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修竹留风)(花

发布时间: 2010-03-20 05:54:32 作者:

 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修竹留风)(花木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页码:16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536055269/9787536055261
条形码:978753605526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

内容简介 《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修竹留风)(花木卷)》内容简介:人所看到的花木毕竟是喜欢看到的花木,人所做的只是以花为镜,照见自己,却忘了花木本身,所以花木文化不是花木的文化,而是人的文化,人的世界里的花木不是自然状态下的花木,就像栽培的观赏花,人赋予她们太多人为的东西,她们不是指称自身,而是指称人的世界的某种意义,并且花之各品无不影射着人事,如牡丹有雪夫人、玉美人、状元红、醉杨妃等,兰有惠知客、黄八兄、观堂主、十三太保等,月季有姣容三变、朱衣一品、西施醉舞、飞燕新妆、岳阳三醉等。那么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花木具有了符号的性质。而这种符号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任意性不强,存在着联系的纽带,即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和审美眼光。
编辑推荐 《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修竹留风)(花木卷)》:古人爱花,也爱替花作主,给花许多传说,就像人对自己的祖先作出种种神奇的描绘,人世间的众多历史变故,也经常附会在花木身上。
《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修竹留风)(花木卷)》中的花木是在非常宽泛的符号意义上谈论的,并且明显地着上个人偏好的色彩。书中每篇文章基本上是以花木的植物学特征、符号化过程、文化意义、审美特征、人文精神、图像符号、民间影响等诸方面共同撑起一个框架。
目录
总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言
一 雪的姐妹——梅
二 幽者自幽——兰
三 竹里清风——竹
四 人淡如菊——菊
五 花与佛陀——荷花
六 盛世隐喻——牡丹
七 “人面”的传奇——桃花
八 夏天的心脏——石榴
九 魂回杏花村——杏花
十 爱恨秉烛中——海棠
十一 芭蕉声独多——芭蕉
十二 风流长春花——月季
十三 凌波仙子——水仙
十四 岁寒之精——松柏
十五 独占三秋——桂花
十六 昔我往矣——杨柳
十七 花鸟联盟——杜鹃
十八 一叶知秋——梧桐
十九 木中“双娇”——山茶和芙蓉
二十 青楼美人——玫瑰
后记
……
序言 旅法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先生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印痕,在上帝老人那慧目如电的注视下,不经意间竟造就了多如恒河之沙的人类及其“思考”作品。
据研究,人类已经存于斯几数百万年的时光,而在此之前呢?当上帝在静观万象、俯视众生时,偶然间瞥见,而今有这么一帮子民竟汲汲于思索具有悠久历史的“符号文化”时,当作何想?发笑么?也许,未必!
应该说,自从有了上帝老人的眷顾而“创造”出人类,这世上便有了文化和思绪,涂染上了形形色色的情感意味,如同空气一般弥散在世间各个角落,从而显得韵味十足、力透纸背。显在的外观不再显得单薄以至于“芜没于空山”,且日益丰富起来……
既如此,浅疏的体表油然承载并传达起某种“弦外之音”,诸如“象征性”、“主体性”、“超越性”等便次第出现;久之,我们就观其形而会其义,略其形而会其神;随之,“人文性”、“历史感”、“宇宙观”等人类话语便在岁月年轮的碾压下愈加迷人……
渐渐的,华夏“女娲”的子孙们在面对祖先遗漏的多种花絮时,往往产生出一种神奇的美感距离,更为醇厚的“文化”味道也就被无意识接受与敞开:接受的是生活,敞开的是神性。神性增加了厚度,生活融入了文明,文明推动了历史,历史整合了意义,意义拓展了体量,体量积淀了文明,文明化入了生活,生活充满了神奇,神奇归之于神祗,神祗创制了符号,符号遮蔽了本意,衍义得到了敞开……不断的遮蔽与敞开,便构成了符号的双重功能。人类文化正是在这辆双驾马车的裹挟下,荡生出历史烟云。
何谓符号?符号即人化的第二皮肤。
什么是人?人是拥有生命意识,并将其形式化从而唤起情感共通的生物。
人化即文化,文化即交流;交流是手段,情感为主旨。
从文化的起源看,“人”是文化的第一要义,“符号”则是其形态与浓缩。因此,“人—文化—符号”构成了某种同一性命题。人们正是在“文化符号”和“符号文化”中强化其生命意义,生命的节奏由是成为人类文化的最早华章。
可以说,符号一经浓缩了生命情调,便起到一种鬼斧神工的作用,无形中构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积极动因。这或许就是我们每每在面对自然或文化杰作而叹许为“上帝的杰作”之深层因由?
作者们无意在此建立一门“中国符号文化学”,因为大文化观念本身即是一门体大思精的学问;也无意于条分缕析地去做考据和索引工作,因为历史的人文误读即是符号的内在因子;同样无意于比较中西符号文化之问的异同,人类本一家,允许有个性。共性与个性共存不仅自然而然,也是一种历史必然,多元性正是符号的本质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其符号文化亦丰富深邃,自成系统。为生动表现中华文化,编者从传统音乐中撷取了几首古琴曲名,如“古神化引”、“板桥道情”等,旨在利用第一符号(语言)去言说第二符号(图像)而揭示第三符号(题旨),试图寻拾曾经的“左图右史”传统,以雅俗共赏的方式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符号揭示与敞开,使大家从中得到某种精神启悟!
出于上述“思考”,我们精心策划并精选了二百余经典符号,其内容尽可能涵盖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虽然不尽完善,亦可一窥全豹。鉴于符号文化的自身规定性,尤其是当下审美文化的道成肉身性趣味所使然,力图用鲜活的笔调糅历史、文化、艺术、审美、民俗、感悟于一体,宣叙出一部和谐的多声部协奏曲。
这里的“符号”与国际上风头正劲的“符号学研究”不尽相同。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符号学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对这一问题也逐渐关注。人们有理由相信,李幼蒸先生的话并非空穴来风,他说:
符号学研究将成为下世纪(21世纪——笔者按)初的中国显学,中国符号学将成为国际符号学新的中心。同时,符号学亦将成为使中华传统人文理想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有效工具。
需要说明的是,丛书从前期策划到最终付梓经过了相当长的快乐等待。幸运的是,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季羡林先生、张岱年先生、张道一先生等前辈学者们的热情鼓励与大力支持。季老年逾九秩,仍为本书挥毫题签;张老亦题词予以勉励;业师道一先生表示做一位“实实在在的顾问”……大师们的鼓励与前辈学者的关怀始终是我等奋力前行的不衰动力。
文责自负,各尽其职;世事繁冗,未可尽表。
文摘 四人淡如菊——菊
4
秋深霜冷,草木衰落,百卉殚谢,此时,菊花在篱落畦圃之间,盆盎瓶尊之中,烨然而发,傲然于冷风寒露之中,不禁令人想到那些不畏强暴、品格高尚、坚贞守志的君子、隐士,故菊花雅号为“花中隐士”。陶渊明就是人世中之菊花。用菊花寄寓君子德行之意在晋代很流行,什么花配什么德行,古人是深信不疑的,如《晋书文苑传》载:“罗含致仕还家,阶前或兰菊丛生,人以为德行之感焉。”
陶渊明因爱菊、种菊、咏菊而被后人敬为菊花神。他种菊当然有实用理由,可食,可酿,但在他诗文里菊花已完全是审美对象了,以菊花自况,抒发心头志气,有时人、菊、天地浑然不分。他在住宅边种满菊花,天天与菊花为伍,这在别的文献里也有记载,《续晋阳秋》曰:“陶潜无酒,坐宅边菊丛中,采摘盈把,望见王弘遣送酒,即便就酌。”陶渊明嗜酒是有名的,魏晋文人都喜欢酒,阮籍还借酒疯逃脱过政治迫害呢,可陶公更是本性近酒,说他无酒就坐在菊丛中,不知是说菊在他生命中更胜似酒,还是无酒之时的退其次之选择,总之,酒与菊这两个名词从而具有形容词的功用,是对他的特征的最好概括。历史爱酒之人太多,爱菊之人如陶公者却少,所以后人提到菊非想到他不可。
晋人嗜酒可能另有原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石林诗话》云:“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于酒,盖时方艰难,人各惧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但陶渊明本性爱酒是有根据的,萧统《陶渊明传》写他在喝酒上大手大脚,不惜花钱,好友延之路过浔阳,“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酒浓,菊淡,这是他生活中的辩证法,他绝没有看破红尘,生前非常重视朋友情谊,这是他的浓,而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很淡。他为何种菊?《九日闲居》诗序里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人淡如菊,其诗亦淡如菊,陶渊明的诗语言平实,自然而然道出奇峻哲理,而又富情味。原因可用清代方东澍《昭味詹言》中句子来解释:“人有兴物生感,而言以遣之,是必有名理名言,奇情奇怀奇句。”此句当为今诗人所谨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饮酒》里的千古名句,采菊本是功利性劳动,却因其劳动环境和人物心境而诗化了,菊花、东篱、南山和诗人自身都化成意念中的流动之物,又像一个永远定格的动作镜头,浑然一体,久而久之,里边这些元素甚至可以相互替代。为避免鲁迅先生所批评的“摘句”之弊病,我就把整首诗写下吧:……
后记 写这本书是因为朋友相邀。朋友是写过《张爱玲传》的孔庆茂先生。我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和他合作,为南京某出版社和电台撰文,传播传统文化。一天,他说,花城出版社对我们所做的工作很感兴趣,邀我们写专著。我答应了,并选择了写花木。
我的专业是语言学理论。在现代语言学大师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眼中,语言学是符号学的蓝本。我是有底气做这花木符号研究工作的,何况自己对古典文学和古典文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中的花木是在非常宽泛的符号意义上谈论的,并且明显地着上个人偏好的色彩。读者会发现书中每篇文章基本上是以花木的植物学特征、符号化过程、文化意义、审美特征、人文精神、图像符号、民间影响等诸方面共同撑起一个框架的,但这只是表面的,是必须梳理的方面,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我不是平均用力的,甚至会发现我有时偏离了这个框架,也许还是小小的严重吧。我一直认为一本书的看点应在独具的特色上,一般人都可以做的,我做了,而我应做得更多,做到一般人不可以做的,这样自然就有了特色。特色还可分专业的和纯粹个人的。我的专业的独特视角是“四个世界”的文化分层观、潜显理论,这是从我的博士导师、著名语言学家王希杰先生那里获得的,它们既是符号学方法论,又可被视为认识世界的普遍性原则。我的个人兴趣则在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中的花木符号的解读上,从而在符号学的平台上,重新认识了部分诗歌和诗人在文学史上的价值,甚至引出古诗与今诗的比较,对“花木文学”有了真正的自己的思考,并对今诗的偏颇做了一些批评。
在文本样式上,我希望读者能宽容对待。很难说这些文章属于哪一门类,学术乎?散文乎?随笔乎?诗歌评论乎?花木鉴赏辞典乎?写着写着,有时忽觉落进了一个套路,心里很难受,便极力想挣脱,但又怕过了头,所以最终有些“四不像”。不同层次的文本有不同的要求,这在兼做学术研究和文学写作的人心里感受是很深的,虽然自己有对这些文本的层次定位,但我不能强迫读者认同它,倘若面对此书能产生种种不同的阅读期待,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总之,这本书对我来讲有两方面价值,一是为自己打开一扇进入古典文化风景如画的窗口,一是当我的心无处奔逸时,我会当它作来路的标记。
本书的出版将带来精神上的很大慰藉,因我是在孤单无助的状态里完成本书写作的。我将永琢以成器。感谢花城出版社的编辑,感谢阅读本书的读者诸君,我珍惜与你们的任何一次心灵交流!
读书人网 >农林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