要素”的重视;(二)回顾走过的文学道路和创作历程,特别是通过对《现代文学》杂志的深情回忆和价值说明,勾勒出那个时代台湾文学的历史风貌;(三)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昆剧的大力提倡和推广,成为白先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散文创作的重要主题;(四)对艾滋病危害人类的担忧和焦虑,是白先勇散文创作的又一重大主题。
白先勇的文学性散文主要体现在“怀人”和“忆旧”两个方面。从《天天天蓝——追忆与许芥昱、卓以玉几次欢聚的情景》到《第六只手指——纪念三姊先明以及我们的童年》到《文学不死——感怀姚一苇先生》再到《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君》,白先勇的“怀人”散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为之动容。“忆旧”散文写的是历史,表现的是沧桑,是白先勇在小说创作领域关注历史的特质在散文领域的延续,这类作品的代表有《上海童年》、《少小离家老大回——我的寻根记》、《冠礼》、《克难岁月——隐地的“少年追想曲”》等。这些作品既有白先勇的个人回忆,也有他对一个时代的记录,最终都成了一段历史的见证。
如果把白先勇的两类散文视为一个整体的话,那么在总体上,白先勇的散文在艺术形态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感情深厚而又内敛;(二)语言生动而又富于变化(具体表现为形象化、音乐化、柔情化、含蓄化);(三)小说化形态浓烈;(四)回顾视角和回放截面的有效运用。这些特点的合成,构成了白先勇散文艺术的独特性,也使白先勇的散文足以位居二十世纪华文散文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