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阅读美国

发布时间: 2010-03-19 03:08:56 作者:

 阅读美国


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页码:20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33452259/9787533452254
条形码:978753345225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刘再复作品

内容简介 《阅读美国》是刘再复先生在美国期间对当地的观察手记和游记,正如作者所说:“偌大的美国,对我来说,只是一部可供阅读的大书和一片可供思想自由驰骋的草地。”但他的阅读,是用充分的个体人性视角对美国进行感悟和审视,并与当代历史情景下的美国现实对话,从而引出一番诗意的思索和诗意的语言。
对一个漂流异国的学者来说,阅读他国,同时也意味着对本国的重新阅读,这样,漂流在外的故国情思就可消融在东西文化的漫游之间。
一部异国文化的阅读笔记一位当代哲人的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刘再复,一九四一年生于福建南安,一九六三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后旅居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任教,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荣誉教授。著作有《性格组合论》、《文学的反思》、《论中国文学》、《鲁迅传》、《鲁迅美学思想论稿》、《传统与中国人》《罪与文学》(与林岗合著) 、《放逐诸神》、《人论二十五种》、《读沧海》、《漂流手记》(十卷)、《红楼四书》(四卷)等四十几部学术论著和散文集。作品已译为英、韩、日、法、德等多种文字出版。
编辑推荐 《阅读美国》:刘再复对美国的阅读,不仅是用头脑作文化性阅读,更最要的是用心灵与生命作文学性阅读,内容丰富而盎然有趣。
目录
序 用生命阅读美国
前言 第二生命三部曲
美国的意味——在澳门大学人文学院的讲话
奥巴马童话——美国腊月天里的“三言”
醉卧草地
走访海明威
阿诺施瓦辛格启示录
十字架大悲剧精神的复活
快乐园里说快乐
新哥伦布的使命——爱默生礼赞
杰弗逊遗愿
杰弗逊名言
走访黑山四总统
华盛顿之行
落基山漫笔
阅读美国
总统与圣人
富人喜剧
纳博科夫的大寓言
美国丽人不浪漫
童年的长度
博士不自由
抽烟的少女
无家可归者
美国的尚武文化
怪物六种
美国文化风情
世纪之咬
美国有时离我很远
科罗拉多惨案
再谈科罗拉多惨案
为了一个士兵
聪明国做聪明事
精于外射,盲于内修
每天都在改革的国家
“对不起”的奥义
毕业赠言
没有中心的国度
上帝、警察与记者
宽容
小莲的喜讯
疯狂的硅谷
照样去生活
牛仔惊醒之后——写给剑梅的信
劫火重铸英雄观念
风景独好的科罗拉多
小城守望者
俯看大峡谷
熊国与牦牛国
严峻的自由城
欲望之城
再悟纽约
女儿的学校
西部牛仔
Amish部落
城市话题四则
朱丽叶与罗密欧
战火义愤“度”的艺术
面对第三种哲学
后记
新版后记
……
序言 用生命阅读美国
父亲(刘再复)常和我说,作家大约有三类:一是用头脑写作的;二是用心灵写作的;三是用全生命写作的。他说他最喜欢用全生命写作的作家,也喜欢用心灵写作的作家。其实,这种分类也可用于阅读。父亲作为一个读书人,他的阅读虽然也用头脑,但多半是用心灵与生命。更有意思的是,他在观察大自然与社会时,也喜欢用读书人的生命视角。出国前他写《读沧海》,把海洋视为大自然不朽的经典,真读出新意。出国后他又把美国和世界作为一部大书,不断阅读。阅读时表面上看用的是头脑,实际上用的是生命。用穿越过艰难岁月的生命阅读,用滚过泥巴、滚过革命风烟的生命阅读,用被饥饿煎熬过的生命阅读,和我这种纯粹在书本里讨生活的人阅读相比,的确会读出不一样的东西。我陪父亲到华盛顿参观杰弗逊纪念馆,同样面对墙上杰弗逊总统的名言,他读后就激动不已,就抄录,就“硬译”.就按照他的理解用中文表述给我听:“在人类文化的大书中,诚实是它的第一篇章”,“在美国的字典里,没有绝望二字”,“我向上帝宣誓,我憎恨和反对任何形式的对于人类心灵的专政!”经过父亲的表述.这位已故的美国总统的思想更带情感色彩。如果不是用生命阅读,绝对不可能如此进入角色。和父亲一起站在杰弗逊纪念馆两个多小时,才明白用生命阅读是什么意思。我记得少年时读小说,还常为书中人落泪,那时尚能用生命参与阅读。到了美国后,读书为了获取硕士、博士学位,满脑子是概念与逻辑,阅读时与书中人物情感拉开距离,反而只用头脑不用生命了。看到父亲年龄大了,阅读人间还有一股生命激情,真是觉得父亲童心未泯。因为保持着好奇的眼睛,所以他的《漂流手记》才一本接一本。《阅读美国》应当算是第七卷了。
文摘 牛仔惊醒之后写给剑梅的信小梅:
读了你的《劫后重新定义美国》,心里很不好受。无论是你的年轻学生走上前线,还是阿拉伯孩子不敢上街,都使我难过。这几天我在电视机前看着纽约世贸中心大楼受袭的情景,我的反应全是本能的,愤怒、震惊、困惑等等全属本能。看到有些同胞在网站里为空中强盗的杀人行为叫好,我同样本能地感到震惊与困惑,人类竟会在意识形态、宗教理念、民族私利中陷入这等迷狂。朴素的本能也许比高深的知识更接近真理。我愈来愈怀疑被知识所遮蔽的知识分子,愈来愈信任没有知识的纯真的孩子。你说经受了这场浩劫之后美国将改变性格,重新定义自己。我想一定是这样的。空前的巨大打击,常常会逼迫一个民族或一个人醒悟过来。我曾说,被打断了一条腿之后,对生活总会有所领悟。中国在1895年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全国才痛哭惊醒,并且进行深刻检讨。但是由于醒悟不是自然白发的,而是被逼出来的,因此便带着被逼迫状态的过激反应,最后导致20世纪暴力革命道路的选择。美国此次醒悟,不是睡醒,而是被打醒,它是否能不过激而保持理性,面临考验。
我到海外十二年,美国给我留下的总印象,是一个“牛仔”。牛仔年轻、天真、有力。美国是个几乎没有历史的国家,因为年轻,就比较少世故,可是它又偏偏是世界上拥有最先进技术和最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因此常有过激行为,对此,我的文字中早有过批评。但是,此次纽约世贸中心大楼被毁灭的那一瞬间,我突然发现自己很喜欢美国,恐怖分子的拳头不仅打击了美国,也打击了我的身体与心脉。我说喜欢美国,很关键的是喜欢美国的牛仔似的天真,没有绅士架子,没有贵族的傲慢,没有老种族的根深蒂固的圆滑与虚伪,也没有知识分子的矫情,尤其让我喜欢的是它的心胸与天空总是向着不同肤色的人种开放,几乎没有意识形态的防范,其他防范也很薄弱。这次被恐怖分子钻入,正是防范不足的结果。通过惨烈的教训,美国肯定会惊醒过来,进而成熟起来,“牛仔”可能要变成“卫士”或“战士”。卫士可没有天真,有的是怀疑的目光和各种警戒系统、防范系统。倘若美国人也像我们过去那样,个个心中绷紧一根弦,那么,这个世界就乏味得多。你希望美国的定义永远是自由、开放与包容,我还希望美国的定义永远包含着天真与对人类的信赖,不要被恐怖野兽搅乱眼睛。地球上幸而有美国这个心灵指向自由的参照系存在,否则我们说不定会觉得野蛮与专制乃是天经地义。我们曾批评美国的当代文学太轻,一切都喜剧
……
后记 《阅读美国》是我在海外写作的散文系列《漂流手记》的第七卷。2002年首次由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此次福建教育出版社准备印行给祖国的读者看看,这自然是值得高兴的事。为此,我特别把去年在澳门大学的讲演(题为《美国的意味》)整理出来,还新写了一篇《奥巴马童话——美国腊月天里的“三言”》,使集子带点当下的气息。
集子中的文章有的写于几年前,有的写于十几年前。我出国已近二十年,在这段岁月里,我大部分时间居住美国,但也到瑞典、法国、加拿大、日本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游玩和讲学,在东西方漂泊,心绪难免浮沉。但为了给自己的心灵留下见证,此次在国内印行,我对所有的文章都一字未改。如果读者朋友们发现其中有不妥之处,请多鉴谅。
临末,我要特别感谢推动此书出版的刘文华、周青丰、董曦阳等年轻朋友,他们让我对故国故人又增添了一份眷恋。
读书人网 >散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