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考古不是挖宝:中国考古的是是非非

发布时间: 2010-03-19 02:32:47 作者:

 考古不是挖宝:中国考古的是是非非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页码:20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807138319/9787807138310
条形码:978780713831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考古到底是什么?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一味地寻求文物宝藏?还是依附于历史,以期拨开迷雾见真相?……《考古不是挖宝:中国考古的是是非非》撷取了大众感兴趣的话题,诸如有没有国宝级文物,该不该发掘秦始皇陵,考古发现的偶然性,考古改写了多少历史等等,条分缕析,抽丝剥茧,讲述了什么是真正的考古事业和考古人的真实风貌,介绍了考古学的非凡成就以及考古业内存在的是非曲直。语言通俗易懂,观点发人深省,内容精彩生动,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
作者简介 高蒙河,男人,中年人,蒙古族人。生为东北吉林人,现为复旦教书人。主要著作有《郑和史迹文物选》、《灯烛》、《铜器与中国文化》、《三峡考古记》、《长江下游考古地理》。
媒体推荐 考古学一直在寻找谜底,却不断遭遇新的谜面。考古学家挖出的永远是谜面比谜底多,而且绝大部分还是早已发生了自然或人为变化的支离破碎的谜面。这就是考古的宿命。
  ——《考古学家是不幸的侦探》
最叫诗人杜牧郁闷的可能有两件事,一个是他倾心杜撰的《阿房宫赋》被考古发现所颊覆;另一个是他描绘阿房宫的瑰丽词汇“勾心斗角”,被辗转流传为一个贬义成语,更不提气的是又被演绎成“明争暗斗”!
  ——《考古改写了多少历史》
编辑推荐 《考古不是挖宝:中国考古的是是非非》是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前言考古迷人
考古发现中国
世界十大发现中国仅占一席
挖出来的中国
2006殷墟年
有多少发现纯属偶然
三大文物发现百年祭
推土机在前考古学在后
敦煌石窟算不算考古发现
有多少发现纯属偶然
考古学家是不幸的侦探
我们有多少文物家底
世界的庞培
中国的喇家
为什么不挖秦始皇陵
秦陵乾陵挖与不挖
开启秦陵的成本与代价
兵马俑的“发现权”
上海不是无古可考的地方
考古一侧有个上海
盛极而衰的江南
黄河先人到上海来干什么
考古遗憾一箩筐
最遗憾的考古发现
考古失误种种
考古不是挖宝
有没有“国宝级”文物
给“国宝级”文物一个说法
司母戊鼎的新重量
鼎是中国符号
考古改写了多少历史
胡子考古惹了谁
司马迁的误识
后记 考古不是挖宝
附录一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附录二 2000-2008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附录三 中国境内的世界物质遗产
附录四 禁止出境展览的一级文物
……
序言 这世上有一种发现,叫做考古发现。
发现,是考古这一行与生俱来的学术特性;关注,也成了考古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社会特点。近年来,媒体相继发自北京老山汉墓、杭州雷峰塔地宫、云南抚仙湖水下遗址、上海广富林工地、四川广汉三星堆、山西汾阳宋金墓、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考古实况报道,更触发了公众对考古发现的直接热情。从一个曾经被普遍认为的冷门学科,到如今可用人气十足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考古发现的魅力可见一斑,可谓大矣。
考古发现的确很迷人,很有趣,从平民百姓到领袖人物,不论男女老少,不管白领蓝领,对它不感兴趣者,恐怕不多。
先说领袖人物。
2008年5月,在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胡锦涛主席前往祝贺。其间,他还专门来到该校的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建设和考古学研究情况。胡锦涛对几位正在修复文物的老师和学生说:“我们伟大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文物考古工作是发掘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工作,考古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问。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潜心钻研,刻苦治学,努力取得一流学术成果,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摘 插图:


考古发现中国
根据中国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可以断言中国考古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
世界十大发现中国仅占一席
1973年7月,晚年的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南书房接见了美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博士。谈话中,作陪的周恩来总理请杨振宁博士想个好办法,激励一下中国科学的发展。杨振宁博士便推荐了一本美国综合性科学月刊《科学美国人》,建议将其译成中文。
杨振宁博士当年介绍的这个杂志,据说早到爱迪生,近到比尔盖茨都喜欢翻阅。迄今已有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至少一百二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在上面发表了大约两百篇文章。这本杂志强调科学与人文精神并举,内容几乎涉及所有重大科学主题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并密切关注它们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影响。就是这份已创刊一百五十多年,月发行量逾百万,拥有中、英、法、德、日等十多种版本的杂志,在20世纪末又组织专家,权威性地评选了20世纪全世界十项最伟大的考古发现。入选的名单结果如下:
1.死海古卷:1947年起发现写在羊皮纸和皮革上的《旧约全书》的最早抄本。
2.图坦卡蒙法老墓:1922年在埃及帝王谷发现的唯一未遭盗掘的年轻法老王陵。
3.最早的美洲人类:1908年起美国新墨西哥州发现1万年前人类已到达美洲的证据。
4.乌尔遗址:1922年起在伊拉克发现的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距今5500年。
5.地中海沉船:土耳其南部水下发现公元前14世纪装载大量货物的不明国籍沉船。
6.阿尔卑斯山冰人:1991年在意大利和比利时国境线发现公元前3300年的冰冻人。
7.解读玛雅象形文字:记录公元200-1500年玛雅文明的象形文字有80%释读成功。
8.利基家族在非洲寻找人类起源:该家族用了一个世纪在非洲找到了人类起源的证据。
9.拉斯科史前壁画:1940年在法国多尔多涅省拉斯科洞穴发现了1.7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壁画和雕塑。
10.秦始皇兵马俑:1974-午在中国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个评选结果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我们没找到直接的资料,难以了解《科学美国人》评选的标准是什么。没有标准,就先凭直觉吧。直觉告诉我们,这是一份遗憾色彩颇浓的名单。这组令人感慨的评选结果,把考古精华浓缩得有点叫人窒息。在考古学诞生以来的近二百年里,堪称伟大的考古发现难以数计,即便是起步不早的中国考古,也有了将近百年的发现历程,这一切岂能是这组
……
后记 2007年是我入考古之门的第三十个年头。在自己专业生涯的“而立之年”,不出专业书,却写大众书,我觉得挺值当。因为我一直认为,虽然考古现在还是冷门学科,从业者不多,尚不是大众之学,但也绝不是小众之学。考古学家习惯了在象牙塔里作道场,可考古之花,墙外也香。
曾经挺诚心地把写成的草稿捧给几位业内的朋友看,他们多是翻了翻就撩在一边,说这是给初中生看的。听后,我第一个感觉挺欣慰,因为不论你是高端人物,还是草根百姓,只要一走出自己的专业领域,顶多也就是初中水平,说明这书找准了定位。同时,我听后的第二个感觉是有点伤感,因为我知道业内的朋友们无暇顾及此道,给足我面子的潜台词里包含着不务正业的嗔怪。这应了我写本书之前的两个忧虑:一是我能不能写出新意,二是我在圈内的名声会不会糟糕起来。
其实名声不太重要,因为我本来也没什么名,最多是背上骂名,在圈里混不下去。可是能不能写出新意我却很在意,如果圈内人不喜欢,圈外人看着没劲,那就白忙乎了。欣慰的是,几个圈外的朋友口碑不错,还说和常见的写考古发现的书不太一样。上海大学的老友张雨声甚至说他是连夜一口气读完的,并建议我如何改进。他从事图书情报学,能掺和进来谈考古,说明他看懂了。后来我还给我的朋友和学生们传阅,梁睿红、王太一、刘晓婧及冯小妮等还提了修订意见。
读书人网 >历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