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王冶秋传

发布时间: 2010-03-17 05:50:28 作者:

 王冶秋传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页码:315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9月
ISBN:9787501022847
条形码:978750102284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王冶秋是我国文物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同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一样,德才兼备,文武双全,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其前半生作为革命闯将,经历武装暴动和牢狱刑讯以及在隐蔽战线的八年统战和情报工作等等,都是他激情燃烧的岁月,都是他人生之旅的绚丽时空。

目录
李铁映序
金冲及序
单霁翔序
并非序言的序言——代前言

一 家世
(一)蓼城三王
1.先人出自琅琊王氏
2.一亭缥缈临秋浦
(二)丧父励志
1.母亲宣宝舟
2.励志

二 大革命风云
(一)革命闯将
1.北京的小布尔什维克
2.霍邱文字暴动
3.听课北大 “交通”平津
(二)狱中受刑
(三)秋与露
1.《昨夜》播下爱的种子
2.清苦的生活 甜蜜的爱

三 无言地送你们走上征途
(一)直隶两名校
1.大名七师
2.保定育德中学
(二)三晋三名校
1.大同省立三中
2.太原进山中学
3.运城第二师范
(三)齐鲁三校
1.济南高中
2.莱阳乡村师范
3.省立烟台中学
(四)鄂川两校
1.没有演过的戏
2.安徽中学
3.蜀光中学

四 结缘新文学
(一)我爱这干巴巴的连翘花
1.压干的连翘花
2.我们的血一点也不能爱惜的
(二)鲁迅给他端了一盘瓜子
1.鲁迅先生的教诲
2.《鲁迅先生序跋集》六十年沉浮记
(三)海静得似春江
1.张二猫子
2.《青城山上》
(四)笔耕不辍
1.业余作家
2.《琉璃厂史话》
3.暮年之作

五 八年统战与情报生涯
(一)先生、好友、同志
(二)隐蔽战线的战斗
1.拜青帮头子张树声为师
2.营救周茂藩
3.劝阻王梓木出走
(三)张克侠在南京秘密会见周恩来的联系人
(四)北平电台事件的幸存者
1.中央社会部直接领导的情报小组
2.北平秘密电台被破坏
3.进入解放区

六 新中国文博事业的开创者
(一)接管北平文物古迹
1.准备
2.接管
3.文化部文物局的前身
(二)为文博事业辛勤耕耘
1.为文博事业奠基
2.培养文博干部的短训班
3.保护干部爱惜人才
4.“文革”抄家没有发现一件文物
(三)创建中国革命博物馆
1.创意
2.筹备
3.正式开放
(四)多亏有个王冶秋
1.“两重两利”方针的出台
2.保护故宫建筑群的完整性
3.多亏有个王冶秋

七 文博事业在逆境中崛起
(一)周恩来总理晚年执政的一项杰作
1.经受住“文革”中的生死考验
2.成立图博口领导小组
3.漱芳斋“殿试”与故宫重新开放
4.成立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
5.与“四人帮”的特殊斗争
(二)中国文物走向世界
1.延揽文化精英
2.文物外交
3.蓬皮杜的法国式选择
(三)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震惊世界
1.世界古尸保存的奇迹
2.稀世帛书出土
3.珍贵文物之外的收获
(四)我国历史上第四次古代典籍大发现
1.70年代的辉煌
2.文物工作的新门类
3.新事业与新学科
(五)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发现
1.发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2.展现大国风范的秦俑博物馆
八 结语
附录
后记
……
序言 王可秋同志撰写的《王冶秋传》,将在冶秋同志逝世二十周年之际,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面世。这是以王可同志为代表的全体兄弟姐妹祭奠父亲的纪念之作,是融化六份智慧、六腔心血、六家思念而铸成的一个共同心愿,展示父亲为民族为国家战斗的一生。不但如此,作者还以朴实、清新的笔墨和翔实可信的事例,生动地叙述了冶秋同志专力于文物事业近四十年的功业,从而又充分表达了当今全国文物工作者深切怀念冶秋同志的共同心声。因此,《王冶秋传》的出版,对于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新中国文物事业发展的历史,借鉴前辈们的创业经验,都具有现实和深远的重要意义,是全国文物界的一件大好事,将受到广大文物工作者的特别喜爱。
冶秋同志,同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一样,德才兼备,文武双全,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其前半生作为革命闯将,经历武装暴动和牢狱刑讯以及在隐蔽战线的八年统战和情报工作等等,都是他激情燃烧的岁月,都是他人生之旅的绚丽时空。在人生旅程上,他饱经烽烟风雨,历尽艰难险阻,几度生死难关,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真可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但是,所有这些,由于年代已久,又同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长期处于隐蔽状态,世人知之甚少。而今随着《王冶秋传》的问世,主人公跌宕起伏、多彩
多姿的奋斗一生得到了完整的展现,还了王冶秋一个完满的革命家形象。如此献身革命的大行大道,虽蔽于一时,而终昭于天下,耀于无穷者,实理之当然也。
作为文物事业的后来者,我同许多同辈同仁一样,对冶秋同志充满传奇的前半生,也只略知一二。其中包括与鲁迅先生结识交往的史实,社会上流传较广,了解得稍多一些。但仅凭这些,也早已增生了对冶秋同志的敬佩之情。自打踏进文物管理门庭之后,冶秋同志作为新中国文物事业奠基人的贡献,多已耳闻目睹,受益良多。他的名字,他的业绩、言行早已铭刻在中国文物事业的方方面面,至今仍在熠熠生辉。
文摘 插图:




后记 大家都知道王冶秋同志是新中国文物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但很多人不知道他又是中国革命历史中一个传奇性人物。
称他为新中国文物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冶秋同志当之无愧。中国有句老话:“万事开头难。”最初形成的基本格局如何,影响十分深远。冶秋同志的贡献和建树,遍及文物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最令人难忘的,大概是两点: 一是建国伊始,他和郑振铎先生一起,迅速地建立起文物事业的管理机构,制定方针政策,颁布法令,几乎从无到有地把全国文物工作纳入正确的轨道。1950年,也就是百端待理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年,在他具体主持下,制定了《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古迹、珍贵文物、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办法》《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关于征集革命文物的命令》《关于保护古文物建筑的指示》等文件,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后颁布实施。这就在新旧中国大转换的关键时刻,避免了珍贵文物的破坏和大量外流,井为新中国文物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中,他最初作为“死不改悔的走资派”被打倒,但在1970年周恩来总理指名把他从咸宁干校调回北京主持全国图博工作后,他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不屈不挠地为保护祖国文物、推进全国文博事业而奋斗。在如此动荡混乱的日子里,马王堆汉墓、满城汉墓、银雀山汉简、云梦秦简、随县青铜编钟、武威铜奔马等一系列重大发现震惊了世界。对保护祖国文物,他更竭尽了全力。他常说:这些文物如果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毁了,那就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子孙。李先念同志有一次对人谈到某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说:“你要动它一下,王冶秋要跟你拼命的。”我当时遇到一些地方文物工作干部,常听他们说:“ 好在有;台秋同志,他是真正懂得文物的,并且以他的声望和地位,讲的话从中央到各省的负责人都不能完全不听。要是没有他,有些事情我们是很难顶住的。”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在怀念他的诗中写道:“我爱王冶秋,坦坦心无私。……十年遭世乱,风义可概见。”在“文化大革命” 那样的日子里,我国的文物事业仍取得世人瞩目的巨大发展,这似乎是个奇迹。它确实同冶秋同志顽强不屈的努力分不开的。
对他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传奇性经历,知道的人不多。他对我说过: “那时候,别人都看我是文化人,其实我主要做的是军事情报工作。不过,那些军队番号、数字等等都不能用笔写下来,只能凭脑子记,又不能有一点差错。长期做这样的工作把我的脑子也弄坏了。” 冶秋同志是1925年入党的老共产党员。他参加过安徽霍邱农民暴动,长期做党的地下工作,井曾多次被捕,始终坚贞不屈。他同鲁迅先生有着密切的交往,《鲁迅书信集》中有好些信是写给他的。抗战期间,他在冯玉祥将军身边工作。冯玉祥当时是国民党政府的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每次重要会议后就把会议情况告诉冶秋同志,冶秋同志又转报中共中央。在这段时间内,他还奉党组织之命参加青帮,利用这个关系营救被军统逮捕的地下党员。军统曾扬言要用硝镪水化了他。抗战胜利后,他帮助正担任国民党军第三绥靖区副司令长官的地下党员张克侠同周恩来同志秘密会晤。以后,他又受党组织派遣,到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那里当少将参议,通过秘密电台经常把华北地区的军事情报向中央报告。他的这些工作;对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冶秋同志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为人刚正不阿,严于律己,爱憎分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像这样一个人,应该有一本很好的传记,把他的一生事迹告诉后人,并且也可以帮助人们从一些侧面了解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初期的历史。
王可同志是冶秋同志的儿子,不少事情是他亲闻或亲见的。他是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他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又花了很大力气,东奔西走,多方面搜集资料,写成这本传记。我在本书出版前有幸先读过一遍。
它写得很真实,不少细节是我过去所不知道的。王可同志要我为本书写几句话,这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所以写下这些话,也借此略表我对冶秋同志的怀念之情。
金冲及 2007年8月
为家父王冶秋写传的事,最先是由姜德明先生在1984年提出的,当时姜先生正为安徽文艺出版社选编《王冶秋选集》,对母亲高履芳和我说:冶秋同志一生颇具传奇,经历仁富多彩,你们应该为他写传。我那时很赞同姜先生的想法,母亲就把父亲解放前的几个笔记本和冯玉祥先生题赠的《我的生活》以及父亲“文革”中写的材料交给我。但是当我静下心来思考如何写这部传记时,却顿时失却了勇气。首先是掌握的资料太少,脑子里空荡荡。而父亲得脑软化病已经几年,再也不能提供任何个人经历的细节了。他在重病前没有写下任何自传性的资料,也没有日记。其次,我长期从事自然科学技术工作,是一个十足的“文物盲”,更不用说对文博工作的历史、现状、方针政策有什么了解和认识了。再者,我当时工作担子也很重,缺乏为父亲写传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写传的事便搁置了下来,这一搁就是二十年。直到2004年末,我开始计划在2009年父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之前完成为父亲写传的夙愿。正巧,《中国文物报》的钱冶先生与我住在同一个小区,他鼓励我写一些回忆父亲的文章投稿。这样,我就以《记忆中的父亲——王冶秋》为题,把记忆中亲自听到、看到和读到的关于父亲的事和人写成短文,在该报副刊上发表。原本想写十几个单元,构成“传”的骨架,在此基础上最后充实成书,后因该报要求内容须与文物有关,刊登了四篇便只好作罢,不过还是起到了热身的作用。
2005年初,我开始系统搜集资料和恶补以前读书的不足,并拜访了一些老人,如曾在冯玉祥将军处负责“先生馆”生活的张鸿杰,冯玉祥的女儿冯理达,父亲在蜀光中学的学生李公天等;到书市去淘相关的书籍,居然找到如《中国帮会史》《绘图青红帮演义》之类的书,解决了关于父亲拜青帮头子张树声为师,参加青帮的细节问题;到北京市政协查找文史资料,到市委党校查找革命史资料,厘清了父亲大革命时期及隐蔽战线活动的脉络。在此期间,还阅读了几十本传记、回忆录和相关史料,并把父亲的作品和他写的简历、讲课提纲和阅读笔记等,与相应时期的史料对照研读。这样,父亲作为革命者、教员、作家和隐蔽战线一员的前半生经历,逐渐在脑海中丰满起来,我似乎跟着他一起经历了那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品尝了人生百味。这时很自然地产生了写作冲动,便打算以“王冶秋与历史风云人物”为主题,分别写他与鲁迅、冯玉祥、董必武、周恩来等历史人物的交往和关系,并在历史事件中展开,再采用“倒叙”和“时空变换 ”的手法,把父亲的一生展现出来。于是先试写了《王冶秋与冯玉祥先生》,从父亲1940年初当冯先生的国文教员切入,引出冯先生为什么会选择父亲作教员,由此“时宅变换”到三十多年前的东至县,父亲童年受到的教育,再“变换”到北大听课,与在山西、山东等地的教学生涯……洋洋洒洒写了两万多字。写着、写着就感到心里没有了底,这样写行吗?我带着这样的问题向姜德明先生请教。姜先生很客气地对我说,还是以时间川页序,一个题目、一个题目地写为好;并以文中的一些文字和措辞为例,指出我写作中的毛病。姜先生的这番话对我真如醍醐灌顶,顿时感到自己原先的想法和写作是多么幼稚可笑。尽管如此,那篇文字还是起了“习作 ”的作用,由此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写了。
通过访问、阅读、请教与习作,《王冶秋传》的基本结构与基调开始形成,它由家世、前半生和后半生三个部分构成:前半生,冶秋是一名为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中国而出生入死的斗士:后半生,他是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苦工”,是一头为建立和发展新中国文博事业而含辛茹苦的拉磨驴子,是奠基人和开拓者。这些基本东西确定后,接下来就是进一步收集资料和熟悉对我来说相当陌生的文博领域。在这方面,文博界元老谢辰生先生给了我很多帮助。首先,他建议我向单霁翔局长写信,争取在访问文物单位上给予方便。单局长批示支持,具体由庆祝女士为我办了相关介绍信,并协助与访问单位接头,使我的采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要向他们表示感激的;其次,谢先生还为我推荐了到各地拜访的文物界前辈名单。
于是,从2005年7月开始,我自己驾车先后访问了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的文物机构与博物馆,并拜访了一些老同志,看到和听到许多新鲜的东西,开始建立起“文博事业”的概念。尤其令我感动的是,不仅是老同志,就连一些中年人,谈起家父仍怀有真诚的敬意,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在大同,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李治国所长一边带我参观,一边向我讲述家父随周总理陪同蓬皮杜总统访问云冈石窟的细节,并向我提供了许多相关资料。在河南,省文物局长陈爱兰专门安排了一个老同志座谈会,老同志们回忆了“两重两利”方针形成的经过,以及到北京参加出土文物展览时经历和听到的生动故事。他们还叮嘱我说:“你一定要把老局长的《传》写出来,这不仅是你们的家事,也是我们文博界的事。”这沉甸甸的话语,使我产生了一种神圣的责任感,成为鞭策我坚持写下去的力量。在山东、安徽、山西和江苏,同样得到文博部门的领导与工作人员的许多帮助,听到前所未闻的事情,学到许多知识。在南京,我拜访了原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宋伯胤先生,一位有很高文学素养的学者。宋老有记日记的习惯,向我提供了50年代参加山东省博物馆陈列设计时的相关日记,还饶有兴趣地讲述了因喜欢父亲的作品《青城山上》而引起的动人故事。
在这次长途采访过程中,我顺道访问了父亲任教过的烟台中学、大同三中和进山中学旧址。我第二次到老家霍邱了解家世,得到堂兄王余久、外甥刘士洪的诸多帮助。接着,我南渡长江,访问了爷爷王人鹏任过七年县长的东至县,在这里也得到当地文物部门的许多帮助。
回到北京后,我相继拜访了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金冲及教授,文博系统的老同志谢辰生、罗哲文、沈竹、吕济民、彭卿云、金枫、万岗、叶淑穗、鲁秀芳、杨瑾、黄逖、吴铁梅、高和、陈大章等,以及参加过古文献整理小组工作的李学勤、吴九龙、李均明教授。这样,经过一年多的阅读、调研、访谈、请教和试写,《王冶秋传》的各个结构单元逐渐明晰并最后确定下来。自2006年5月开始动笔,其间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一直写到12 月初完成。写完后,我将书稿打印出来,又分别送给姜德明、谢辰生、金冲及、罗哲文、吴铁梅诸先生审阅。他们不但给予鼓励,还指点需要改进的地方。姜德明先生更是逐字逐句地通读全稿,纠正错误,令我十分感动。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特别的谢意。我还要向所有接受我访问、带我参观、向我提供资料以及所有关心这部传记的人们致以敬意,并衷心感谢他们的帮助。
当然,我还要特别感谢的是:单霁翔先生在百忙中关心本书的出版并作序,金冲及先生专门抽出时间为本书写了序,谢辰生先生本来答应为本书写序,因最近身体不适而力不从心,但他特别允许在本书附录中,一是引用他在《回忆王冶秋》一书中写的《新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代序),二是首次公布他在1980年3月为王冶秋和国家文物局所蒙受的不白之冤写给胡耀邦的申述信。他们对本书的这些关爱使本书大为增色,我想他们的根本用意,是要让文博系统中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好传统薪火相传。
我还要感谢文物出版社的李克能副总编辑、责编窦旭耀先生以及其他相关同志,他们的努力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发行。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还得到兄弟姐妹的支持,特别是兄长乇路、姐姐高子、妹妹王好及外甥李松,他们除了提供保存的珍贵照片与资料外,还审读了本书各章节,提出许多很好的改进意见。所以,这本书也是我们子女(图一六八)献给父母亲的一份祭奠,是我们献给父亲100周年诞辰纪念的一片心意。
值得告慰父母在天之灵的是,子女们现在都过着健康平静的生活,他们的后代正在茁壮成长(图一六九-一七七)。
此外,还值得告慰父亲在天之灵的是,他生前一直挂念的侄女王绿野一家也人丁兴旺,事业有成(图一七八)。
读书人网 >传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