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页码:51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7509118018/9787509118016
条形码:978750911801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医三名三绝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分郁病、汗证、消渴、内伤发热、虚劳、积聚、厥证、血证、肥胖症、瘿病10章,以名著经典精讲、名家经验精粹、名方应用精析的形式探讨了各种气血津液病证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名医诊治经验等,以帮助中医师领悟其中的奥秘,使之悟于心中,触类而旁通,达到切实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作用。该书内容丰富新颖,科学性强,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主要供中医临床医师使用,也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古文献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编辑推荐 囊括了1000多种名著的经典论述,阐述了各种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用药。
精选了800多位古今名医的临证应用经验,点拨了其遣方用药的精妙之处。
剖析了500多首千金名方药物组成、配伍法则及效用,介绍了现代用法和研究进展。
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
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
目录
第1章郁病
第一节名著经典精讲
一、战国《黄帝内经》:五郁
二、张仲景《金匮要略》:梅核气与脏躁
三、李东垣《脾胃论》:中焦致郁
四、朱丹溪《丹溪心法》:六郁
五、王履《医经溯洄集》:郁病病机
六、戴思恭《推求师意》:郁病用药
七、孙一奎《赤水玄珠》:五脏之郁
八、张景岳《景岳全书》:情志三郁
九、赵献可《医贯》:五郁相因
十、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情志疏导治郁病
十一、何梦瑶《医碥》:郁病分类
十二、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郁病内因
十三、吴澄《不居集》:郁病范畴
十四、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六版教材《中医内科学》:辨证施治
第二节名家经验精粹
一、路志正论“火郁发之”
二、张翼治郁常用药对
三、陈镜合从郁论治冠心病
四、刘渡舟从郁论治肝病
五、陈枢燮治郁谨守病机
第三节名方应用精析
一、柴胡疏肝散
二、半夏厚朴汤
三、甘麦大枣汤
四、丹栀逍遥散
五、越鞠丸
第2章汗证
第一节名著经典精讲
一、战国《黄帝内经》:汗之生理与病理
二、张仲景《伤寒论》:桂枝汤证
三、张仲景《金匮要略》:盗汗与黄汗
四、曾世荣《活幼新书》:惊汗
五、朱丹溪《丹溪心法》:自汗与盗汗
六、吕震名《伤寒寻源》:头汗
七、戴思恭《证治要诀》:脱汗
八、张景岳《景岳全书》:汗证辨证
九、吴又可《温疫论》:战汗
十、何梦瑶《医碥》:特殊汗证
十一、王清任《医林改错》:汗证从瘀论治
十二、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六版教材《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
第二节名家经验精粹
一、江映青益荣卫以治产后多汗
二、陈趾麟从肺论治汗证
三、白长川不拘常规治汗证
四、傅沛藩贴脐疗小儿汗证
五、谷越涛从痰论治汗证
六、张琪温阳以止汗
七、沙海汶平调阴阳止盗汗
八、曾绍裘从心论治汗证
第三节名方应用精析
一、玉屏风散
二、当归六黄汤
三、桂枝汤
四、龙胆泻肝汤
五、归脾汤
第3章消渴
第一节名著经典精讲
一、战国《黄帝内经》:消渴概述
二、张仲景《金匮要略》:消渴病机与证治
三、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消渴变证和运动疗法
四、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消渴病的生活调摄和治疗禁忌
五、王焘《外台秘要》:“小便至甜”
六、王肯堂《证治准绳》:三消
七、张景岳《景岳全书》:先辨虚实以治消
八、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分治
九、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三消病机
十、唐容川《血证论》:“瘀血发渴”
十一、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六版教材《中医内科学》:脏腑辨证
第二节名家经验精粹
一、刘仕昌补脾养胃治消渴
二、熊曼琪泻热逐瘀治消渴
三、吕仁和三期辨证治消渴
四、时振声动态辨治糖尿病肾病
五、祝谌予善用降糖对药方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六、刘启庭温阳化气、养阴祛瘀治消渴
七、奚九一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治糖尿病坏疽
八、杨友鹤阴阳分型、整体论治消渴
九、董建华养阴为主治消渴
十、仝小林善用经方治消渴
十一、施今墨三焦辨证治消渴
十二、林兰辨证论治糖尿病
十三、朱良春甘淡温平治消渴
十四、臧堂论治消渴重脾肾
十五、亓鲁光益气健脾治消渴
第三节名方应用精析
一、白虎加人参汤
二、六味地黄丸
三、桃红四物汤
四、玉女煎
五、金匮肾气丸
第4章内伤发热
第一节名著经典精讲
一、战国《黄帝内经》:内伤发热与五脏热病
二、张仲景《金匮要略》:虚劳发热
三、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
四、朱丹溪《格致余论》:阴虚发热
五、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发热时间与病机
六、王肯堂《类证治裁》:血虚发热
七、张景岳《景岳全书》:内伤发热病因与治则
八、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
九、程钟龄《医学心悟》:养子火
十、王清任《医林改错》:瘀血发热
十一、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六版教材《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病机
第二节名家经验精粹
一、路志正善用宣清透法治湿郁发热
二、李文欣治热六法
三、高辉远分型治疗内伤发热
四、张介安善用导滞退热法治疗小儿内伤发热
五、吕承全循根索隐辨治内伤发热
六、邹卓群治内伤发热重调脾胃
七、董建华妙治内伤发热六法
八、买哲从肝论治内伤发热
九、周仲英从虚实论治内伤发热
第三节名方应用精析
一、补中益气汤
二、血府逐瘀汤
三、青蒿鳖甲汤
四、丹栀逍遥散
五、清骨散
第5章虚劳
第一节名著经典精讲
一、战国《黄帝内经》:虚劳概述
二、秦越人《难经》:五损
三、张仲景《金匮要略》:虚劳证治
四、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五劳、六极、七伤
五、孙思邈《千金翼方》:心肾与虚劳
六、严用和《济生方》:补脾不如补肾
七、赵佶《圣济总录》:虚劳治则
八、朱丹溪《丹溪心法》:“阴不足而阳有余”
九、皇甫中《明医指掌》:男子之劳、女子之劳、小儿之劳
十、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虚劳用药
十一、张景岳《景岳全书》:虚劳病因、治则、危证
十二、李中梓《医宗必读》:肺脾肾与虚劳
十三、绮石《理虚元鉴》:女人虚劳与治疗禁忌
十四、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虚、损、劳
十五、陈修园《医学从众录》:虚劳辨证与死因分析
十六、吴澄《不居集》:虚劳之痰
十七、林佩琴《类证治裁》:虚劳预后
十八、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六版教材《中医内科学》:虚劳辨证与调摄
第二节名家经验精粹
一、轻柔润上,甘药培中,血肉填精——叶天士理虚大法
二、徐迪华善用参附治心衰
三、周夕林善用温肾益脑方治疗男女虚损
四、明代医家脏腑分论治虚
五、刘炳凡治虚劳注重调脾肾、滋阴津
六、“木瓜鸡”治虚劳
第三节名方应用精析
一、六味地黄丸
二、当归补血汤
三、黄芪建中汤
四、四君子汤
第6章积聚
第7章厥证
第8章血证
第9章肥胖症
第10章瘿病
……
序言 清代名医叶天士云:“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可见多读书、读好书是成为一名好医师的前提。然而,自古至今,各种医书汗牛充栋,各种资料目不暇接。面对浩如烟海的医学文献,正如晚清名医雷少逸在《时病论》所感叹的:“甚矣!医道之难也。”因此,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读到文章的精髓,在纷呈的信息中快速获取有用的东西,是一个难题,更何况许多身处基层的同行,有许多医学著作是无法阅读到的。作为重点医科大学的学者,占有文献、科研和临床的优势,因此,我们一直觉得有义务和责任解决这个难题。
2004年,对我们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作为有着光荣历史的第一军医大学,响应中央军委号召,集体转制,脱下军装,投身到地方的建设之中,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具有30年历史的全军惟一的中医系也扩建为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于是我们决定,集中力量,编写一套反映中医药学术渊源,介绍在我国历史上有影响的医学名著、名医经验、著名方剂的书籍,作为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纪念,作为我们融入地方医疗保健事业后的献礼。这一想法,得到了人民军医出版社和南方医科大学的大力支持,寒暑两易,终于完稿。
邵尧夫在《渔樵对问》中说:“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本套书籍的编写目的,就是要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能使己目“无所不观”的“天下之目”,为中医理论和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经验,为中医学术发展做出贡献。本套丛书分肝胆病证、脾胃病证、肾系病证、心脑病证、肺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急性病证、外感病证、肢体经络病证、妇科病证、儿科病证、眼科病证共12册,每册按中医病名分章,各章之下,再细分为“名著经典精讲”、“名医经验精粹”和“名方应用精析”三部分。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既要有学术性、系统性,又要有理论深度;既要注意到可读性、实用性,又要考虑到所选内容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力求突出中医特色,保持中医病证分类的规范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所选内容尽可能包括生理病理、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各个方面的重要内容,文献入选的时间跨度则从春秋战国至今。
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但愿本丛书的出版,能够给读者带来便利和收获。我们也真诚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改。
文摘 第二节 名家经验精粹
一、刘仕昌补脾养胃治消渴
刘仕昌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他不但擅治温病,为治温病名家;而且对内、儿科疑难杂症的治疗亦有丰富经验,疗效卓著。根据临床长期观察,他认为“三消”症状往往同时存在,故极推崇《医学心悟》中“三消之法,不必专执本经,而滋其化源,则病易痊矣”之论。消渴病虽与肺、脾胃、肾有关,但关键在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胃虚则水谷精微之源竭乏,五脏六腑不得充养。胃阴不足则内热自生,上灼肺金,下烁肾水,肺燥则治节失司,肾水不足则虚火更旺;脾气虚则运化无力,不能化生精微,肾虽为先天之本,亦须后天之源不断化生补充,方不致肾虚而关门失禁,小便频多。刘老治本病主张补脾养胃为主,以滋养化源,具体又分养胃阴为主及补脾气为主两大法则。
养胃阴以滋化源:刘老认为本病初起多以肺胃阴虚为多,常见口渴引饮、随饮随渴、咽干口燥、易饥多食、形体反瘦、舌红少津、苔黄白而干、脉数。此多由饮食不节,长期恣食甘肥,醇酒厚味,日久酿成内热,消谷耗津,津不上潮则成肺胃阴亏。治疗宜针对病机,滋其化源,增其胃津。津液之源不断,内热自可消除,肺津亦得补充,诸症则可消除。常用花粉、淮山药、五味子、麦冬、生地黄、太子参、北沙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