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发布时间: 2010-03-20 05:44:45 作者: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55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500476337
条形码:978750047633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讲述了:人类有史以来的战争,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战争的胜负,除了双方政治、经济、军事指挥、装备、士气等因素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到地理形势(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的制约。正确地选择和利用战争的地理条件,往往也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军事技术、交通手段落后的古代,地理环境对作战的影响更为显著,以致长江大河被称为“天堑”;崇山峻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大规模的战争里,某个或某几个面积有限的区域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成为交战双方对峙的热点,即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它的得失对战争的结局常常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种战略要地,军事地理学中叫做“枢纽地区”,或是“锁钥地点”。克劳塞维茨曾经说过,“任何国家里都有一些特别重要的地点,那里有很多道路汇合在一起,便于筹集给养,便于向各个方向行动,简单地说,占领了这些地点就可以满足许多需要,得到许多利益。如果统帅们想用一个词来表示这种地点的重要性,因而把它叫作国土的锁钥,那么似乎只有书呆子才会加以反对”。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导言
一 兵学中的“衢地”——枢纽区域
二 我国古代战争的地域分类和锁钥地点
三 对内地战略枢纽形成原因的分析
四战略枢纽与首都及基本经济区的关系
五 我国古代枢纽区域地位价值的演变

郑州在三代战争中的枢纽地位
一 “甘”地与夏初军事冲突的地理背景
二 “韦”地对商汤灭夏作战方略的影响
三 “阑(管)邑”与武王伐纣的战略部署
四 周初洛邑的兴建与枢纽区域的西移
三 代中国的经济区划、政治格局与国家防御战略
一 东亚大陆在三代时期的地理形势
二 从地理角度来看三代建立、巩固国家的战略活动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郑
一 诸侯争郑的历史演变
二 诸侯争郑的原因
三 郑国对盟主承担的义务
四 列强为争夺、控制郑国而采取的策略、手段
五 春秋后期争郑战事的沉寂

春秋地理形势与列强争夺中原地带的战略
一 春秋时期中国政治力量的分布态势
二 春秋战争之地域分析
三 从地理角度所见列强争夺中原地带的战略
四 余论

魏在战国前期的地理特征与作战方略
一 三家分晋后的魏国疆域及其主要特征
二 从战国前期魏之用兵方向和次序分析其地缘战略
三 从地理角度分析魏国的战略失误

战国中叶秦、齐、楚诸强对“天下之枢”——韩魏的争夺
一 韩魏两国的枢纽地位和战略价值
二 列强争夺韩、魏的政治、外交斗争
三 从地理角度分析齐、秦、楚国的进攻战略

秦对六国战争中的函谷关和豫西通道
一 战国中叶的地理形势与函谷关、豫西通道的重要军事价值
二 范雎献“远交近攻”之策以前,秦在豫西通道沿线的作战方略
三 战国后期秦军主攻目标的改变与进兵路线之转移

敖仓在秦汉时代的兴衰
一 敖仓出现的历史背景
二 敖仓对关中、山东势力军事影响之异同
三 东汉敖仓军事意义的削弱
四 敖仓在魏晋南北朝废置的原因

合肥与曹魏的御吴战争
一 孙吴在合肥——寿春方向的历次进攻战役
二 合肥在军事上备受重视的原因
三 曹魏防守合肥的兵力部署与战略之演变

孙吴的抗魏重镇濡须和东关
一 吴国所置濡须督将考述
二 孙吴在濡须驻军的人数
三 濡须守军的兵力部署
四 魏吴在濡须地区的历次攻防作战
五 濡须地区在军事上备受重视的原因
六 结语

孙吴武昌又称“东关”考
一 对太和二年孙吴“东关”地理位置的疑问
二 三国有三“东关”,贾逵所向之“东关”乃武昌
三 “东关(武昌)”名称来历的探讨

蜀国在汉中的兵力部署与对魏战略之演变
一 汉中郡的地理特点及战略影响
二 蜀国对魏战略与汉中兵力部署之演变
三 汉中对蜀魏两国作战影响之区别

东晋南朝战争中的寿春
一 寿春战略地位之分析
二 寿春的城防与周边要戍
三 南北双方在寿春地区的水战
四 余论

河东与两魏周齐的战争
一 “河东”地望及其历史演变
二 河东区域的地理特点
三 东、西魏分裂后的军事形势
四 西魏弘农、沙苑之战的胜利与军事形势之变化
五 西魏巩固河东防务的措施
六 沙苑战后东魏北齐对河东、汾北的反攻
七 从地域角度分析西魏、北周进攻战略的演变

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
一 河桥的由来
二 河阳三城的建立
三 河阳三城的筑立原因与战略影响
四 西魏、北周攻取河阳的战略演变
五 隋朝的河阳
六 隋末唐初战争中的河阳
七 唐朝前期的河阳
八 安史之乱中的河阳三城
九 五代以后河阳战略地位的衰微

隋末唐初战争中东都洛阳的防御部署
一 隋朝政府对洛阳的军事防御部署
二 隋王朝以东都为战略防御枢纽的原因
三 从地理角度分析隋朝东都防御部署的弱点及失败原因

蒙古灭宋之役中的襄阳
一 襄阳的地理环境与军事价值
二 南宋在蒙古灭金之后的防御部署
三 窝阔台时期蒙古的南征与襄阳防务之废弛
四 蒙哥的征宋之役与襄阳防务之复振
五 蒙古南征战略的再次调整与进攻襄阳的谋划成功
附一三代的城市经济与防御战争
一 夏、商、西周时期的防御战术
二 三代作战不据城防守的原因
附二战国秦汉的“陷陈
一 “陷陈”的含义
二 “陷陈”的起源
三 汉代的“陷陈”部队及其战术
后记
……
文摘 上述情况表明,这个历史阶段里,东亚大陆存在着以地域划分的四股政治势力,即中部农耕区的西方、东方两大民族集团,北部游牧区的戎狄和南部农耕渔猎区的蛮夷。其中以前两股势力最为强大,他们分别活动在当时最为富庶的黄河中游、下游地区,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先进;因此,三代中国的统治民族都是由这两方中的一个分支来担任的,王朝的更替过程就建立在西方和东方两大民族集团的相互征服上。而北部和南部地区的戎狄蛮夷,由于自身力量的分散和弱小,只能在这个时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配角,没有足够的实力去问鼎中原。
三代的战争从地域上可以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中部农耕区政权——夏、商、西周王朝与北部、南部少数民族戎狄蛮夷的战争,第二类是中部农耕区内西方和东方两大民族集团之间的战争。如果我们比较一下这两类战争的目的、规模和后果,就能清楚地看到,后一类战争具有最重要的历史影响,是前一类战争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首先,戎狄蛮夷对中原王室、诸侯国发动战争,目的是劫掠财富和人口,规模不大,多在边境地带骚扰。因为本身经济、政治力量的薄弱,北部或南部民族中的任何一支,都未有过夺取天子宝座的非分之举。而三代王室对戎狄蛮夷发动的战争,目的或是为了消除边患,抵御、反击其局部入侵;或是讨伐反叛的部族、方国,“伐不祀,征不享”,④强迫他们臣服,以维护自己天下共主的统治地位,双方没有出现过为了争夺国家最高领导权力而战的情况。由于对手实力较弱,王室征讨戎狄蛮夷,并不需要动用倾国之师,通常是临时征发一些本族的人众。像卜辞中商朝伐羌方、鬼方.每次不过动用数千人、上万人;或是出动王室的常备军,如西周伐荆蛮、淮夷派遣的“六师”,人数也是有限的。有时甚至不用王师出征,只要责令一方的诸侯为之代劳,去平息边患即可;像商之季历、西伯,周之太公、伯禽,都接受并完成过天子的这类使命。纵观双方的交战,中部农耕民族占了明显的上风,华夏政权统治的区域逐步向四周扩展;即使个别战争遭到失败,也不会亡国灭族,给东亚大陆的政局带来重大改变。
后记 笔者完成这部著作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军事历史的由衷热爱。古今士子对于议论兵戎之事多有浓厚的兴趣,正如李贺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我早年在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就读时,曾听过宁可先生讲授的《中国历史的地理环境》一课,老师纵论古今形势之演进,屡出妙语灼见,满堂学子为之倾倒,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毕业任教以后,有幸分配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室接受宁可先生的专业指导,后又在其门下攻读博士学位,耳提面命,获益良多。先生曾推荐阅读英国学者麦金德的名著《历史的地理枢纽》,并指出可以结合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对立和南北对峙局面来研究军事枢纽问题。在这一思路的启发下,我将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拟为《先秦战略地理研究》,遂奠定了探讨此项课题的决心。由于《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这一题目所包含的内容过于浩繁,夏商以来至明清垂垂四千余年,所涉及的军事重镇不可胜数,以个人渺渺之身来对它们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如庄子所言“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另外,现代学者亦对于历代兵家要地多有论述,如何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上取得创新和突破,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有鉴于此,我在动手写作之前曾对这项课题的研究范围和切入角度做了一番详细的思索,特向读者说明。
首先,当今学人集中研讨古代军事枢纽地点的代表性著作颇多,计有张晓生著《兵家必争之地》,①曹云忠等编著《中华名关》,②陆宝千著《中国史地综论》,以及胡阿祥主编《兵家必争之地》。
读书人网 >军事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