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页码:24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530648985/9787530648988
条形码:978753064898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遁迹水云间》20万字,16开条形本,收入在场主义散文创始人、代表作家周闻道先生近年来创作的散文68篇。周闻道的散文,坚守散文性的基本立场,致力于追求散文写作的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发现性和自由性,力求在身体在场、灵魂在场和语言在场的水乳交融中,传达出世界的本真呈现。在创作方法上,周闻道追求散文在场、思想、诗意、发现的统一,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
作者简介 周闻道,本名周仲明,男,1956年出生于四川青神县,现供职于四川省眉山市发改委。文学硕士、作家、经济专家。“在场主义”散文命名者、发起人、旗手和主要作家。兼职天涯社区一散文天下首席版主。散文、杂文、小说、报告文学和文学评论等均有涉及。主张散文应当是“在场,去蔽,敞亮,本真”的,具有思想、诗意、发现性,追求汉语写作的本真回归。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十月》、《散文》、《中华散文》等报刊发表作品七百余篇,三百余万字;已出版《悲剧,本可以避免》、《主权回归前的香港》、《夏天的感觉》、《点击心灵》、《对岸》、《家的前世今生》等文学专著九部,一百六十余万字;经济学专著三部,一百余万字。
编辑推荐 《遁迹水云间》介绍了:抛却一切世俗的存在,遁迹水云间,回归原初的本我。这里的无,就是最大的有。
目录
第一辑 斯水若愚
……后
一水间生命如花
稻田,生命的涅或者分娩
碎影
田野里的火焰
清晨的村庄是一个仙境
轻轻……
斯水若愚
那些风干了的树叶想要发芽
第二辑 天路与对岸
底层
对一座城市的进入
在一条并不通幽的曲径行走
仿佛
天路
对岸
身边
前面
对一个黑夜的穿越
云是天堂跌落的忧郁
对视
今夜月归何处
一个城市的空间简史
太阳是否照常升起
第三辑 借我一个夜晚
带一本书去江边
桃源,借我一个夜晚
贵阳,贵阳
黑竹沟的涛声是我走不出的梦幻
一半火焰,一半草原
第七牧场
遁迹水云间
黄龙溪是一段呓语
在一间带风景的房间想入非非
穿越,挪威森林
要醉就醉倒在府河边
第四辑 天籁的回声
阳光在前面
天籁的回声
林子里飘来一缕天庭之云
这阳光砸碎了城市的忧郁
川南的菜花有多美
阳光是生命前世的眼神
阳光从原野穿过
痕迹
大雁来兮……
风起的时候
吹皱的阳光把我包裹
第五辑 来路如烟
暗影
透过父亲的泪光回望如烟来路
在春风里等我
有一种滋养从口入
别向我提起窗外的秋
天涯,天涯,好一朵真情的花
亲爱的,我来晚了……
搂抱是生命最美丽的时尚
我想,或许是在等我
心存感恩陶醉于一种莫名的幸福里
面对灾难,生命该怎样命名
……
序言 我们倡导的在场主义散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汉语回归。回归哪里?就是汉语本我表达的极致之美。但是,散文写作中,却存在普遍的遮蔽。这种遮蔽主要表现在:写作的主体、客体和语言。汉语回归所指向的,就是语言去蔽,追求世界的本真表达问题。
用汉语写作是幸福的。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以象形、形声和表意为特点的文字。特别是汉语的象形,本身就携带了形象生动的语境信息。比如,当我们写下“人”的时候,一种挺立、傲视、行走便呈现在眼前,而“山”,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则是耸立、起伏与深厚;写个“水”,便唤醒了一种波动。再看“家”字,一群老小,聚集在同一个屋檐下,相携相惜,其乐融融。这些,哪是那些以表音为特征的西方文字所能企及的。但是,现实中,我们正面临母语丢失的危险。我们发现,我们的许多语言使用,包括散文语言,离母语的本真越来越远了。
文摘 第一辑斯水若愚
……后
并不是一切“后”都表示方位和时序,有时,它还是一种心灵物语……
雨后
悠走于小区曲径间时,刚好是雨后。靛蓝色的天幕,显得格外高远,一些不成规则的白云,同样无规则地缀在天幕下,像是天幕上的吊灯。雨后便是天晴,这是不是天气的正常行程?我在想,我在问。国庆长假第一次天晴,第一次这样出来溜达,一切都被一种生动的新鲜牵动。
有点怀想那绵延了几天的秋雨。此刻,它已收拾起了那淅淅沥沥的忧郁,就这样悄然退去。柔和的阳光,欲要轻轻拂去这忧郁带给人们的晦气。这个上午,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门的,手里牵着岳母刚刚带回来的晓晓,带着一身的清爽新鲜,悠闲地走在嫩黄嫩黄的秋阳下,穿行于小区的林木青草间,一切都是随心所欲。然而,当我来到一方草坪旁,闭目入定,将张开的双臂轻轻举起,又缓缓放下,对着苍穹做个深呼吸,气人丹田,然后,调动所有的感官,细细地感受四野的一切,我又有了一种淡淡的迷惑。我发现,我们平时对自然的了解中,包含了多少误解;我们常常把一些肤浅的表面,当成事物的本质。比如雨后,。这蓝天,白云,阳光,树木,草地,还有这个刚被秋雨洗涤后的城市。
这样的感觉,是一种境由心生,还是与节日的悠闲有关呢?晓晓摇头摆尾,时而前,时而后,表现得异常兴奋。我被眼前的景象推向熟悉的陌生,总禁不住要这样问问自己。当我再一次抬头仰望或俯身观察,确认了雨后的许多细节,才感到我事先的种种设问,也都不着边际;那些固化了的优雅记忆或神圣经验,其实现实中并没有那么简单。我对雨后许多景象的重新认识,确定于再一次踏入草坪。就在我们悠然地行走中,晓晓咋呼一声,突然挣脱了我牵着的绳子,跃人草坪,东嗅嗅,西闻闻,显得异常兴奋。我赶紧追了去,一把抓住了那根细细的绳。这种敏捷,几乎是过去晓晓跑失留下的条件反射。就在我踏进草坪,埋头抓绳的一瞬,我的心触摸到一种轻轻的搁绊。几乎是不假思索,我就知道,这搁绊与刚刚过去的几天阴雨有关。
这样的判断也不是没有依据。那雨虽已然离去,雨后的草坪里,却留下了它许多徘徊的脚迹。许是附离去的那场雨,身子太细腻,太轻盈,它的践踏,已异化了通常的摧残,演变成了一种温婉的抚摸与热吻。脚下,那秋雨吻过的草坪,地面是潮潮的,润润的,柔柔的,软软的,泥土也张扬着肥沃,颜色也由浅黄变得深黑。仿佛这一吻,便唤醒了这土地经久的板结,焕发出一种难得的精神。就在我俯下身子,贴近地面的瞬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