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人文立场

发布时间: 2010-03-19 03:16:01 作者:

 人文立场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页码:24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7500682778/9787500682776
条形码:978750068277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人文立场》收有知名学者徐友渔先生近年来所撰写的随笔,字里行间流贯着启蒙和理性的哲思,对于当今社会转型期诸多问题的透析充满人文色彩,传达出一位当代学人深彻澄明的洞见,书中所有各篇都曾发表于国内各种报刊杂志。
《以理性面对这个世界》、《没有品德的“品德门槛”》、《我们需要信仰的复兴?》、《以法治约束特殊利益集团》、《处理“恶搞”,应合法合宪》、《安乐死立法应提上议事日程》、《我们要现代还是后现代?》……
作者简介 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布里斯托尔大学、雷丁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等作访问学者,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和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任客座教授。长期研究语言哲学,现研究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和当代中国社会思想。发表《“哥白尼式”的革命》、《罗素》、《形形色色的造反》、《精神生成语言》、《告别20世纪》、《自由的言说》、《直面历史》、《蓦然回首》、《不懈的精神追求》等,在学界上影响广泛。
编辑推荐 《人文立场》收有知名学者徐友渔先生近年来所撰写的随笔,字里行间流贯着启蒙和理性的哲思,对于当今社会转型期诸多问题的透析充满人文色彩,传达出一位当代学人深彻澄明的洞见。
目录
前言
一、文明和理性
记忆即生命
语言
以理性面对这个世界
理性才是力量
用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反对伪科学

二、道德
没有品德的“品德门槛”
专家学者的良心何在
信任是最值得珍惜的稀缺资源
用爵位促进道德?
重温胡适的“易卜生主义”
我们需要信仰的复兴?

三、法治
权利来自法律条文?
反腐的关键是对权力要有有效的
监督制约制度
走出婚检问题的困局
拿了白拿?
以法治约束特殊利益集团
处理“恶搞”,应合法合宪
写小说怎么会犯诽谤罪?

四、平等
公民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爱心要平等施与
我们争论的是公正问题

五、人权
不歧视,并不难做到
在堕胎问题背后
安乐死立法应提上议事日程
克服恐惧也是爱国
思想家和烈士——纪念遇罗克

六、改革与全球化
社会转型和人文精神:两方面问题
市场经济是否需要特定的道德文化作为基础?
文明难分高下
我们要现代还是后现代?
全球化还是“东方化”

七、公共事务与公共政策
人民代表专职化问题要提上议事日程
中国法治史上新的一页
建构吸纳民间思想的制度平台
我们更需要服务意识
汉城改“首尔”之我见
要正视医改的难度
重视县级图书馆的建设

八、反思历史
历史需要抢救和复原
继承和超越巴金
反法西斯战争历史不容消解
顺潮流还是反潮流
上山下乡运动和知青经历:一代人命运的大转折
为什么要扼杀中学历史教材改革?
改革开放30年

九、学术体制与学术腐败
学术不端行为应该严厉惩治
我们的人才评选机制有问题
社会科学院士制宜缓行
学术打假,看看人家怎么处理

十、国学热
国学应该怎样热起来
别把祭孔活动变成“国祭”
“国学热”还能热多久?
中国的现代化与文化传统

十一、大学问题
大学精神为何今不如昔
中国的大学向何处去
每个人都有责任
高官进高校,喜还是忧?
高教大跃进的错误如何改正?
金庸为何难于从浙大脱身?
高校公平竞争关键何在

十二、阅读与书评
个人阅读史之一:人性阅读
个人阅读史之二:抗争阅读
个人阅读史之三:探索阅读
保守主义到底意味着什么?
面对欧洲知识分子的背叛
看清黑暗时代
……
序言 本书收录的是我近年所写非学术研究性文字,所有各篇都曾发表于国内各种报刊杂志。
如果说学术文章是用脑写出,那么这些随笔和评论性文字还要加上用心才能完成,因为社会剧烈变动时期各式各样的喜怒哀乐、种种值得颂扬或抨击的现象需要心灵的体察,价值立场和理性判断二者缺一不可。对于我来说,写作时心脑结合、感情与理智融合既是自然状态,也是自觉追求的境界。大约10年前,我的学术兴趣从语言哲学转向政治哲学,政治思想中的理念和学说为我观察、评论当代中国的现实提供了概念和框架支撑,而现实中使人心潮起伏的事件和不能简单作答的难
文摘 记忆即生命
旧的世纪和千年即将过去,新的世纪和千年就要来临。在这欲望急剧膨胀,不论现实的还是虚拟的财富都备受关注的世界,有多少人想过,我们每一个人乃至我们整个人类,其实有一笔与生俱来的谁也拿不走的财富,它是我们最大的希望,这财富就是我们的——记忆。珍视它和呵护它,就是维护我们的尊严和生命;忽视它或者躲避它,不仅是抛弃和糟蹋世间最宝贵的财富,而且是背叛我们自己。
“人是善于记忆的动物”   
什么东西使人之所以为人?人的本质、本性是什么?古希腊哲人给出的答案是:“人是政治动物”或“人是有理性的动物”;19世纪的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断言:“人是会使用工具的动物”;20世纪的哲学家则认为:“人是使用语言的动物”。在这20世纪和21世纪的转折之际,我想提出另一种解说:“人是善于记忆的动物。”   
我不期望这个说法可以和古往今来先贤哲人的论断相媲美,我只用它表达一个希望:人类在跨过千年的门槛之后,不要忘记20世纪。不要忘记这个世纪的天灾,更不要忘记这个世纪的人祸。只有记住黑暗和罪恶,才有可能远离黑暗与罪恶。   
  动物也是有记忆的。我对发生在20多年前的一件事仍有深刻印象,那是在1971年,我们4个插队知青中,有一人因母亲单位有名额而被招回城,知青点家徒四壁,有人建议杀掉我们惟一喂养的小狗勉强搞一个告别宴。一招呼,小狗就过来了,但当绳索套上它的脖颈时,它奋力逃跑了。以后很久,不论我们多么亲切地招呼,它总是躲得远远的,显然,它记得我们的杀机。但没过多久,小狗记忆淡忘,丧失警惕,终于成了我们的盘中餐。   
  其实,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记忆的强度和持久性,而且在于记忆的集体性、社会性、民族性。对有些事件的记忆,属于全人类。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能够用语言使记忆世代相传,用文字使记忆凝固成历史。人珍惜自己的经验,不论它是欢乐还是痛苦;人有强烈的欲望使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使之成为群体的记忆。构成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要素是什么?是它的集体性记忆,充满瑰丽奇想的神话,先民开疆拓土的壮烈故事,体现民族睿智的典籍,历经岁月沧桑存留下来的格言,脍炙人口、世代流传至今的诗歌、小说、戏曲、演义和轶闻。这种集体性记忆的内涵、风格与强韧性,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即民族性。   
  让我们设想一个思想实验:一场史无前例的天灾或人祸降临一个国度,它毁掉一切厂房、机械、实验室、银行,但未毁掉这个民族的记
……
读书人网 >散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