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促销和特殊优惠每购买由卓越亚马逊提供的1件图书产品合格购物商品,另外购买Office 2007 中文家庭和学生版可享受¥20.00 元的优惠。查看详细条款
最佳组合

购买本商品和 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共计价钱:¥
同时购买共计:¥37.60元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已经有了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280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ISBN:7801498593
条形码:978780149859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Postmodernism and Public k Policy
内容简介 《后现代公共政策》是美国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加州克莱尔蒙特研究生院终生教授、过程研究中心主任小约翰.B.科布先生的一部新著。这部著作即使在美国也才刚刚出版不久。作者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域出发,讨论了宗教、文化、教育、性、自然、经济、阶级、种族、政治、伦理等诸多涉及公共政策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观点(如各种宗教之间的互补和融合,人和自然的平衡统一,共同体和个人的共同发展,多元文化的共存,制止滥用权力,反对种族歧视,等等)。这些观点对正处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中国读者来说,是不无启迪的。当然,这本书中的其他一些观点(如他对马克思关于阶级问题的分析的不同看法,他关于宗教是通往后现代世界的源泉的观点,以及他对同性恋和堕胎问题的看法),也是我们不能同意或值得商榷的。但我们相信,这本书的出版会对我们考察现代问题的利弊,展望后现代世界,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作者简介 小约翰B.科布,美国著名学者,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过程神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回州克莱尔蒙特大学研究生院终生教授、克莱尔蒙特大学过程研究中心主任。著有《为了共同利益》、《地球主义》、《过程神学》、《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等近30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曲跃厚,1959年生,南京市人。1982年2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1989年1月获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学位。现为天津军事交通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教授。主要论文衣《20世纪过程神学发展概观》、《皮尔士哲学中的信念概念》、《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过程神学》等。
李际,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硕士。现在部队从事外事工作,译有《圣女贞德》。
张晨,女,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副教授。
媒体推荐 中译本序
本书最初是一个美国人为美国读者而写作的,但我尤为高兴的是它能用中文出版。或许,它提出的观点将有更多的机会在中国而不是在美国产生一种影响。
美国人是现代性(它深深地嵌入在我们之中)的产物。我们创建的各种文件(无论好坏)都表达了现代性的理想。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想当然地认为,现代理想才是规范的。
现在,由于生态运动和女权主义,由于我们和南亚及东亚各种宗教与哲学的冲突,我们正逐渐地动摇了这样一种信念。我们终于开始意识到了晚近现代主义(它呈现给我们的是没有宗教根基之需要的“理性”)的不一致性。结果,在我们现今的文化中,一方面是虚无主义、技术统治和“新时代”的精神性(“NewAge”spirituality)的混合物;另一方面则是对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之保守的重新肯定。我们需要一种建设性的选择,但我们又充满了现代主义的情感和习惯,以致并不清楚我们能够基于任何其他基础而共同行动。
欧洲类型的现代性很晚才传到中国。它仍然是外来的,因而更容易受到抵制和批判。也许,中国的那些指向了不同方向的思想家们在极度的恐怖(full horrors)——它们乃是现代方案得以实现的产物——来临之前,还能引起一种变革。
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之第一个广泛而有效的形式是共产主义。今天,这种主义正通过接受许多资本主义的和自由主义的价值而得到补充,并部分地被替代。在我看来,无论哪一种形式的现代主义都没有对中国提供多少承诺。我希望,中国将通过并超越这些现代主义的选择找到其自身的道路。要达到这一目标,中国在自身独特的传统中有着丰富的资源。
不过,我相信,中国也能从西方的经验以及现代主义那里学到许多东西。今天,在西方,对中国正在复制的那种现代主义存在着许多批判。在进一步托付给这种现代主义之前,富有思想的中国人听到这种批判十分重要。它在原则上是激进的和破坏性的,甚至西方的当权者也很少予以关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继续走向自我解构,它并不值得仿效。
中国的状况和美国很不同,一本为美国人而写的著作不可能直接强调这一点。但我希望,这本书将不是不相关的。如果它传达了中国无需在现代主义提供的各种选择中间进行选择这样一种信息的话,那么通过它本身就可能获得某种帮助。如果它有助于促进中国人关于各种现实选择的对话的话,那我就很高兴了。如果本书提供的某些观点也能在中国产生一种更为直接的作用的话,这正是我最大的希望。
由于现代主义的假定,公共政策的选择往往被描述为一种二者择一的选择。例如,我们被告知,经济或者必须遵循共产主义的模式,或者必须遵循资本主义的模式;惟一一种其他的可能性则被假定为这两种模式的某种混合。
这种图景削弱了我们的思想,它实际上是完全错误的。共产主义思想是以把集体的人视为阶级的分子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思想则是以把人视为分裂的个人为基础的(对它来说,阶级地位或人的关系并不重要)。
……
目录
中译本序
序 言
第一章 基督教能对后现代世界做出贡献吗
第一节 导 言
第二节 什么是基督教
第三节 耶 稣
……
文摘 书摘
许多后现代主义者都熟悉对基督教的这种理解的论证,它拒斥了那种认为语言映照了一种客观和独立的实在的观点。只有语言才能通向一个“实在的”世界,因此语言不可能与那个世界相符。相反,我们栖居的世界是一个语言的世界。
这表明,基督教教义不应被视为关于事物本身的各种断言,它们不应该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相反,它们构造了一个能够规范理解和生活的符号和意义的系统。这样,基督教才能把自己理解为一个文化一语言系统。
这种神学后现代主义具有这样的优点,它放弃了所有基督教的霸权主张,使其他人具有根据其选择的意义系统塑造其生活的平等权利。这当然是一种进步,由此而塑造的基督徒才可能关照他人及邻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和价值强加给他们,他们将为满足社会的某些需要做出积极的贡献。
但尚不清楚的是,那些接受了这种理解的基督徒能否像基督徒那样有助于更广泛的社会中的政策的形成呢?如果能够的话,他们的活动似乎不像是基督徒,而像是某些具有其他身份的人。然而,人们承继的符号系统鼓励人们关怀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而且,社会的利益不可能只靠个人而获得。
对基督徒来说,还有另一种理解自身的方式,这种方式自然地产生于其传统,但却完全不同于那种具有前现代和现代观点的文化一语言运动。这就是把基督教理解为一种社会一历史运动的方式,这种阐释可以追溯到那种在本书导言中已经讨论过的、和后现代主义有许多共鸣的美国新教徒的“现代主义”。
根据我的这种认识,成为一个基督徒就是将自身置于基督教共同体之中,这种共同体乃是一个变化的、产生于漫长的历史之中并步人一种不确定的未来的共同体。当然,成为一种社会一历史运动并没有把基督教与其他主要传统区分开来,基督教运动的特质在于其特定的起源和历史。基督教起源于以色列以耶稣为中心的事件以及围绕他而产生的那个共同体,对这个共同体的发展至关重要的乃是其对自然、对耶稣死后的使命的解释,以及他在信徒面前的显现。简言之,历史事件的这种复合(complex)可以被称为“耶稣事件”。
但是,起源于那个事件本身并不能把这个运动定义为基督教的运动。西方世俗主义也根源于那个事件并不表明所有的西方世俗主义者现在都是基督徒,甚至那些承认他们的根基的人也并不一定是基督徒。基督教运动认为,那些原初的事件具有规范的意义(normative significant)。某些马克思主义者、世俗的人道主义者、存在主义者和后基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