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
页码:14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9787807292630
条形码:978780729263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48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外历史人物精讲》是与《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中外历史基础知识手册》配套的历史手册,它与这两《中外历史人物精讲》有机结合,形成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几大要素在内的完整的历史学习体系。
本手册按照人物卒年,分中外两个部分编写,以方便读者查阅。受篇幅限制,本手册对一些耳熟能详的以及尚健在的重要人物没有收录,敬请读者谅解。
本手册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多个版本的新课标历史教材以及与教学相关的参考书和公开发行的词典、历史手册、部分历史专著与论文,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上时间紧迫,难免出现疏漏与错误,希望读者批评指教。
目录
夏禹
周武王
周公
齐桓公
孔子
孙武
老子
墨子
商鞅
秦孝公
孟子
庄子
屈原
苟子
吕不韦
韩非子
秦始皇
刘邦
董仲舒
汉武帝
司马迁
班固
曹操
王羲之
孝文帝
祖冲之
隋炀帝
唐太宗
松赞干布
武则天
唐玄宗
李白
杜甫
自居易
宋太祖
范仲淹
司马光
王安石
沈括
苏轼
金太祖
李清照
朱熹
辛弃疾
成吉思汗
元世祖
关汉卿
郭守敬
明太祖
明成祖
郑和
王阳明
张居正
李时珍
李贽
清太祖
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
康熙帝
雍正
曹雪芹
渥巴锡
道光帝
林则徐
魏源
咸丰帝
洪秀全
洪仁歼
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
光绪帝
慈禧太后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张謇
李大钊
章炳麟
鲁迅
蔡元培
陈独秀
陈嘉庚
胡适
顾维钧
梭伦
伯里克利
希罗多德
普罗泰格拉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凯撒
西塞罗
屋大维
托马斯阿奎纳
但丁
彼特拉克
薄伽丘
古腾堡
迪亚士
哥伦布
达芬奇
拉斐尔
麦哲伦
达伽马
马丁路德
亨利八世
米开朗琪罗
加尔文
莎士比亚
伽利略
克伦威尔
斯宾诺莎
洛克
彼得一世
牛顿
沃尔波尔
孟德斯鸠
伏尔泰
卢梭
华盛顿
康德
富尔顿
瓦特
拿破仑
贝多芬
拉马克
黑格尔
史蒂芬孙
穆罕默德阿里
巴尔扎克
加富尔
巴麦尊
林肯
法拉第
拿破仑三世
亚历山大二世
达尔文
雨果
西门子
诺贝尔
俾斯麦
伊藤博文
托尔斯泰
明治天皇
施里芬
威尔逊
贝 尔
克劳德莫奈
爱迪生
玛丽居里
凯末尔
张伯伦
泰戈尔
罗斯福
凯恩斯
普朗克
甘地
斯大林
爱因斯坦
戴高乐
赫鲁晓夫
毕加索
尼克松
阿拉法特
……
文摘 亦名赵政,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13岁即王位,22岁开始亲政。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中国。此后,秦始皇派大军南击越族,开凿灵渠,取得五岭以南(今广东、广西)的地方,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迁50万人到五岭以南和越人杂处;北伐匈奴,夺取河套、阴山地区,迁内地3万户到北河、榆中屯垦,修建万里长城。在西南地区开通道路,设置官吏,加强统治。
他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自称“始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称号为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所沿用。在中央建立三公诸卿制度,三公为最高官职。其中,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分掌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中央官员和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秦始皇还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驰道和文字,颁布秦律,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加强思想控制。他建立的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顺应了历史潮流,加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但他的残暴统治,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导致了秦朝的灭亡。高祖,沛郡丰邑(现江苏省徐州市所辖的丰县)人,曾做过泗水亭长。参加过秦末农民战争,因为被项羽立为汉王,所以在战胜项羽后建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为夺取天下,刘邦知人善任,收揽民心,入咸阳之时,废除秦朝苛法,与民约法三章。刘邦用《大风歌》抒发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既兴奋欢乐、踌躇满志,又担忧江山不稳、高处不胜寒的复杂心情。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刘邦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命萧何参照秦律作“汉律九章”,并通过铲除异姓王、打击萧何等措施削弱相权、提高皇权。为恢复社会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什五税一,豁免徭役,解放奴婢,让士兵复员生产。还鼓励生育,扩大劳动力;大力发展农业,打击商人及残余的奴隶主阶级;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万口迁徙到关中定居。主张“德主刑辅”、宽柔相济、教化为主;建立规模宏大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等。“白登之围”后,刘邦对匈奴族采取“和亲政策”。刘邦统治后期,经济明显好转,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国家得以巩固,为“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