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艺术疗法:超越语言的交流

发布时间: 2010-03-20 05:55:32 作者:

 艺术疗法:超越语言的交流


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码:21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122043525/9787122043528
条形码:978712204352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央美术学院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艺术疗法就是以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艺术形式)为介质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方法。这种疗法因其实践过程中绕开了语言的部分,而具有传统心理治疗所无法比拟的
干预效果。
这是一本全面介绍绘画艺术治疗的著作,全书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穿插了来自作者多年实践的大量真实案例与图片,是艺术治疗师、心理治疗师了解绘画艺术治疗的佳作。对于非专
业人士来说,亦可从中领悟:
艺术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表达,是与生俱来的才能,拥有着超越言语的力量。
作者简介 孟沛欣,心理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承担的课程有:艺术心理、艺术发展心理、艺术治疗概论等,并在中央美术学院针对在校生开设艺术治疗工作室,帮助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现主要从事艺术与心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孟沛欣是我国第一位从事绘画艺术治疗的博士,曾以博士论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绘画艺术评定与绘画艺术治疗干预》填补国内艺术治疗领域的空白,在国内相关的专业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有关艺术评定与艺术治疗的论文,并出版译著《艺术治疗实践方案》、《作为治疗师的艺术家》、《艺术与视知觉》。这些译著将国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引进中国,为艺术治疗专业在国内的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中国艺术心理网是她创办的我国首个艺术心理专业网站。这个网站搭建了连接艺术成长与心理建设的桥梁,为心理治疗师、美术教师、特殊学校的教师、艺术家、对心理成长感兴趣的艺术专业学生、儿童家长及对艺术与心理有特殊兴趣的专业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她曾接受多所学校与心理服务机构的邀请,担任艺术治疗课题组的指导专家,在低幼儿童教育及聋哑、智障儿童特殊教育领域亦亲临现场指导。
目录
理论篇
第一章 什么是艺术治疗
艺术治疗简述
定义艺术治疗的不同角度
以绘画艺术为介质的心理治疗的定义
与艺术教育相区别的艺术治疗

第二章 艺术疗法的生理学理论依据
大脑功能侧化
左脑取向的认知模式与右脑取向的认知模式
大脑功能侧化与绘画艺术能力
大脑功能侧化与心理功能
大脑功能侧化与情绪
大脑功能侧化是艺术疗法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 绘画艺术疗法的优势
绘画艺术疗法的独特性
绘画艺术疗法的实施场地与适用对象

第四章 绘画艺术疗法的应用领域
诸多学科对艺术与康复关系的理论支持
艺术与康复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绘画艺术疗法在临床操作方面的可行性
绘画艺术疗法在心理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 不同理论取向的绘画艺术疗法
精神分析取向的艺术疗法
客体关系取向的艺术疗法
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取向的艺术治疗
格式塔理论取闫的艺术疗法
人本主义来访者中心取向的艺术治疗
表现性艺术疗法
艺术作为疗法的心理治疗
教育与发展取向的艺术疗法
家庭系统治疗取向的绘画艺术疗法
团体治疗取向的绘画艺术疗法

第六章 绘画艺术疗法的局限性
绘画艺术疗法在评定中存在的问题
绘画艺术疗法在临床中的问题
实践篇

第七章 绘画艺术评定
绘画艺术评定
绘画艺术评定的优势
绘画艺本评定的发展特征
国际常用的绘画艺术评定测验

第八章 绘画艺术疗法的临床治疗技术
西方对绘画艺术疗法临床技术的研究
绘画艺术疗法在临床上具有的高度整合能力
绘画艺术疗法的临床治疗技术墨现诸多优势
绘画艺术治疗法的临床技术分类
常用的临床治疗技术

第九章 绘画艺术治疗室的建立
绘画治疗室中如何看待来访者的艺术能力
成为绘画艺术治疗师的职业素质
如何建立绘画治疗工作室

第十章 以绘画艺术为介质的心理治疗来访者研究
经典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派的绘画分析
荣格分析派的绘画分析
以客体关系理论为基础的艺术治疗
人本主义的绘舀团体-一透过绘画的自我探索
一次团体绘画治疗的量化研究——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艺术干预
附录一 精神分裂症患者团体绘画干预
附录二 艺术疗法的国际组织与专业期刊
注释
……
序言 我写这本专著是出于一种使命感。
在完成了博士论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绘画艺术评定与绘画艺术疗法干预》之后,我的主要兴趣和精力都转移到了临床实践方面。在工作中让我始终难忘的,是在那一例例错综复杂的案例中,当来访者亲身参与到绘画过程时,所收获的一份心理成长。他们那历时久远的心灵困惑在与艺术近距离的“心灵触摸”之后升华为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正当我沉浸于用艺术建构心灵世界的妙用而浑然忘我时,一个声音渐渐从内心深处升起,那就是要用一个完整的体系将艺术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呈现出来。这个声音越来越清晰,直到我决定以专著的形式将我对艺术治疗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梳理出来。我发现,这个声音有的来自于来访者,他们想了解为什么自己并不谙熟艺术,却在艺术中获益,长久的困惑在艺术创作中豁然开朗;有的来自于作为治疗师的同行们,他们在用言语走了一大段迂回曲折的路径之后,来访者早已疲惫,而治疗仍然显得冗长无效;还有的来自于美术教师或者艺术家,他们在美术教学或艺术创作时曾无意间触动了心灵深处的某种力量,并发现这种力量具有治疗性,那么,如何再次将这种力量引发出来,用于心灵的成长……诸如此类的问题,一时间让我产生一种责任感。
尽管有热望的推动和研究经验的累积,但我知道要对此做出全面的回答绝非易事。要对艺术疗法做一个全面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就已经相当困难了,更不要说对来访者的临床诊治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描述了。我知道,要将他们梳理清晰,表述明了,我又得埋头在如山的文献资料堆里了,这在当时曾让我怯步,为此迟疑了一段时日。
文摘 理论篇
第一章 什么是艺术治疗
艺术治疗简述
对于研究人类身体病痛与心灵之魔抗争历程的人们来说,视觉艺术是沉淀在浩瀚的智慧之海中最直接和最耐人寻味的一部分,它牵引着研究者们探索与考证人类战胜身心困境的出路与方法。在心理治疗领域中,这个独特的一隅被称为艺术疗法或艺术治疗(arttherapy)。那么,究竟如何来定义艺术治疗?从广义上来讲,当艺术活动用于心理建设的领域时,包括各种各样的以开发创造性为目标的活动,如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制陶、戏剧、诗歌等,以这些主题为内容的艺术活动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宣泄情绪、疏解压力的功效外,还可以起到调节精神紧张,改善心理环境的作用。所有这些艺术活动都可以使参与者建构一种全新的心理世界,并使受到心理困扰的个体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从狭义上来讲,这是指以绘画艺术(fine arts)为主的视觉艺术形式在心理治疗领域中充当介质时的作用过程。 首先,以视觉艺术(visual art)形式为主的心理治疗绕开言语的部分,在非言语(non—verbal)或前语言(pre一]1ngulstlc)的界限内产生功效,其功效的独特性是其他以言语为主的心理治疗所不能比拟的。其次,单就绘画艺术为介质的艺术治疗本身来说,即可以成为一个系统庞大的独立的体系,这个体系不仅涉及到与艺术治疗有关的诸多概念的区分,还涉及到独具此疗法特色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操作规程。
定义艺术治疗的不同角度
诚然,艺术作为疗法(art as therapy)在其应用方式和疗效程度上都要远远超过艺术作为活动(art as activity)带来的有限效果。正如艺术治疗先驱埃迪特.克雷默(Edith Kramer,1979,1993)所坚持的那样,艺术治疗所具有的最大力量在于艺术本身所具有的治疗功效,这个力量不是源自心理分析的概念,也不是源自其他现有的心理治疗理论,它源于艺术的本质。
但要对艺术治疗下一个精准的定义,则需从艺术本质、审美能力、心理治疗理论及绘画与心理的关系等诸多层面加以阐述,笔者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愈发感到对艺术治疗给出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义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正如马尔基奥迪(Malchiodi,2003)”所指出的那样,很难给绘画艺术治疗或艺术疗法(art therapy)做出精准的定义。
纵观了整个艺术治疗的萌芽、发展、成熟及拓展的历程,参考了许多临床医师和理论研究者的文献之后,作者看到,不同背景的治疗师对于艺术治疗的界定是不同的,由于治疗师的学业背景从艺术家、心理治疗师,到
……
读书人网 >健康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