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198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
ISBN:7101047963/9787101047967
条形码:978710104796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训诂学》(修订本)原为作者上世纪80年代初编写的讲课教材。1982年北京全国高校训诂学教材编写经验交流会给予好评。此次为最新修订单行本。
编辑推荐 《训诂学》(修订本)的独创性与实用性强,多年来被一些高校和地方作为文科学生和成人教育的教材。全书共十章,书末附训诂学参考文献要目与俗语词研究参考文献要目,富有指导性与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 训诂和训诂学
一 什么是训诂
二 什么是训诂学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
一 释词和解句
二 辨析古书异例
(一)倒文
(二)省文
(三)复文
(四)变文
第三章 训诂学的作用
一 指导语文教学
(一)训诂学可以指导我们确认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
(二)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裁断,以决定取舍,避免盲从
(三)在遇到课本或选本中当注而未注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独立的研究,从而求得正确的答案,以弥补课本或选本在注释方面的不足
(四)课本或选本如有误注之处,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这种错误,并加以改匡正
(五)训诂学能够使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基所以然
二 指导古籍整理
三 指导辞书编纂
第四章 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
一 训诂的条例
二 训诂的方式
三 训诂的术语
第五章 训诂的方法
一 据古训
二 破假借
三 辨字形
四 考异文
五 通语法
六 审文例
七 因声求羲
八 探求语源
第六章 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
第七章 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第八章 训诂中常见的几种弊病
第九章 训诂学的新领域
第十章 训诂源流述略
附录一 训诂学参考文献要目
附录二 俗语词研究参考文献要目
后记
《训诂学》整理后记
……
文摘 王念考,遽也是何的意思。“言何遽者,古人自有耳。遽字或作、距、、巨,又作渠……或言何遽,或言奚遽,或言遽,或言庸遽,或言渠,其一也。”(《志.九》“何遽不若漠”,又《志.荀子第六》“知”)王氏的是的。古注《》,遽迫促,惊注《荀子》,遽速遽,都是被遽字的常所惑,中本遽就,遂,即源於古、惊之注。
(五)能够使我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要想懂透一篇古文或一首古,不能足於知道其中的字、、句怎解,要一步研究什麽可以解,造就是所知其所以然。要想到一高的要求,需要借知,因是解古代面言一步明什麽可以解的一。了的指,缺乏必要的知,我在古文的和教中便很做到由表及裹、由人深,生一什麽,便往往以。例看:
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其中的“盈盈”和“冉冉”,一般都注慢的子,是不的。但是一步:什麽盈盈和冉冉有慢之?恐怕就不是每位教都能回答得出了。
后记 我学习和研究训诂学是从1961年大学毕业后开始的,讲授训诂学课。则始于1980年。当时只写了一个简略的提纲,按照提纲临时编排一些内容,讲给学生。1982年我到北京参加全国高校训诂学教材编写经验交流会,把这个提纲带了去,居然谬承与会同志们的褒誉,要我在大会上谈了自己的所谓治学经验,这对我自然是莫大的鼓舞。尔后,这个提纲在教学过程中又不断地修订补充,算来已不止三易其稿了(如果"三"字不作虚数理解的话)。但当时因忙于其它工作,并没有想到要把它写成一本书。感谢周秉钧老先生,他在接受了湖南人民出版社约请他主编《古汉语学习丛书》的任务后,提议《训诂学》这个分册由我来写。虽然自知个人的学力远不足以著书立说,但周先生的盛意是难乎推却的,我只好欣然承诺了。在写作过程中,心中念念不忘的是两件事:一是要有独创性,二是要有实用性。为什么要有独创性呢?因为迄今为止,已出和将出的训诂概论性质的书大约不下十几种,假如拙著只是因循旧说,略无创新,那就应该拉杂摧烧之,何必加以出版,既消耗纸张,又浪费读者的时间和精力呢?为什么要有实用性?这是有感于某些(不是全部)训诂学著作侈谈理论、缺少实证,且言必称九经三传,仍不脱旧训诂学为经学服务的老框子,觉得此种做法已不能满足今天广大读者的需要。居今日而讲训诂学,必须为今天的读者所乐于接受和易于掌握,必须为今天的语文教学、古籍整理、辞书编纂工作服务,决不能再像旧训诂学那样甘为经学之附庸。因此我便提出了独创性和实用性这两个性,作为自己力争达到的指标。不过,想是这样想,至于做到了几分,是要读者来评判的。虽然老杜有诗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这个话对我来说不啻自我解嘲罢了,拙著之利弊得失,还是要读者说了算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