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梵华楼(第1卷)

发布时间: 2010-03-19 04:04:04 作者:

 梵华楼(第1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页码:32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800477126
条形码:9787800477126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梵华楼建筑与室内陈设文物是一个整体,《梵华楼(第1卷)》以整理报告的形式,完整的介绍说明。一以建筑形制、内檐装修方面综合说明梵华楼建筑情况;二以建筑格局为框架,按楼上下七开间位置,先述明间,再按六品顺序逐间说明陈设文物状况。
编辑推荐 《梵华楼(第1卷)》是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图版目录/010
线图目录/013
序言郑欣淼/014
第一章 概述/017
一、梵华楼概况/018
二、文物保存整理/022
三、资料整理研究/024
梵华楼提要/028

第二章 建筑/033
一、建筑结构与装修/034
二、勘测说明/048

第三章 室内陈设/069
一、明间/071
(一)楼上陈设/072
1.宗喀巴坐像与宝座/074
2.供桌、佛像与供器/078
3.锦边画佛像/088
(二)楼下陈设/102
1.石座与佛像/104
2.锦边画像佛/108
3.架儿案、供桌与供器/128
二、一室般若品/141
(一)楼上陈设/142
1.说语/148
2.六品佛像/149
3.六品佛画像/160
4.佛格内供佛像/174
5.供桌与佛格/262
6.黄片金斗篷/274
(二)楼下陈设/276
1.说语/276
2.佛塔/278
3.护法神画像/280
4.供桌与供器/306
……
序言 故宫庄严宏伟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及其无与伦比的文物收藏,记载着明清两代五百多年的历史风云,刻写下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汇的精彩篇章。藏传佛教文物就是这一篇章的真实记录和生动反映。
藏传佛教作为藏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清代宫廷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故宫藏传佛教文物分两部分:一是遍布紫禁城中的佛殿建筑,为不可移动的文物;二是数万件可移动的藏传佛教文物,包括佛经、佛造像、佛塔、供器、唐卡等。这些文化遗产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各兄弟民族血脉相通、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性。
梵华楼是紫禁城内藏传佛教佛堂之一,位于宁寿宫后部东路。在众多的原状佛堂中,梵华楼占有重要地位。它干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紫禁城西路建福宫花园静怡轩后慧曜楼修建,四十一年(1776年)完工,目前建筑完好,至今仍基本保持着乾隆时期的原貌。佛堂文物陈设齐整,现存文物一千零八十三件,包括佛造像、唐卡、供器、佛塔等诸多文物。按照藏传佛教显密兼修的思想,供设佛造像、唐卡、供器,全面系统地表现了藏传佛教诸佛、菩萨、护法等尊神的形象,是研究我国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存。
《梵华楼》一书是故宫博物院首次出版的原状佛堂专题报告。它不是一本展览图录,也不是某一类文物的精品选集,而是集建筑与文物于一体,借鉴考古学方法完成的一部考察报告。参与此项工作的同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严格按照工作程序,一步步地完成了室内外建筑的测量、照相、制图,全部文物的整理核对、测量、照相、制图,以及查找清代档案资料、考证建筑与文物历史、进行文字撰写等一系列繁重的基础工作。主编王家鹏先生更是付出了大量心血。全书收入图版一千四百余幅,墨线图一百四十九幅,文字三十四万字。大至建筑构造,小至佛造像、唐卡的细微之处,全面展示了梵华楼的方方面面,是一部文字准确、图版清晰的梵华楼档案。
梵华楼对于六品佛楼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主张修学佛法当由显人密、显密兼修,将整个修行过程分为六个次第亦即六品,以此六品经典教义为基础,以佛造像、唐卡、佛塔等法物具象地、立体地供奉,系统表现其修行思想的佛堂即是六品佛楼。从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间(1757-1782年),清宫先后修建和装修的六品佛楼达八处之多,其中多数已经面目全非,不为人知,或者夷为平地,被人遗忘,梵华楼是其中唯一的一处目前仍保存完整的原状,也是六品佛楼陈设模式的定型之作,成熟之作。
文摘 插图:




2.《内务府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简称《奏销档》),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中记录了六品佛楼修建与装修的时间、所费银两等。据此可以了解到各佛楼在建设过程中相互关系。
3.《内务府陈设档》 (简称《陈设档》)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是清宫内务府定期清点宫中各处殿堂陈设的记录,记载物品名称、现状、数量、摆放位置等。《陈设档》可提供多座六品佛楼不同时期的陈设情况。
故宫博物院对梵华楼文物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已进行了多年。
1986年,王世襄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年4期发表了《梵华楼珐琅塔和珐琅塔则例》,全文刊布了一份珍贵的清宫档案((照金塔式样成造珐琅塔一座销算底册》,此底册恰为梵华楼第六室功行根本品珐琅塔工料则例,王先生结合珐琅塔实物分析了则例的多方面价值,为梵华楼珐琅塔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1992年,故宫博物院编写的《清官藏传佛教文物》出版,书内发表了梵华楼室内外照片五幅,并对梵华楼做了简要介绍。
1996年,王家鹏开始研究“六品佛楼”这一清代宫廷佛堂典型模式。
1999年,王家鹏发表《故宫六品佛楼梵华楼考——清代宫廷佛堂典型模式》,考证了故宫中这座有代表性的重要佛殿的建筑起源、建筑艺术特点、宗教功能、建筑内陈设的佛教文物的特性。证实了梵华楼独特的建筑结构与藏传佛教佛教密宗四部的关系。
2000年,罗文华发表《清宫六品佛楼模式的形成》,分析比较了多座六品佛楼的建筑与室内装修历史、室内文物陈设情况,论述了清宫廷六品佛楼相互借鉴继承的关系、六品佛楼模式的形成过程。
2000年后还有多篇相关论文发表。参见本书附录。
与六品佛楼研究相关的国外学者论述有:
1.Clark.W.E.editor.TWO Laiilaistic Pathemls《两种喇嘛教神像集》,Harvrd Univetrsity Press1937。此书哈佛大学以哈佛燕京学社丛书(Harvard-Yenctling Institute。Morlograph Series)之卷三、卷四出版。哈佛大学梵文教授walter Elagene Clark,根据已故钢和泰男爵搜集的材料作了导言与索引,发表了故宫宝相楼六品佛铜像和《诸佛菩萨圣像赞》两种喇嘛教神像集。以这两部神像集与《三百佛像集》和《五百佛像集》四种资料合编成梵、藏、汉诸尊名号检索,此书成为藏传佛教图像学及神系研究的重要工具书。
读书人网 >旅游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