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历史的印章:武汉老地名

发布时间: 2010-03-17 04:27:51 作者:

 历史的印章:武汉老地名


基本信息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页码:18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7543038463/9787543038462
条形码:978754303846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老武汉”丛书

内容简介 老武汉”是一套谈武汉历史的书,举凡乡邦名流、名楼老街、百年老店、码头货栈、茶坊酒肆、商旅会馆、山川胜迹、地方戏曲、俚语方言、掌故旧闻、社会风情等都有所记。这套凝聚众多学者心血,图文并茂的专题性丛书与笔者两年前主编出版的以城区为叙述单元的“武汉史话丛书”一横一纵,恰好构成一个武汉历史与文化的完整系列。
《历史的印章》为老武汉系列丛书之一。
编辑推荐 “老武汉”丛书分别从饮食、故闻、宗教、人物、居地、建筑、经济生活等方面,发掘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武汉的衣食住行、流风时俗、里巷见闻、民情世态、人杰胜景等。无论是选题和选材,还是体例、内容和行文风格,都具有新特色,既有丰富的历史含蕴,又直面现实,文风朴实,雅俗共赏,可以说是武汉历史文化研究的又一力作。 《历史的印章》为该系列丛书之老地名一书。

目录
总序(李宪生)
缘起(涂文学)
第一编:武汉地名的由来
 汉阳——即使在汉阴,也仍然称为汉阳
 武昌——因武而昌的历史名城
 汉口——汉水改道造就的名镇

第二编:禹功矶上谈大禹
 大别山与禹功矶
 禹王殿禹功坊朝宗楼
 禹柏与柏泉

第三编:鼓架坡前说庄王
第四编:孔子河边话问津
 回车坞与孔子河
 问津书院与孔叹桥

第五编:三国地名大盘点
 (一)蜀国地名
 (二)东吴地名
 (二)江夏赤壁

第六编:太白巷内话李白
 江城
 郎官湖与太白巷

第七编:嘉靖皇帝到武汉
 探驾巷报驾巷接驾嘴
 南岸接驾嘴与接驾嘴码头

第八编:江西老表填湖广
 筷子湖筷子堤筷子街
 来旺山茅王山蛮王冢
 江西人的墩、湾、村

第九编:贡院街上话牌坊
 贡院街(一)
 贡院街(二)

第十编:李自成的失马港和卸甲岭
 失马港
 卸甲岭

第十一编:徽帮文化新安街
 新安书院新安码头新安市场
 淮盐巷

第十二编:带桥地名满三镇
 研口
 三眼桥
 从鲫鱼桥到积玉桥
 王惠桥倩公桥中正桥
 新桥与额公桥
 北洋桥长虹桥云架桥

第十三编:中和门外十字街
 中和门与十字街
 相皮街与象鼻街

第十四编:“模范区”内华商街
 模范区与华商街
 将军宫与江汉二路

第十五编:华景街与华清街
 华景街
 华清街与华清菜场

第十六编:京汉铁路地名多
 玉带门与顺道街
 滑坡路滑坡街刘家庙河南棚子
 双洞门与单洞门
 循礼门与大智门
 江岸车站

第十七编:从一元路到六合路
第十八编:铜人像和三民路
第十九编:英雄之墩王家墩
后记
……
序言 “武汉在哪里?”这个问题显然不是一个纯粹地理概念,而是对武汉发展历史方位的考问。回答这个问题,离不开对武汉历史的研究。
谈及武汉历史,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老”。武汉是一座有着3500年文明传承的历史文化名城,人文积淀极为深厚。从商代盘龙城的城市建制,到三国时期夏口、却月城的军事堡垒;从明末汉口成为“天下四聚”之一,到清末汉口被人羡称为“东方芝加哥”;从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区,到国民革命的“中国赤都”,再到抗日战争的临时首都;从屈原在东湖之畔行吟,到李白、崔颢在黄鹤楼上放歌……武汉的历史文化可谓源远流长,色彩斑斓。武汉悠久的历史、曾经的富裕和繁华、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等,是很多大城市所不能比拟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无疑是武汉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宝贵源泉。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发展轨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积淀,不同城市的区别就在于其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和特征。武汉就是武汉,我们所追求的就是它的独一无二性。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武汉既是海内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一个富有特色、颇具影响力的国际性城市。在今天的发展思路上,我们依据三镇相对独立的自然、人文格局,突出三镇的文化功能特色,分别打造武昌科教城、汉口商贸城、汉阳旅游城及现代制造业基地,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具有滨水特色的现代生态城市。这个思路的形成及实施,很大程度上源于武汉_二镇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

文摘 第一编:武汉地名的由来
汉阳——即使在汉阴,也仍然称为汉阳
最先涉足武汉这块青山碧水的先祖们,应该在汉阳。作为地方行政中心,汉阳也早于武昌。我们所能看到的历史资料中,汉阳在西汉便是江夏郡沙羡县的县治所在地了。因此,当武昌还仅仅散乱地居住着一些以渔猎为生的少数居民时,汉阳已经有一个像样的小镇了。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命黄祖为江夏太守,黄祖便在柳浪闻莺的月湖旁筑起了一座军事城堡——月城。黄祖据守在月城内,汉阳便成了江夏郡的郡治所在地。汉阳地名的变迁相当复杂,从三国到南北朝,这里曾陆续被命名为石阳县、曲阳县、曲陵县、沌阳县(治今汉阳县南),可谓一代江山一个名。到隋代开皇十七年(597年),改沌阳县为汉津县。汉阳,这个历史悠久的军事要地,终于被放在了一个准确的地理坐标之上:汉津——汉水岸边的大渡口。
隋代是个短命的王朝,这个朝代的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口碑相当恶劣。他的皇位是靠杀父取得的,他统治时期,既大兴土木,又穷兵黩武。因此,当瓦岗军领袖李密起兵反隋时,才能“传檄天下,数炀帝十罪”。但隋炀帝却有一个很响亮的年号——大业。
这个靠杀父夺得江山的皇帝,在他即位的第二年,改汉津为汉阳。《隋书地理下》如是记载:“汉阳开皇十七年置,日汉津,大业初改焉。”大业初年,指的是606年。到2008年,汉阳拥有这个名字已经接近1400年了。近1400年来,我们从史籍中不断地读到汉阳县、汉阳郡、汉阳军、汉阳府等等以汉阳为名的行政区划地名和军事辖区地名,就是今天,汉阳既是三镇之一,汉阳区也是武汉的13个区、县之一。范围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尽管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把汉阳划到了汉水的南边。根据中国传统的对地名的命名原则——山南水北为阳,已被汉水隔到水南的汉阳应改为汉阴才对。然而,不论它在水的北边还是在水的南边,不论它的管辖范围扩大还是缩小,似乎没有人想改它为汉阴。从它称为“汉阳”开始,它便永远都是“汉阳”了。从此,武汉有了一个历经千年而不变的地名。
后记 《历史的印章:武汉老地名》截稿了,可心中还存有些许遗憾,因为还有很多值得书写的老地名由于篇幅的原因没有录入。
大凡地名,都会包含有文化信息,老地名更是如此。地名不仅仅只是地方的代称,也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一个能够长远流传的地名,总会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注入较多的文化含量。潜心研究老地名中存在的历史文化,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尤其当你从中发现一些历史的真实,而这些真实又不太为人所知,或者这些真实已经被人遗忘的时候,便有了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比如,当我在武昌起义门外发现象鼻街原来是由相皮街谐音而来,我感到历史就是通过种种变异才成为"历史之谜"的。而在历史上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概括而成的一个持续时间长达数百年的人口大迁移,也是通过地名的研究,才有了更多的发现。最典型的要算斫口的古田地区,这里就是江西人的大本营。我发现过去的工业区是由江西人打下地基之后,我对"江西填湖广"这个说法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寻找地名中蕴涵的历史文化,其作用还不止如此。在很多的寻根活动中,人们正是通过地名,甚至通过已经消失的老地名,发现了自己的生命之根和家族之根。地名的印证与家谱的记录,有力地支撑了"寻根热"。追寻自己的生命之源,从小的方面看,只是了解本家族的迁移史,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大规模的"寻根热"其实反映的就是一个特定时期的人口大迁移的历史。通过"寻根热",我们可以知道战争、灾荒等才是导致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
读书人网 >旅游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