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页码:599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
ISBN:7810668676
条形码:978781066867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养猪及猪的遗传与育种》内容简介:由于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条件的多元化和与此相应的养猪饲养水平条件的多元化以及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少的特殊国情,任何一本外国有关养猪方面的著作,都不能解决我国复杂的养猪和猪的育种问题,这些问题只能主要依靠我们自己从我国复杂的养猪生产实践中所得的知识来解决。而且国外的一些有关养猪方面的著作(我国过去大多取材于这些著作),由于他们一元化国民经济水平条件和一元化高水平的饲养条件,对许多理论问题的阐述是含糊不清的,有的甚至是长期地以讹传讹。
猪的育种本应包括定向培育(饲养管理)、选种、选配和繁育方法四大措施,而且应以培育为主,但我国传统上却将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培育从育种学中分离出来单独另立课程,因此,为了便于读者对《养猪及猪的遗传与育种》的利用,在原书名上加了“养猪”一词,而且在这方面做了最详尽的论述。
编辑推荐 《养猪及猪的遗传与育种》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猪的品种及品种问题
一、猪品种的共同基本特征及品种概念
(一)品种的共同基本特征
(二)品种的概念
(三)什么是优良品种的问题
二、猪的经济类型及其形成
(一)猪经济类型的划分及其胴体特征
(二)猪的品种经济类型及其形成
(三)猪的肥育经济类型及其形成
(四)猪的品种经济类型与肥育经济类型的关系
(五)结论
三、猪的品种管理
(一)品种管理的目的
(二)品种管理的组织
(三)品种管理的措施
(四)缺乏品种管理的后果
四、猪的品种鉴定
(一)品种鉴定的意义
(二)品种鉴定的组织和原则
(三)品种育种价值的鉴定
(四)品种经济价值的鉴定
(五)瘦肉型品种猪肥育性能的鉴定及其商品肥育
(六)瘦肉型品种肥育猪胴体品质的鉴定
(七)我国瘦肉型商品肥育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八)肉脂兼用型品种肥育性能的鉴定及其商品肥育
(九)肉脂兼用型品种肥育猪胴体品质的鉴定
(十)脂用猪的肥育
(十一)品种体质外形的鉴定
五、我国地方猪的主要品种及其生产性能
(一)瘦肉型猪
(二)脂肪型猪
(三)肉脂兼用型猪
六、国际通用品种猪及其生产性能
(一)起源
(二)体质外形
(三)特点
(四)生产性能
七、我国地方猪与国际通用品种猪全面评比
(一)生产性能评比
(二)饲料报酬评比
(三)耐粗性评比
(四)外形评比
(五)母性评比
(六)卫生习惯评比
(七)肉质评比
八、猪的品种区域规划问题
(一)品种区域规划的概念
(二)品种区域规划的意义
(三)品种区域规划的原则和内容
九、关于猪的品种标准化问题
(一)猪品种标准化的意义
(二)国家标准品种
(三)地方标准品种
十、本章摘要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猪的各种有益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
一、猪的毛色遗传
(一)猪的毛色的经济意义
(二)猪的毛色的分类
(三)猪的毛色的遗传类型
二、猪体格类型的遗传规律
(一)猪体格类型的经济意义
(二)猪体格类型的遗传规律
三、猪生长能力的遗传规律
四、猪早熟性的遗传规律
(一)猪早熟性的概念
(二)猪早熟性的分类
(三)猪早熟性的遗传规律
五、猪对饲料报酬的遗传规律
(一)决定饲料报酬的因素
(二)猪的饲料报酬特性的遗传规律
六、猪体中肉、脂、皮、骨比例的遗传规律
七、猪背最长肌和眼肌的遗传规律
八、猪产仔数的遗传规律
九、母猪泌乳力的遗传规律
十、猪乳头数的遗传规律
(一)猪乳头数的经济意义
(二)猪乳头数的遗传规律
十一、猪的母性遗传规律
十二、猪抗病力和对不良环境条件抵抗力的遗传
十三、猪的各种有益经济性状的相关性
十四、父母本遗传力的差异
十五、猪的先父遗传
十六、猪的各种有益经济性状的遗传力
(一)遗传力的计算
(二)猪的各种有益经济性状的遗传力
十七、本章摘要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猪的选种
一、选种的理论基础
二、选种的概念
三、选种的作用
(一)控制变异的发展方向
(二)促进变异累积加强
(三)创造新的品质
四、选种成功的条件
(一)与合理培育相结合
(二)持久系统地向同一方向进行
(三)大的畜群
五、选种指标之一——血统鉴定
(一)血统鉴定的概念
(二)血统鉴定的方法
六、选种指标之二——体质外形鉴定
(一)体质外形的概念
(二)体质外形鉴定的意义
……
第四章 猪的选配
第五章 猪的定向培育和利用原理
第六章 猪的繁育方法
第七章 有性世代的生活力
附录
……
序言 本书于1982年以《猪的遗传及育种》的书名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并在作者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颁发的“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对此,谨向诸编审等无名英雄同志们深表谢忱。
出版后的20多年来,不断有读者来信索求此书,我亦因八旬有余行将辞世,实不愿使60年中学习、教学和实践(其中参加生产实践与猪为伴为友近20年)所得之愚随我而去,应该取之于民,偿还于民,养之于民,回报于民。为此,根据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对原书进行了全面改写,使它更符合我国多元化国民经济水平条件和多元化饲养水平条件的需要,并更名为《养猪及猪的遗传与育种》。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条件的多元化和与此相应的养猪饲养水平条件的多元化以及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少的特殊国情,任何一本外国有关养猪方面的著作,都不能解决我国复杂的养猪和猪的育种问题,这些问题只能主要依靠我们自己从我国复杂的养猪生产实践中所得的知识来解决。而且国外的一些有关养猪方面的著作(我国过去大多取材于这些著作),由于他们一元化国民经济水平条件和一元化高水平的饲养条件,对许多理论问题的阐述是含糊不清的,有的甚至是长期地以讹传讹。
猪的育种本应包括定向培育(饲养管理)、选种、选配和繁育方法四大措施,而且应以培育为主,但我国传统上却将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培育从育种学中分离出来单独另立课程,因此,为了便于读者对本书的利用,在原书名上加了“养猪”一词,而且在这方面做了最详尽的论述。
文摘 插图:

(三)什么是优良品种的问题
猪的品种有优良和不优良的问题,对于优良品种要保存并不断提高,使优良更优良,而对于不良品种要淘汰或改良。
对猪的品种的优良与不优良的问题,过去我们的认识也带有片面性或绝对性,因而在实践中犯过错误,走过弯路。过去,我们对优良品种的一般提法是:“凡具有一定生产力和种用价值的、能很好地满足人民需要的、而勿需进行很大改造的高产品种,即是优良品种。”关于优良品种的这一概念,实际上是含糊不清的,因为究竟怎样才算是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是主观愿望的需要,还是经济条件的需要?人们需要的东西多得很,但不是随意可得。怎样才算是高产的?在这里也没有说明一个相对衡量的客观标准。优良品种的这一概念往往引出这样一个结论:由国外引入的高产品种是优良品种,而我国的地方品种则是低产的,需要改造或淘汰的不良品种。于是有人提出:我国的地方猪需要全部利用外来品种猪进行杂交改良,全部白猪化(即洋猪化,因为外来品种猪都是白毛猪)。如是,一个不顾客观饲养水平条件和人们经济可能需要的、盲目引种、盲目杂交和盲目育成新品种猪的运动就在我国全国各地以青粗料为主喂猪的条件下,甚至在连草都吃不饱的条件下,蓬勃地开展起来了,各地都引入国外的高产品种与地方猪进行杂交“改良”,杂交万能的信念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