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包锡成文集

发布时间: 2010-03-19 06:42:08 作者:

 包锡成文集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434 页
出版日期:1999年12月
ISBN:7806213597
条形码:978780621359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包锡成文集》讲述了:在当年的水利电力部,人们称包锡成同志为“包公”,“包公”和“包工”谐音,这里隐含着大家对他的正直品质的肯定。黄河下游横贯河南和山东两省,但两省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包工概括为:两岸堤距,上宽下窄;排洪能力,上大下小;河道坡降,上陡下缓;输沙能力,上大下小;气温,上暖下寒,造成凌汛。我们在研究黄河下游问题时,有时会忽视山东的特点,因此,我很重视包工在讨论时发表的一些不同意见。
作者简介 包锡成,1920年8月3日生。山东烟台人。1947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水利系。历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黄河河务局副工程师、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1958至1988年为山东黄河河务局主要技术负责人,参加过历年防洪防凌工作。提出机淤固堤方案,并进行试验、研究和实施。提出以蓄水、分水为主,以破冰为辅的防凌方案。多年从事黄河河口治理研究,并组织清水沟流路改道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发表有《利用黄河资源治理黄河》等论文。1988年离休。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山东省水利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工程咨询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
编辑推荐 《包锡成文集》是包锡成编著的,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目录

山东黄河建设成就
论黄河的减淤措施
论黄河下游的防洪战略
利用黄河资源治理黄河
河道整治与防洪、输沙的关系
论束水攻沙与宽河固堤——为纪念潘季驯逝世400周年而作
堤防加固措施的研究
黄河大堤的渗流控制措施
总结黄河经验,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下游防洪安全
1951年王庄堵口纪实
1954年东平湖分洪纪实
1955年凌汛纪实
记1957年7月洪水
参加黄河1958年防汛的经历
记1959年防汛会议
记1964年防汛
1973年凌汛纪实
1982年洪水纪实
民埝与生产堤的兴废
黄河分洪浅议
黄河下游冰凌洪水的防治
防凌措施的研究和发展
山东黄河冰坝的研究
论引黄灌溉
山东黄河机淤固堤的发展
黄河断流原因与缓解对策
论引黄济津
放淤固堤
在下游利用泥沙淤背
关于黄河河口治理的几个看法
黄河河口治理远景安排意见
黄河河口治理措施评价
黄河河口“塞支强干”和“工程导流”质疑
记1958年黄河下游综合利用规划查勘
记1964年10月黄河下游查勘
记1964.年12月治黄会议
关于处理黄河泥沙和洪水的意见(在治黄会议上的发言)
记:1965年4月黄河下游查勘
在1973年下游治黄十年规划会议上的发言
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防洪工程考察报告
山东黄河分洪道工程规划始末
对《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论证小浪底与桃花峪工程
对近期修订黄河下游规划的意见
位山枢纽的兴建与破坝
后记
……
序言 1949年济南解放后,我负责接收国民党政府的山东省黄河修防处,有机会认识多位从事治黄工作的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包锡成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当时他很年轻,还不到三十岁,是1947年从西北工学院水利系毕业后来黄河工作的。和他谈话时,可以感觉到,他对黄河治理是有一番抱负的。在人民政府领导下的山东省黄河河务局,他从科长、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到50年代后期,已是黄河河务局的总工程师,成为山东省最有发言权的黄河专家了。在他任职期间,山东黄河经受了多次大洪水和严重凌汛的考验,并且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建成了大规模的引黄灌区,这当然是山东全省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但也确有包锡成同志的一份贡献。
在当年的水利电力部,人们称包锡成同志为“包公”,“包公”和“包工”谐音,这里隐含着大家对他的正直品质的肯定。黄河下游横贯河南和山东两省,但两省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包工概括为:两岸堤距,上宽下窄;排洪能力,上大下小;河道坡降,上陡下缓;输沙能力,上大下小;气温,上暖下寒,造成凌汛。我们在研究黄河下游问题时,有时会忽视山东的特点,因此,我很重视包工在讨论时发表的一些不同意见。
文摘 李公并引证稽曾筠的话:“潘氏之前,河流歧出,沙分停而不厚,潘氏导而一之,然后河得集力以攻一道之沙,是谓以水治水”。解释了“以水攻沙,以水治水”是合流优于分流,而不是束窄河槽。
3.潘季驯是主张“宽河固堤”的
潘氏的著作中,对筑堤的堤距宽窄,多处认为应宽不宜窄。他在《两河经略疏》中,讲“堤欲远,远则有容,而水不能溢,……且夹河束水,窄狭尤甚,是速之使决耳。……又必译贾让不与争地之旨,仿河南远堤之制,……另筑遥堤”。
他在《申明修守事宜疏》中,讲“凡黄河堤必远筑,大约离岸三二里,庶容蓄宽广可免决啮,切勿逼水,以致易决”。对此张老含英作了分析,“潘季驯既然主张遥堤必远筑,而实际上为什么并不远呢?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明早期徐州以上在河南境内多支河分流,徐、邳以下来水量较少。这一带旧堤大都是当时所说的缕堤,逼近河身。后退一里至三里筑遥堤,就认为是远了。二是,徐州在地形上为一卡口,限制了下泄的水量,所以徐、邳以下不必有如上游的宽河槽”。
潘氏也特别强调固堤,在著述中也多处讲固堤的重要性。主张修堤要重视质量,已如前述。他在四次治河去职时,所上《勤河情疏》中,总结他治河的经验,讲“固堤所以存河”。他在《申明修守事宜疏》中,讲“堤固则水不泛滥,自然归槽”。并反问道“固堤非防守之第一义乎?而岁修之工,舍固堤其何以乎?”他在《两河经略疏》中,也讲“堤以防决,堤弗筑则决不已。故堤欲坚,坚则可守,而水不能攻。……如此则诸堤悉固,全河可恃矣。”再三讲述固堤的重要意义,堤固才能防决,堤固才能束水攻沙。
从上种种,可以看出,潘氏是主张宽河固堤的。
三、潘季驯治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94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治黄运动。
后记 我自学校毕业后,就从事治黄工作,迄今已有五十余年了。此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群众,对黄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黄河下游也逐步由害河向利河过渡。为了今后的治黄事业能借鉴过去的经验教训,把我所经历的事情和我的治河观点整理并记录下来出版,或能对黄河尽早根治,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有点滴参考价值。
书中引用了一些同志的谈话,只是根据我的记录整理的,未经本人审阅,如有不准确之处,还请指正。
本书承蒙中国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题写了书名,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为本书写了序言,甚为荣幸,并致谢意。文集能够出版,山东黄河工程局给予了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读书人网 >水利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