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山野佛光:中国石窟寺艺术

发布时间: 2010-03-19 02:25:13 作者:

 山野佛光:中国石窟寺艺术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页码:189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220065523
条形码:978722006552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中华文明之旅

内容简介 石窟寺是佛教思想和艺术的载体。它起源于古代印度,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中印文化的相互交流逐渐传入中国,在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不断碰撞和交融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寺艺术。从古代西域到中原大地,从雪原西藏到扬子江畔,都可以领略到异彩纷呈、魅力无穷的石窟寺艺术。中国石窟寺是世界古代文化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本书详尽地描述了中国石窟寺艺术发展的脉络和各个地区石窟寺艺术的特色,引领读者徜徉于中国石窟寺艺术的殿堂中……
作者简介 李裕群,男,汉族,浙江桐乡人,1957年生。1978-1982年,在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读本科,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2-1985年,在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古建筑的勘察、设计和研究工作。1985-1987年,在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班学习,1989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7-1990年,在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工作,任第二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石窟寺和砖木结构古建筑的研究。1990-1993年在北京大学考古系攻读汉唐考古博士学位,并兼任考古系助教。199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3年在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佛教考古的研究工作。1996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曾任考古所扬州队负责人、汉唐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2000年,被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聘任为兼职教授。现任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汉唐考古与佛教考古的研究工作。
1985年以来,曾先后考察了宁夏须弥山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邯郸响堂山石窟、安阳小南海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山东地区摩崖造像、四川广元和巴中石窟、云南剑川石窟等。1998年,与中国文物研究所合作,承担了中国政府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协调、组织、指导的“拯救吴哥计划”,在柬埔寨吴哥窟周萨神庙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先后负责对武威白塔寺遗址、扬州唐宋城东门遗址、太原童子寺佛寺遗址的考古发掘。特别是2000年度,扬州队新发现并进行大规模发掘的扬州唐宋城东门遗址。首次发现南宋时期内外相连的双瓮城平面布局,该遗址被列入2000年度十大考古发现候选名单中。目前,研究的重点是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石窟与佛教造像、佛教寺院的的形制与布局。并负责新疆丝绸之路北道佛教遗址调查与研究的项目。
媒体推荐
王仁湘
无论阅历丰富还是闻见浅显,在你我他心中总会有净土一方,那里存放着自己用理解拼对出的一部珍贵的古国历史,或隐或现,或晦或彰。
虽然它也许只是一些残缺篇章,或是断断续续,或是不拘短长,有精彩有平淡,有许多的片断模糊蒙胧,也有许多的片断让人铭心难忘。
那些片断是那样的悠远晦暗,那样的不可捉摸,又是那样的不可言喻。
那些存留在我们脑中千差万别的影像,却原来只是我们的主观重构与想象,是我们从故纸堆里提炼出来的故事,或是由口口相传中获得的感悟。
它们虽是曲折流荡,却又影踪难寻,它们虽是波澜壮阔,却又声色俱无。
久远的历史已然逝去,它成了只能追述的数不清的往事。但是历史却并没有完全消失,它被后来的时光深深地埋藏起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年万载,由新而旧,由旧而古,在人类的记忆中渐渐忘却,变得不再那么清晰。
当历史的尘埃被层层拂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幕幕生动的活剧,有影有形,有声有色,这是色彩斑斓的真实的历史。
历史原来可以复活,历史原本是五彩斑斓。历史是看得见的真实存在,它是可以用十指触摸的陈迹。这不是历史学家发黄的书本中的平面历史,而是考古学家们从大地下发掘出来的立体场景。
在作为考古学家的丛书作者们奉献的这些册子里,我们发现历史的本相原来是这般的丰富多彩,是这般的亲切自然。
让我们一起开始这次古代文明之旅,你很快便会有许多发现,古老的历史原来可以观摹可以摩挲,千万年的往事原来可以直接面对面。考古学家寻找回来逝去的辉煌,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慧眼穿透千万年的迷雾,来感受历史长河泛溢的斑斓。
编辑推荐 石窟寺是佛教思想和艺术的载体。它起源于古代印度,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中印文化的相互交流逐渐传入中国,在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不断碰撞和交融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寺艺术。从古代西域到中原大地,从雪原西藏到扬子江畔,都可以领略到异彩纷呈、魅力无穷的石窟寺艺术。中国石窟寺是世界古代文化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本书详尽地描述了中国石窟寺艺术发展的脉络和各个地区石窟寺艺术的特色,引领读者徜徉于中国石窟寺艺术的殿堂中……
目录
山野佛光——中国石窟寺艺术概说
白马驮经——佛教文化的传人
岩洞佛堂——石窟寺的出现
开花结果——石窟艺术在中国
的发展
异域情调——新薯石窟艺术
……
文摘 书摘
本生类故事有萨捶那太子舍身饲虎、月光乇施头、须大孥太子施舍、尸毗王割肉贸鸽、虔闭啖尼婆梨王本生(剜身燃千灯)、乾夷乇施头、独角仙人、善事太子人海求宝、啖子深山奉养盲父母、须阁提太子搬兵复同、九色鹿台己救人等。因缘类故事有沙弥守戒自乐缘品、施身闻偈、五百盲贼得眼成佛、微妙比丘尼现身说法缘品等。这些佛经故事画题材虽然大都见于占龟兹石窟中,但构图方式迥然有别,不见龟兹流行的菱格单幅式构图,人多力横卷式的连环画,方形单幅式构图较少。
在龟兹占风一节中已经谈到佛经故事是用来教化弟子和信徒们的。这些佛经故事来源于古代印度的民间传说或神话、寓言故事,故事情节曲折,生活气息浓郁,又富有文学性,因而在民间广为流传。佛教便借用了这些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附会了佛陀种种的神力,使这些故事增添厂宗教神秘而荒诞的色彩。如果将神秘色彩的外衣剥去,可以看到故事后面所反映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场面。如出口《贤愚经》的微妙比丘尼出家缘,说她出身于舍卫同的婆罗门家庭,年轻貌美,㈩嫁后,过着舒适富裕的生活。在一次回娘家的路上,丈夫和儿子死于非命,娘家也失火,全家死亡。以后不幸一次又一次地降临在微妙身上。先改嫁酒鬼,遭受毒打,刚生下婴儿,就被酩酊大醉的丈夫杀死,扔进油锅中煎炸,井强迫微妙吃下儿子的尸体。入夜后微妙弃家出逃,流浪到波罗奈国。在那里遇到了一位刚丧妻的年轻人,他们在互诉衷肠中相爱了。但婚后小久,丈人得病人世。按波罗奈国风俗,微妙被活埋殉葬。当天使里,一伙盗贼掘墓盗宝,微妙侥幸逃生,但被迫作了盗贼头领的妻子。没几天,盗墓案发,头钡被砍头处死。盗贼余党将微妙活埋殉葬。三天后,有野狼刨墓吃尸,微妙又一次得救。在遭遇多次劫难后,微妙感叹这世道对她如此不公平,如此残酷,于是削发为尼,遁入空门。这个悲惨的故事实际上是古印度奴隶制社会中妇女备受歧视和迫害的真实反映,并不是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第296窟窟顶表现的就是这个故事。
另外,西魏洞窟第285窟出现了北魏洞窟所没有的新题材,如洞窟后壁绘有菩萨装和武士装的护法诸天和外道形象,有13天(伏羲)、月天(女娲)、三面六臂骑青牛的摩醯首罗天、三头八臂的毗瑟纽天、叫臂骑孔雀的鸠摩罗天、象首人身的毗那夜迦天以及四天土等。同时期开凿的第249窟窟顶则有帝释天(东王公)和帝释天妃(西王母)。这些题材明显受中原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很可能是东阳工元荣从中原带来的.北朝壁画的
……
读书人网 >历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