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页码:529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9月
ISBN:7536681046
条形码:9787536681040
版本:第3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国学基础书系
图书品牌:重庆日日新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是上古乃至太古时代中华民族的民族智慧在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是一部极其罕见的医学养生学巨著,与《伏羲卦经》、《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它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气候、昼夜明晦、日月星辰、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各个方面,确立了疾病的诊治之法,并详细地谈论了病因、病机、精气、藏象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是一部统领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养生学的集大成之作。而且他从医药学、农学、预测学、饮食养生等多方面构成了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
媒体推荐 书评
《黄帝内经》是上古乃至太古时代中华民族的民族智慧在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是一部极其罕见的医学养生学巨著,与《伏羲卦经》、《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它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气候、昼夜明晦、日月星辰、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各个方面,确立了疾病的诊治之法,并详细地谈论了病因、病机、精气、藏象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是一部统领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养生学的集大成之作。而且他从医药学、农学、预测学、饮食养生等多方面构成了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
编辑推荐 从根本而言,中国文化有两大支柱,即阴阳理论和五行学说。阴阳理论为《周易》所奠基,而《黄帝内经》则是阴阳理论与五行学说的应用典范。
同时。《黄帝内经》是一部极其罕见的医学养生巨著,与《伏羲卦经》、《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在对待疾病的态度上,《黄帝内经》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养、调、治”的基本原则;在对待寿夭的态度上,《黄帝内经》科学地规范了两个非凡的要点,即“保养和补养”的方法和要领。因此。《黄帝内经》被称为“医家之宗”。
《黄帝内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十分巨大,其理论所包含的人与自然、人身五脏六腑及各部位间互为依存的整体观念。阴阳理论、五行学说、精气学说、藏象学说和运气学说等,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贯穿始终的整体观念,迄今仍比西方医学高明。
可以这样认为,没有《黄帝内经》,也许就不会有中国医学,甚至中国文化的完美体系。
目录
修订版前言
原版前言
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五脏生成篇第十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咳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论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亡佚)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亡佚)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灵枢
九针十二原第一
本输第二
小针解第三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根结第五
寿天刚柔第六
官针第七
本神第八
终始第九
经脉第十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
经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四时气第十九
五邪第二十
寒热病第二十一
癫狂第二十二
热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问第二十八
师传第二十九
决气第三十
肠胃第三十一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
胀论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一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血络第三十九
阴阳清浊第四十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病传第四十二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
五变第四十六
本脏第四十七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论勇第五十
背腧第五十一
卫气第五十二
论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逆顺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水胀第五十七
贼风第五十八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动输第六十二
五味论第六十三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针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寒热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官能第七十三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卫气行第七十六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九针论第七十八
岁露论第七十九
大惑论第八十
痈疽第八十一
名词索引
表格索引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
文摘 书摘
春三月(农历正、二、三月),天地间万物复苏欣欣向荣,人们应晚睡早起,起床后披散头发,舒张形体,到庭院里散步,神志随着春天的生气而勃发。而对待万事万物,也要符合春天生机蓬勃的特点,应当发生的事物不要扼杀,应当给予的不要剥夺,应当增加的不要失去。这才是对春天生长之气的正确呼应,也是人体养生的必由之路。违背这个道理就会损伤肝脏之气,如果春天阳气不生,到了夏天会阳气不长,会出现虚寒之症,供给夏季的物质基础也就差了。
夏三月(农历四、五、六月)是草蕃木秀、繁衍秀美的季节。其间,天地阴阳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要嫌恶白天太长太热,应让心中无存郁怒,和颜悦色,心平气和;使体内的阳气能够向外宣发,并使腠理宣通,暑气疏泄。这就是适应夏天调养“长气”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会损伤心气,到了秋天就会生病,使适应“收气”的能力减弱,冬天也还可能生重病。
秋三月(农历七、八、九月)是收获的季节,万物的形态都已处于平定。风气劲急,暑热尽消。应该早卧早起,与鸡鸣的时间相一致。精神情绪要保持安定,藉以舒缓三秋的肃杀之气。同时精神要内守,使秋气得以平和;不使意志外驰,而令肺气通宣理达。这就是适应秋天“收气”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会伤及肺气,使阳气在冬季不能潜藏,会生完谷不化的腹泻病,降低了适应冬天的能力。
冬三月(农历十、十一、十二月)是“紧闭坚藏”、生机潜伏的季节。河水结冰,大地冻裂。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不要扰动体内的阳气,为避免寒气侵袭,应早卧晚起,等到太阳初升时再起床。要使自己的思想情绪平静伏藏,好像有所收获却又不露声色。同时还必须避寒就温,不要轻易让皮肤开泄出汗耗损阳气,这就是适应冬天藏伏的方法。违反了这个道理则伤肾气,到了春天,会得痿厥病,使春季应发动的阳气不能生长。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它那促进万物与人类生化的力量含而不露,正因为含而不露,所以才能长生不灭,万古不衰。若它的力量显露于外,则日月不分,阴霾晦暗,邪气将乘虚而入,酿成灾害;从而出现阳气不通、阴气遮蔽光明、云雾不升、雨露不正常下降等情景。阴阳不相交,则万物的生长发育就不能按时进行,即使是生存能力很强的巨大的树木也避免不了干枯而死。像这样恶气不散发、风雨不调和、甘露不下降,再加上伤害生物的狂风暴雨无规律的侵袭,导致了自然界的秩序紊乱,使天地四时不能保持其平衡,与常规相违背,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