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中国人的教育智慧(经典家训版)

发布时间: 2010-03-20 02:37:03 作者:

 中国人的教育智慧(经典家训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页码:427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9月
ISBN:7504138320
条形码:978750413832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人的教育智慧》是为全面挖掘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并正确地汲取和借鉴我们祖先的家教财富所编写的。《中国人的教育智慧》选篇纵贯古今,篇目多系名人名作,内容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言、立功、读书作文、婚姻家庭、待人接物等社会人生的许多方面。它们体现着中国历代一百余位有成就的出色的家长与历史名人智慧的灵光和丰富的教子经验。该书对于传授知识和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目录
前言
卷一 治家和睦篇
向朗 诫子
陶渊明 与子俨等疏
徐勉 为书诫子崧
颜之推 颜氏家训(节录)

兄弟篇
亲密伴侣
相互谅解
尊兄爱弟
无私无争
治家篇
家风淳厚
奖罚分明
勤劳为本
宽厚待人
爱护女孩
媳婿平等
司马光 训俭示康
黄庭坚 家诫
江端友 家训(节录)
袁采 袁氏世范(节录)
亲戚不可失欢
方孝孺 家人箴
陈献章 诫子弟
邹元标 家训
孙奇逢 孝友堂家圳
孝友堂家规
朱柏庐 朱子治家格言
劝言
曾国藩 谕纪泽(六)
毛氏家族 韶山毛氏家训
卷二 教子方法篇
韩非 曾子杀彘
颜之推 颜氏家训(节录)

教子篇
自幼施教
教子从严
严慈兼施
宠子无成
爱不偏宠
注重气节
家颐 教子语
袁采 袁氏世范(节录)
父母不可妄憎爱
郑太和 郑氏规范
吴玉章 新年话家常
鲁迅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周作人 儿童的文学
陶行知 论家庭教育
卷三 读书治学篇
孔丘 庭训
孟轲母 母训
刘邦 手敕太子
李 勖诸子
萧纲 诫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节录)
勉学篇
学以立业
贵有真才
读书自立
安于贫困
学贵广博
学以致用
修身利行
学无迟早
不咬文嚼字
帝子勤学
穷人苦学
持之以恒
好问多识
踏实求学
韩愈 符读书城南
郑侠 教子孙读书
陆游 示儿敏
袁采 袁氏世范(节录)
子弟不可废学
薛 示京子(一)
示京子(二)
朱瞻基 寄从子希哲
庞尚鹏 庞氏家训(节录)
唐顺之 与二弟正之
何伦 何氏家规(节录)
蒲松龄 与诸侄书
汪帷宪 寒灯絮语
袁枚 给弟香亭书
章学诚 家书
曾国藩 谕纪泽(一)
渝纪泽纪鸿(五)
谕纪泽纪鸿(七)
左宗棠 与孝宽(节录)
严复 与四子严璇书(二)
陶行知 给子女的信
卷四 立志成才篇
郑玄 诫子益恩书
蔡邕 女训
诸葛亮 诫子书
诫外生书
王修 诫子书
羊祜 诫子书

魏收 枕中篇
许善心母 母训
元稹 诲侄等书
欧阳修 家诫二则
吕本中 童蒙训
薛碹 诫子书
王守仁 示正宪
汤显祖 智志咏示子
顾宪成 示淳儿帖
孙奇逢 示奏儿
曾国藩 谕纪泽(二)
谕纪泽(三)
毛泽东 给儿子的信(节录)
傅雷 傅雷家书(节录)
卷五 为人处世篇
孙叔敖 临终诫子
史 遗命教子
楚子发母 训子语
孔鲋 将没诫弟子
刘向 诫子歆书
疏广 告兄子言
张奂 诫兄子书
司马徽 诫子书
王昶 诫子侄文(节录)
辛毗 却子言
嵇康 家诫(节录)
王褒 幼训
颜之推 颜氏家训(节录)

风操篇
言语纯朴
称谓得体
尊重人情
忌日不乐
交友重义
恭敬待客
房彦谦 教子言
郑善果母 母训
白居易 狂言示诸侄
朱仁轨 诲子弟言(节录)
柳砒 柳氏家训
范仲淹 告诸子及弟侄
邵雍 诫子孙文
袁采 袁氏世范(节录)
礼不可因人分轻重
吕祖谦 辨志录(节录)
许衡 许鲁斋语录(节录)
张氏 抄思母训
庞尚鹏 庞氏家训(节录)
王守仁 寄诸弟
杨继盛 给子应尾、应箕书(节录)
吕坤 为善说示诸儿
高攀龙 高氏家训
郑板桥 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
又谕麟儿
李毓秀 弟子规
曾国藩 谕纪泽纪鸿(一)
吴汝纶 谕儿书(一)
孙中山 遗嘱
卷六 勉励期许篇
司马谈 遗训
李 遗训
舒元舆 贻诸弟砥石命
杜秋娘 金缕衣
苏轼 与侄千之书
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
张居正 示季子懋修书
吴麟征 家诫要言(节录)
王夫之 示子侄
纪昀 寄内子
蒋士铨 再示知让
林则徐 训次儿聪彝
曾国藩 谕纪泽纪鸿(二)
谕纪泽纪鸿(四)
张之洞 与子书
林纾 与琮子
卷七 慕贤交友篇
刘诫弟伟
颜延之 庭诰(节录)
颜之推 颜氏家训(节录)
慕贤篇
结交贤能
敬慕近贤
不窃人美
袁采 袁氏世范(节录)
人之智识有高下
人之性行有长短
叶梦得 石林家训
朱熹 与长子受之(节录)

卷八 名实篇
范滂母 勉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节录)
名实篇
不贪名利
孤名难成
表里如
不替子求名
扬名言人
曾国藩 谕纪泽纪鸿(六)

卷九 节葬篇
崔瑗 遗令子实
曹操 遗令
韩暨 临终遗言
郝昭 遗令诫子

卷十 省身养生篇
严光 九诫
王肃 家诫
颜之推 颜氏家训(节录)

止足养生篇
欲不可纵
淫奢招祸
为道义而死
袁采 袁氏世范(节录)
才行高人白服
言语贵简当

卷十一 帝王家训篇
敬姜 论劳逸
刘备 遗诏敕后主
曹丕 诫子
曹衮 诫子言
刘义隆 诫江夏王义恭书(节录)
李世民 诫吴王恪书
诫皇属

帝范崇俭篇
爱新觉罗玄烨 庭训格言(节录)
卷十二 仕途之诫篇
周公 诫伯禽
尹赏 临死诫诸子
陶侃母 责子书
卢氏 母训
贾昌朝 诫子孙(节录)
……
序言 中华民族素以重视家教闻名世界。我国有着数千年来延续、积淀而成的重视家庭教育的优秀传统,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料。我国浩瀚而又绚烂多彩的古文化丛林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家训。这些家训不仅凝结了我国历代家庭教育的经验,也是我国历代家长智慧的结晶和教子方法的荟萃。在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全社会都关心下一代成长的今天,搜集、整理、研究这一重要的珍贵文化遗产,合理地汲取我国古代文化中丰富宝贵的家教经验,对于培养一代优秀人才,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有句古语:“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当曾经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起闻名于世的古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和古希腊文化,都一一宣告解体,当这些曾放射着耀眼光芒、星汉璀璨的古老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相继衰落或消失之后,唯有我们中华文化以其源远流长的传统,历经五千年从未中断地延续下来。这种不曾中断的文化传统,有着传统形成的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这就是中国文化得以延续的主要原因。在我们这个受着几千年儒教教化的国度里,无论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局部的家庭,还是作为其整体的国家,我们的祖先们多把仁德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和准则,并以此作为人生的追求和道德境界中最理想的人格,且以“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准备和前提。正因如此,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家教。为了让儿女立足国家,早日成才,做父母的很早就在家庭中对孩子开始了训练。中国历代家训内容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凝聚、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诸多方面。诸如:以立德为本,注重光明高尚的道德人格;树立远大的志向,提倡刻苦的学习精神;以读书做人为要,注重读书做人的一致;培养清廉宽厚、尊老爱幼的待人态度;训练勤勉俭朴的持家作风;重视积极正确的教子形式、方法及所应达到的精神境界;关心社会现实的入世精神;追求人际关系之和睦,寻求心态的平和;讲求诚实谨慎的交友接物和为人处世之道;等等。与此同时,中国历代家训中还提出了家庭教育中许多应当注意并值得引以为鉴的东西,诸如:教子不得过于溺爱、偏爱、纵容骄惰;不得对个别孩子要求过严,而要一视同仁;不得重才轻德,而要重视德才兼备;不得言而无信,必须以身作则;等等,均系古人指示给我们的家教之要。
中国家训,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齐家、为人处世道理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我们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儿女的最基本的形式。我国古代重视身教,教育后代,自己先要做出榜样。因此这些家训不仅是生活实践经验之谈,也是先哲先贤以自己的行为给后人留下的榜样,极富形象性、哲理性、针对性和丰富感人的情感色彩。它切实浅近,形象生动,感人至深。有许多家书,就是从他们的心里流出来的,能使人触摸到做父母兄长的那颗灼热的心。他们多是有感而发,针对性极强,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格言名句。这些人生的哲理、处世的德行,不仅陶冶了我们民族的性格,也形成了我们独特的民族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正是从这种意义出发,鲁迅先生说:“倘有人作一个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为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 诚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家训中有许多封建性的糟粕,我们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现代人的意识和历史的眼光去认识、去分析,将精华继承并发扬光大。
为了全面挖掘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正确地汲取和借鉴我们祖先的这一笔家教财富,我们组织了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典文学及古汉语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经数年搜集、整理,从我们灿烂的中国历代家训园地精选、撷取了近两百篇光彩耀眼的奇葩,并将它编纂成《中国人的教育智慧经典家训版》一书。本书选篇纵贯古今,篇目多系名人名作,内容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言、立功、读书作文、婚姻家庭、待人接物等社会人生的许多方面。它们体现着中国历代一百余位有成就的出色的家长与历史名人智慧的灵光和丰富的教子经验。考虑到文化发展的连贯性和教育的相似性,在近现代篇目中,我们还选编了家训之外的一些论述家庭教育的篇章。为了有助于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阅读,我们特按照作者简介、内容提要、原文、注释、译文的体例编写成书。考虑到明清时期文言文已趋浅易,为避免叠床架屋,我们省略了译文。本书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它除了传授教子方法之外,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教育、伦理、道德,对于传授知识和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也将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曾参阅了一些先贤的著作和有关资料,限于篇幅,不一一说明。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编写过程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望各界人士指正。
文摘 【作者简介】
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医学。回国后历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教员、监学,北京中华民国教育部佥事,北京大学讲师,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中,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结成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 《热风》《华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鲁迅从1928年起一直客居上海,以写文为生,直到1936年病逝。【内容提要】
鲁迅的家教观是完全新型的。他一扫传统父权社会相沿成习的父亲至上的伦理观念,以父子在人格、精神上的平等为基准,大胆地提出了以“天性的爱,无我的爱”施予儿女的家教观。这里回荡的是人道主义的自由、民主的声音。另一方面,鲁迅清醒的历史感又使他感到“自我身上背着的因袭的重担”对下一代的负面影响。因此,他又提出了“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里包含着巨大的自我牺牲精神,鲁迅以后整个人生实践本身就证明了这一点。【原 文】
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