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页码:287 页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
ISBN:9787211055944
条形码:978721105594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闽南文化丛书
内容简介 《闽南乡土民俗》内容简介:民俗可以说是某一族群特定的行为方式及其相关的一些物质东西,它们都是在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地在自我的社会生活的历时延续中积淀、传承下来的习惯与器物。在民间有着“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俗谚,其意涵是:在中国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特定的地方风俗。换言之,这句俗语强调的是各地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即便是同一民族如汉族的不同地方族群,虽然在文化的深层结构或大传统上有着共性,但其地方的特殊性或小传统也经常会在表层结构,即在民俗方面显现出来,而这些特殊性是同该族群或该地方的历史进程中的某些事件或对地方环境的适应等诸多的偶发事件相关。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些特殊性都是建立在共性基础上的。
以上述的观念来看闽南人的乡土民俗,有两个问题必须首先解释一下。其一是闽南文化的概念问题,其二是《闽南乡土民俗》所要表述的民俗内容的问题。
编辑推荐 《闽南乡土民俗》:闽南文化丛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岁时节日习俗
第一节 春节
第二节 闹元宵
第三节 清明节
第四节 端午节
第五节 普度与中元节
第六节 七夕
第七节 中秋节
第八节 重阳节
第九节 冬节
第二章 生产与生活习俗
第一节 农林业生产
第二节 渔业
第三节 手工业
第四节 饮食
第五节 服饰
第三章 婚嫁与生养之俗
第一节 婚嫁习俗
第二节 长住娘家婚俗
第三节 其他婚俗
第四节 生养习俗
第四章 丧葬礼俗
第一节 临终之习俗
第二节 初终之习俗
第三节 入殓前诸俗
第四节 大殓诸俗
第五节 殓后杂俗
第六节 守灵诸俗
第七节 发引
第八节 安葬与安主
第九节 葬后祭典
第十节 捡骨葬
第五章 民间艺阵
第一节 龙阵
第二节 狮阵
第三节 宋江阵
第四节 蜈蚣阵
第五节 艺阁
第六节 大鼓凉伞
第七节 车鼓弄与车鼓阵
第八节 拍胸舞
第九节 火鼎公婆与公背婆
第十节 献金
第十一节 马队
第十二节 大神括仔
第十三节 海底反
第四节 炮轰寒单爷与扛活佛
第五节 八家将
第十六节 其他艺阵
后记
参考文献
……
序言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闽南文化丛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我们之所以组织撰写这套丛书,主要基于以下的三点学术思考。
一、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闽南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磨合,以及东南沿海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逐渐造就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培育了闽南文化,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又使得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当今,区域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个学术热点,从中华文化整体性的角度来考察区域文化,闽南文化的研究理应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二、闽南文化是一种二元结构的文化结合体。这种二元文化结合体既向往追寻中华的核心主流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顽固地保持边陲文化的变异体态;既依归中华民族大一统政治文化、体制并积极为之作出贡献,又不时地超越传统与现实的规范与约束;既有步人之后的自卑心理,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意识。
文摘 插图: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也称“九月节”、“重九节”。有的地方也称其为“兜尾节”,认为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日。此时已秋收,新谷、芋头等登场,农家也借此节日稍事休息,加加餐,多做糍粑等食用,或馈送他人。
在闽南地区,有些地方在这天打糍粑尝新及赠友。有的地方如漳州地区习惯在重阳日进补,此俗称“补重阳”。如漳州人多以家禽炖当归、党参、川芎、熟地等中药食用,并认为重阳日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能起到进补的效果,而且吃与身体部分相似的食品,就有补那里的功用,如俗信柚子像人头,柚子瓣像脑子,所以重阳吃柚子有补脑的作用;面条像肠子,所以重阳吃面条有补肠子的作用;香蕉像腰子(肾脏),故重阳吃香蕉具有补腰(肾脏)的效果,甘蔗像人的四肢,因此重阳吃甘蔗也具有补四肢的效能;柿子是红色的,类似血色,所以重阳吃红柿子有补血的效用;花生一节一节的,类似人的手指关节,故重阳吃花生可以补手指;番薯、芋头像人手脚上的肌肉,故重阳吃番薯、芋头可以强劲筋骨等。
城镇里的文人过去也会在这天登山远眺,饮菊花酒,吃重阳糕。同时,由于登高也具有高升的寓意,昔时,文人墨客会在这天备办牲醴、龟、发稞等祭祀孔子和魁星等,以祈求来日能高升。如过去石狮宝盖山边的虎岫寺会在重阳节这一天举行一年一度的拜孔庙会,来者大多是文人,他们到寺里祭拜文昌帝君和孔子,登山眺海,观翠品茗,即兴做诗。至午,寺内特设素宴招待,而文人们则将诗文书画留赠寺院,以作答谢或留念。
后记 民俗所涵盖的类别非常多,以陶立瑶《民俗学概论》内的分类观之,民俗现象可以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口承语言民俗、精神民俗四大类,并包含了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交易、家族、宗族、村落、各种社会职业集团、人生礼俗(诞生、成年、婚姻、丧葬、做寿)、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谚语、谜语、民间艺术、巫术、宗教、信仰、禁忌、道德、礼仪、民间游艺、民间戏曲等一系列门类,实际上这是涉及了人们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本书的书名虽为《闽南乡土民俗》,但实际上,由于本书是《闽南文化丛书》中的一本,民俗现象中的许多门类如居住、家族、宗族,包括巫术、信仰、禁忌在内的民间信仰,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工艺美术、民间戏曲与民间音乐、方言、民间文学等,已有专门的著作表述与讨论,所以,本书主要是从繁多的民俗现象中选择几个没有专书表述的门类来陈述。
本书所写的内容,有些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有的是自己在闽南与台湾民间从事文化人类学或民俗学田野调查的所得,有的则是借助先贤和其他地方贤达的劳绩与文字,对于后者,因无法一一详细注明出处,只好在此一并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与敬意。
对本书的合作者: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的余光弘研究员,本人也需诚致谢忱。他放心让我自由选择所要陈述的民俗门类,不限制我的自由表述和对某些事件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