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页码:336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5月
ISBN:7806234608
条形码:978780623460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丛书名:知识女性文丛
内容简介 本丛书女作家有意舍弃带有明显女性主义倾向的文本,只是为了找寻到达人的最短路径,收入文丛的六位女性各各经历了20世纪一系列壮阔事件构成的生活日常与内心波澜,身处期间,呼吸与共,那个答案,我无法回身。
一旦深入到每一颗心灵,群体是隐在的,你所面对的已不单纯是群性,那些记忆的、无意识的、本能的东西,那些后天的品质、个性或者还有付出和牺牲,你所面对的只是一个个个体;形象是独立于作者的存在,被创造出来,“她”便有了生命,但它还关涉到命名,在“抟土”之时,也暗藏着启蒙,或者一种文化思想运动中的觉醒,造人是赋予生命的过程,同时也是以这人的造出影响将来的过程,知识女性不满足于被说而直接以文字参与公共事务,不满于这公共事务只是担任对外象的描述而以
一面祛除语言积习的文化努力一面为自己这一个个个体心灵提供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参照。
集在这里的六人,只是沧海一粟。她们或多或少勇敢地触及与展现了女性精神向度的各个侧面,在大的文化批判潮流中不止于理论,而悄悄实践,其创作亦并不建构在性别权争的偏颇上,她们都抛开了性别理论的两极,而回到经验,回到个体,回到本真。由此,那个隧道才可能在奔向心灵时畅通无阻。
作者简介 张燕玲,1963年生于广西贺州市,现任《南方文坛》杂志主编,编审,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论著、散文集多部。曾获多项省部级奖。
媒体推荐 总序
在期待之中
何向阳
从阿斯福尔疗养院朝前望去,公墓的墓碑在周围一圈树篱之上变成一个个小白点。西蒙娜薇依的墓是新墓地79号,位于第三排,在一片松树林的前面。在十五年间,她的墓无碑无铭文;墓地跟前的小径一端,盛开着大蔷薇花。阿斯福尔的居民说:“穷人的墓地。”
十年前,读到Simone Weil的《在期待之中》,是三联书店杜小真、顾嘉琛的译本,作者的名字翻作S薇依,书名的写法如果依了薇依,可能写作(在期待中)更符心意。是她常用的希腊文。这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她字里行间的苦涩味道,淡淡的,里面,有一丝不易觉得的安恬,“生活中没有真实,毋宁死”,不知这几个字,用她的母语法文写出来,是什么样子,可是,她写出来的远不止文字。书并不厚,加上注释也才211面,只是她作品的一小部分,确切地,只是七封信和一篇分了五节的长篇论文。著者生于1906年,她在学校,与工人一起,在汝拉山区干农活,在卡塔庐西亚前线同共和国部队一起经受战争磨难,她干最重的体力活,在田间,收庄稼,收葡萄。就是不入教会,不进修道院。对于此,她的识见与早她三年出生的法国哲学家G.Thibon相默契,后者称欲取精神价值,必先扎根大地。薇依的说法是,正如水对一切落入其中的东西都无动于衷一样,水并不掂量这些东西,而是这些东西在水中摇晃一下之后自我掂量。这里,她提到了一个词——精神廉正——并坚持终始。
对于不入教的教士,我们该怎么称呼?也不重要,在薇依眼里。七封书简中,有一封写到“面对洗礼的迟疑”。字面也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一颗心完全打开的坦率真实:
经过深思熟虑,我认为这些障碍可归结为下列几点。我担心的是,教会是作为社会事物而存在的。这不仅因为教会自身的污浊,还由于教会除了其他特征之外,它是社会事物。这并非因为我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气质。我所担心的理由恰恰相反。我天性合群。我天性极易受外界的影响,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尤其是受外界集体事物的影响。我深知倘若此时跟前有一帮德国青年正在高唱纳粹歌曲,我的部分情感立即会变成纳粹式的。这是我的巨大弱点。然而,我就是如此。我想,以直接的方式来对付天生的弱点是毫无用处的。必须对自己进行强烈压制,才能在无可推卸的义务压来时,如同自己并无此类弱点那样进行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应当认识自己的这些弱点,谨慎对待并且尽量变害为益,因为这些弱点是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的。
我惧怕这种教会的爱国主义,它存在于天主教的各界人士中。我所说的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尘世故土的那种感情。我害怕,因为我担心自己会被感染。这并不是我觉得教会没有资格激发人们的这种感情,而是因为我不愿意具有这种类型的其他感情。愿意一词在此并不贴切。我知道,也真切地感受到这类感情是令我痛苦的,不管它的对象是什么。
一些圣人曾赞成十字军东征和宗教裁判。我不能不认为他们是错误的。我不能拒绝接受良知的光芒。倘若我认为我这样一个远不如他们高明的人,在某一点上比他们更加明白,那么我不得不认为就在这一点上,他们被某种极强大的东西遮住了双眼。这就是社会事物的教会。若这种社会事物损害了他们,那么对于我这个特别容易受社会影响、同他们相比虚弱无力的人又会受到何种伤害呢?
……
编辑推荐 本丛书女作家有意舍弃带有明显女性主义倾向的文本,只是为了找寻到达人的最短路径,收入文丛的六位女性各各经历了20世纪一系列壮阔事件构成的生活日常与内心波澜,身处期间,呼吸与共,那个答案,我无法回身。
一旦深入到每一颗心灵,群体是隐在的,你所面对的已不单纯是群性,那些记忆的、无意识的、本能的东西,那些后天的品质、个性或者还有付出和牺牲,你所面对的只是一个个个体;形象是独立于作者的存在,被创造出来,“她”便有了生命,但它还关涉到命名,在“抟土”之时,也暗藏着启蒙,或者一种文化思想运动中的觉醒,造人是赋予生命的过程,同时也是以这人的造出影响将来的过程,知识女性不满足于被说而直接以文字参与公共事务,不满于这公共事务只是担任对外象的描述而以
一面祛除语言积习的文化努力一面为自己这一个个个体心灵提供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参照。
集在这里的六人,只是沧海一粟。她们或多或少勇敢地触及与展现了女性精神向度的各个侧面,在大的文化批判潮流中不止于理论,而悄悄实践,其创作亦并不建构在性别权争的偏颇上,她们都抛开了性别理论的两极,而回到经验,回到个体,回到本真。由此,那个隧道才可能在奔向心灵时畅通无阻。
目录
总序:在期待之中 何向阳
随缘随笔
此岸,彼岸
耶鲁独秀
O点废墟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
文摘 书摘
是他们人生的此岸,尔后,在故乡与爱人一同走完此岸,在彼岸圆满新的世界。然而,乡关何处?爱人何方?此岸没有人等待他们,彼岸他们也没有人等待。
“生死都是可怕的。”
“我们在等死!谁管你呢!!”
这些时代的孤儿。
我曾看过一条新闻,在加拿大,老兵们每年11月11日都集会游行,为了纪念那些失去今天的战友并为此而自豪,他们认为他们已经为这个社会作出贡献。政府官员与他们一同举行纪念仪式,他们穿着不同年代的旧军装,高唱军歌,老泪纵横,感慨万千,队列里有不少华裔老兵。
然而,在台湾海峡的彼岸,我认识的这群与我们骨肉相连却苦海无涯的群体,却是一个被遗忘被漠视的群体。
我有说不出的感受,我想,一切战争狂想都是有罪的。战争的残酷,不仅仅表现为对平民生命的漠视,也表现为对军人生命的漠视。
在与台湾黎明文化公司座谈时,我读到他们出版的陈漱渝先生《以贫穷人为师》的文章,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陈先生提到台湾的孙大川先生写文章引用了威廉詹姆斯对工业革命后现代社会中财富与贫穷问题的有关论述,特别强调要“以贫穷人为师”,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谁比他们更有资格告诉我们
“不正义”的痛苦?
——有谁比他们更具权威、更具说服力地说出“被排斥者”的疏离经验?
——有谁比他们更了解“知识”、“职业”以及“住屋”对人的重要性?
——有谁比他们更清楚“饥饿”与破碎的“家”对人性的摧残?
——有谁比他们更知道“尊严”与人间善意的价值?
——有谁比他们更渴望“自由”?
——有谁比他们更清楚“恐惧”的滋味?请允许我把它摘录于此,献给这些大陆老兵。
农历七月十五,台北在举行盛大祭拜的普度仪式,我们从花莲飞抵台中,驱车前往埔里。
在穿越南投的旅程中,随着黄昏残阳的逼近,沿途一直不间断的私普(家庭中元普度)越来越多,渐渐变得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祭拜了,我们就在两边焚烧的冥物、供品中穿行,它已不是基隆一个小城了,而是几个小时长长望不到边的祭拜,仿佛我们也成了被祭祀的孤魂野鬼。尽管一周以来大家已有所领教,但还是在渐深的夜色中被如此的情形震住了,有人一直想笑话沿途的槟榔西施来淡化此情此景。然而,大家还是感觉到阴气嗖嗖往车上冲过来。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一时,车上,有任何同伴对鬼神有一丝失敬言行或有不吉利言论,都遭致群起而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