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页码:2240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bkbk999856
条形码:bkbk99985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8
内容简介 《圣严法师系列(套装全8册)》包括《禅的智慧》、《禅的世界》、《禅与悟》、《拈花微笑》、《禅门》、《人间世》、《圣严说禅》、《禅门第一课》。以浅近的语言,表达常人都能看懂的佛法,由基础的佛学常识,到专门的禅学思想,由一般生活中实用的禅学修养,到长期专修的禅修境界,作了层次化的介绍。不论你是不是佛教徒,也不管你是不是已有禅修的基础认识及哪一种程度的修行经验,当你读完之后,一定会有参考的价值。
作者简介 圣严法师,1930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通县。十三岁出家,曾于台湾高雄山中闭关六年,嗣后留学日本,1975年获得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法师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佛学学报及佛学研究年刊,为辅大、政大、文大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担任论文指导。又创办法鼓山国内外禅修、文教、慈善体系的人文社会大学、僧伽大学、僧团道场、七个基金会、中英文四种定期刊物。他以中日英三种语文,在亚、美、欧各州出版著作近百种。
他是国际知名的禅师、教育家、学者、作家,特别重视戒行的提倡、禅修的实践、知见的厘清,且以精湛的佛学义理,配合健康浅易的修持方法,指导修禅。
他所推动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主张以教育完成关怀的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的目的。
编辑推荐 《圣严法师系列(套装全8册)》以参透世理人情的智慧语言,回应当代人的知性及心灵需求,鼓励人们从禅的修修与体验中提升身心世界的品质。
目录
《禅的智慧》目录:
中文版序
译者志
英文版第一版序
英文版第二版序
第一篇 佛法
1.身为佛教徒是什么意思?
2.有情众生
3.自我
4.因缘
5.五蕴与意识
6.业
7.五戒
8.戒律与业
9.禅是宗教吗?
10.修习佛教与其他宗教
11.佛像
12.佛教的功德观
13.菩萨与阿罗汉
14.佛教与死亡
15.末法时代
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16.老师的重要
17.单独修行集体修行随师修行
18.每日打坐之道
19.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20.修行的见解比修行本身更重要吗?
21.知识障碍修行?
22.中国禅与日本禅
23.禅与荒诞不经
24.禅病
25.禅与心理治疗
26.为什么要读经?
27.禅与民族文化
28.佛教的娱乐观
29.诗歌与王维
30.责任与修行维持平衡
31.在非佛教的社会中培育佛教的子女
32.禅修与老年人
33.佛教与财富
34.开悟持久吗?
附录
附录一 礼佛
附录二 梦
附录三 安乐死与自杀
《禅的世界》目录:
自序
禅坐的基础方法
四念外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处观
禅修方法的演变
禅是什么
禅的智慧
智慧与福报
禅——自我的提升
禅——自我的消融
禅与人生
禅与生活
禅的心录环保
禅的知与行
禅与艺术
生命的圆融
生命与时空
理性与感性
提得起放得下
提起与放下
无常与无我
提升人品的佛教
积极的人生观
现代佛教与生活
现代佛教青年应有之人生观
人民清净环境清净
绿化大地净化人间
从佛教看我们的居住环境
人间净士
附录:圣严法师谈“禅的知与行”
《圣严说禅》目录:
原版自序
廓然无圣
脚跟下
自家宝藏
本来无一物
风动,幡动,心动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思善,不思恶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磨砖成镜
三十棒
藏头白,海头黑
红炉一点雪
事得理融,寂寥非内
千屎橛
南泉斩猫
寸丝不挂
道非物外,物外非道
瓶中养鹅
庭前柏树子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大道透长安
吃茶去
杀人刀,活人箭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寻剑客
啐啄同时
青山原不动
一翳在目,空花乱坠
东山水上行
佛是尘,法是尘
无事是贵人
若论佛法,一切现成
步步踏着
本来面目
曹源一滴水
野狐禅
北斗里藏身
证龟成鳖
久坐成劳
前三三,后三三
学者恒沙无一悟
寒杀梨,热杀梨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觅心了不可得
兔角不用无,牛角不用有
大机大用
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凡圣两忘
放下着
迷己逐物
我狂已醒,君狂正发
无功德
随处做主,立处皆真
势不可使尽
福不可享尽
规矩不可行尽
好话不可说尽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解铃系铃
心生法生,心灭法灭
春有百花秋有月
独坐大雄峰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主人公
出门便是草
莫造作
空花水月
身心脱落
如鸡抱卵
饿死人,渴死汉
行亦禅,坐亦禅
入时观自在
一心有滞,诸法不通
离家舍不在途中
潜行密用,如愚如鲁
本自天然,不假雕琢
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
日面佛,月面佛
风来疏竹
始随芳草去
明珠一颗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丹霞烧佛
罗汉一句
位露千般草
须弥山
天是天,地是地
还我生死来
举即易,出也大难
寰中天子,塞外将军
从生至死,只是这个
一钵千家饭
法华转,转法华
大道无门
非去来今
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
浮生若梦
卧时即有,坐时即无
《拈花微笑》目录:
自序
佛法无边
因缘果法
大与小
有与无
新与旧
生与死
善与恶
放下与担起
休闲与修行
在家与出家
疑心与疑睛
守一与守心
活路与绝路
最上一层楼——禅宗戒定慧的三个层次
狭路相逢
绝处逢生
拈花微笑
生死事大
魔境
降魔
禅病疗法
禅的修行与体验
中国的维摩诘——庞居士
附录:禅与新心理疗法
《禅门》目录:
原版自序
虚与实
慈悲与智慧
自私与无我
自我与无我
理性与感性
人生观的层次
安心之道
清明心的重要
心灵环保
话梦人生
生命与死亡、学问与生活
照顾自己,关怀他人
谈生涯规划——立足点与方向感
净化人生的责任、权利、义务
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徒
读经与修行
人间世
圣严说禅
禅与悟
禅门第一课
……
序言 禅宗强调不立文字,它的列祖列宗又偏偏都有说不完的葛藤络索。如何说明这种矛盾的事实?古人多将庞大的佛言祖语喻为导迷标月的手指。可惜的是,世人虽然渴望见到月亮的光辉,反被多姿多彩争艳斗妍的指阵所迷。大家指望从禅籍中,悟到一些“本来面目”的消息,竟被陷入文字障中不能自拔又不自知。让那些古怪有趣的疯言疯语,弄得眼花缭乱,还真以为是摸到了自己的鼻子,就在嘴唇的上边。
一九七六年起,我也在东西两半球,四处教禅、讲禅、写禅,迄今已出版了十九册与禅相关的中英文著述。不过,我虽遍读收于《大藏经》中的历代禅宗语录及禅宗史传,着眼点则不在于增长禅宗知识的见闻,也不在于考察真伪和嫡裔傍传的禅学等问题,更不在于分析推敲从古人牙缝里遗漏下来的那些残滓剩羹所指为何?我的宗旨,是将正统禅修的观念及禅修的方法,透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分享给有缘的现代大众。
古人用“指月”形容经义祖训的功能。也有赵州从谂禅师将自己反锁室内而烧满屋烟,大喊“救火!救火!”的公案,当时南泉禅师从窗口将钥匙投入,令赵州自开门户、自出火窟。我则常说:“我所讲的写的,不过是给人一把钥匙,教人自寻门户、自投锁孔、自开悟门。”我不会嚼食喂婴,也不会代人吃饭,所以将这次出版的两本书,取名为《禅钥》及《禅门》。
一般人都把禅修的焦点,集中在顿悟成佛,明心见性,往往造成两种极端:1.聪明伶俐自负自信的人,以为开悟是唾手可得,毫不费力的事,略得一知半解,便以为大悟彻底,实则却与悟境了不相干。2.资禀较钝思路缓慢的人,便会以为反正开悟无望,也就不想接受禅修的法门了。
我的目的,是将禅修的观念及禅修的方法,普遍地推广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去。禅法的最终目标,的确是开悟成佛,若不能开悟,只要运用禅法,就对身心的健康与平衡,有大受用。所以我依据根本佛法的观点,建议禅修者们,千万不要急求开悟。古人主张克期取证,用心良苦,而操之过急,等于揠苗助长,不仅不切实际,也容易使初学者萌生退心。
我经常介绍的禅修观念是: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自我。以“有”为入手方便,以“无”为禅修方向,以努力修行的过程为永久的目标。我到处指导的禅修方法是:放松身心,集中、统一、放下身心世界、超越于有无的两边。能够彻底超越,便是大悟彻底。
对于今日社会中忙碌不已的人们来说,也有可能开悟,纵然仅得初尝禅修的滋味,也就非常实惠。若不能很快地体验到大悟彻底的无我自在,也不用着急,若能练习好放松身心的功夫,可稳定情绪,也可增长一些自知之明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了。
这两本书共收三十二篇文章,几乎每篇都是介绍禅修的观念和禅修的方法。不论你是不是佛教徒,也不管你是不是已有禅修的基础认识及哪一种程度的修行经验,当你读完之后,一定会有参考的价值。
禅宗的极致,以无门为门,不用任何方法。初步的着力点,还是要用方法。这两本书所收的具体方法,便是五停心、二入四行、禅七开示、平常生活、调身安心等。其余的内容,无论用什么字眼来做标示说明,都是贴紧着禅修的立场,向你介绍禅修观念及禅修方法的活用与实用。
这两本书所收各篇,除了七篇尚未刊出过,其余均曾发表于《人生》及《法鼓》两种杂志。刊出之时,仅有两篇由我直接撰写,其余都是几位僧俗弟子及信众们,将我演讲的录音带整理成文。半数已于刊出之前,经我看过、改过,甚至全篇重写过,另半数由于我的时间不够,未能仔细修润。因此这回我从英国禅七返抵纽约,利用一周的课余空档,夜以继日地花了一番手脚,便以《禅钥》及《禅门》的面貌跟读者相见了。
这两本书能够顺利出版,我要感谢的人很多,除了请我演讲的单位、团体、学府,以及为我整理文稿的诸君,均已在各篇的篇末注明,用表谢意,用表纪念。我也要对为本书抄稿、校稿、出版、发行、传阅的诸君,致深深的谢意。例如为这两本书提供插绘的刘建志居士、法鼓文化辅导师果在法师、总经理张元隆居士、主编果光法师、责任编辑赖月英居士,为我誊稿的姚世庄居士等。如果没有这些善缘,我便没有演讲及出书的机会了。
文摘 插图:


禅坐的基础方法
一、如何使用方法
(一)放松身体
1、头部
(1)眼睛不用力就是放轻松,无论是睁眼或闭眼,不用眼球看,不用眼珠想。
(2)脸部肌肉松弛,从心里有股安定的喜悦升起,表现在脸上,有松弛的感觉。如果脸部的表情僵硬或者拉长脸,乃至于故意假装笑脸的样子,都是紧张而非放松。为什么会紧张呢?例如:恐惧、忧虑、动脑,或用脑过度、兴奋、得意。若能心平气和,就不会紧张。
(3)头不紧张,特别是前额。脑门要放轻松,不用头脑想或注意,而是以轻轻松松的态度数呼吸。
2、身上肌肉、关节、神经、骨骼,要全部放松,除了臀部有重量的感觉以外,没有其它地方觉得有重量,任何地方都是非常地轻松。
3、腰挺直以后,小腹放松,腰也没有紧张或有重量的感觉。
(二)用方法的目的
用功打坐是能将心中的妄想杂念沉淀下来,一心一意地用方法。什么是方法呢?就是能使我们身心放松、安定,妄念渐渐减少。什么是妄念?就是胡思乱想或是杂念。例如:不要想的事情偏偏在想:不希望出现的念头又不听使唤地出现;念头混乱不统一,这就是妄想。要达到没有妄想杂念确实不易,因此必须使用方法。
第一,注意鼻孔呼吸的出入;第二,从一到十,数呼吸出入。如此用方法,心才有所寄托,杂念才会越来越少。
(三)数息的方法
1、注意呼吸:仅注意呼吸从鼻端出入的感觉而不数数目。这种注意呼吸的出入,尚会打妄想,因此须数呼吸的出入。
2、数呼吸的出入:
(1)先感觉呼吸是从鼻孔出入。
(2)气从鼻孔出去时,就数一个数字,吸气时不管。
(3)当数目出来时,心念就贴在数目上,一直跟随到第二口气出去时,再数第二个数目;如此一口气一口气地数,数到十再从一数起。
(4)数呼吸时不要经常去注意呼吸。仅仅是在呼吸时,知道鼻孔有气息的出入,然后就不注意鼻孔,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数目上,将心念贴在数目上。
(5)数数目时,可以有声音的想象,不可有数目「字」的形象。
(6)不用头脑很紧张地数数目,而是用「有心无心」的心去数。
(四)数息易犯的毛病
1、不易数好。
2、有些人数不到几个数字,数目就数乱了,甚至数忘了。
3、有些人数超过十还不知道已经数过头了。
凡是类似以上情况者,须从「一」再数起。
4、数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