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李大钊传

发布时间: 2010-03-20 06:32:10 作者:

 李大钊传


基本信息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页码:37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505117637/9787505117631
条形码:97875051176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李大钊传》讲述了:北京东城沙滩有一座红砖楼房矗立在五四大街街北。在四周林立的现代化建筑物映衬下,它已显得有些陈旧。然而这样看上去更加古朴、凝重和庄严。两扇漆成红色的对开的旧式楼门,似乎是中西式建筑风格的混杂。院墙外左侧灰色的墙壁上留有以北京市学联和北京大学学生会名义镌刻的“说明”,上面写道:
红楼是北京大学旧址的一部分,是五四运动重要的活动地点之一。李大钊、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工作……
那些来往匆匆的电车汽车桑塔纳夏利里面乘坐的,和那些来往匆匆或信步走过的人们几乎没有谁留意这栋红楼和院门墙壁上的说明。尽管他们中很多人知道发生在90年前的五四运动、北京学生在天安门集会、游行、火烧赵家楼,也知道李大钊……
生活是现实的。芸芸众生之中,很少有人不为自己的衣食饱暖奔波。现实是实在的。即使是关心国事民瘼的知识分子,也无不同国家各级部门的领导干部,以及普通的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一样,立足于现实,为解决国家的、社会的和自己的现实问题,去从事各自的工作。然而,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一个温饱需求得到满足的,愿意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人应当了解历史。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现实。了解历史的人才更懂得怎样生活。
今天的中国是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继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28年艰苦卓绝斗争的结果。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与李大钊,这位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分不开。
90年前,在刚刚落成的北大红楼里,正是他,一位中等身材,穿着蓝布袍子黑马褂,留着两撇黑胡,戴一副银丝眼镜,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的年约30岁上下的人,写下一篇篇欢呼俄国十月革命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字。宛如一位撞钟人撞响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黎明的晨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最有影响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曾经写道:如何而后可以为真人物?必其生平言论行事,皆影响于全社会,一举一动,一笔一舌,而全国之人皆注目焉。甚者全世界之人皆注目焉。其人未出现以前与既出现以后.而社会之面目为之一变,若是者庶可谓之人物也。
同为人物,有“先时之人物”,有“应时之人物”。
应时而生者,则其所志就,其所事成,而其及身亦复尊荣安富,名誉洋溢。先时而生者,其所志无一不拂戾,其所事无一不挫折,而其及身亦复穷愁潦倒,奇险殊辱,举国欲杀,千夫唾骂,甚乃身死绝域,血溅市朝……
按照梁启超的标准,李大钊或许不应算是“先时之人物”,他的志向并非“无一不拂戾”;他的事业并非“无一不挫折”。他似乎也不算“应时之人物”,他没有见到自己所献身的事业成功;他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虽然得到尊敬,却没有享受过荣华富贵甚至安宁。
然而,他既可以说是“应时之人物”,也可以称“先时之人物”。他敏锐地感受到时代潮流的变化,走在时代潮流最前面,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20世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序言和第一乐章。
作者简介 朱志敏,男,1953年9月生于吉林梅河口市,汉族。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88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中共党史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所所长、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84年起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研究,已出版《五四民主观念研究》、《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等著作,发表有关近现代文化、思想史、中共党史论文近百篇。
编辑推荐 五四风云人物书系《李大钊传》,最早在中国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人,他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
目录
引言
一 家世与童年
出生
祖父
启蒙
立志
二 法政六年
举步维艰
感受时潮
初发政见
探寻乱因
民族意识
入社会党
三 留学岁月
出国
初到日本
加盟《甲寅》
政尚“有容”
驳“客卿”国情论
入早稻田大学
反对“二十一条”
论爱国心
投入反袁运动
寄望“青春中华”
设计“民彝”政治
四 回国办报
主编《晨钟》
协办《宪法公言》
主笔《甲寅》日刊
驳马尔萨斯人口论
论调和
论“自由”政治
五 在北京大学
担任图书馆主任
办公益事业斗争
走上教授讲台
历史研究和《史学要论》
六 接受与传播马克思主义
选择俄国道路
欢呼庶民的胜利
引导青年
五四运动中
撰《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与胡适争论
探索新生活
七 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
“南陈北李”
北京小组和区委
领导北方工人运动
宣传社会主义
探讨“平民主义”
为妇女解放呐喊
八 献身国民革命
早期统战工作
促成国共合作
苏联之行
中山主义观
农民运动观
从容就义
李大钊年谱简略
参考书目
后记
……
文摘 一家世与童年
出生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是-个不平常的年头。
这年2月26日(阴历正月二十七日)是已垂帘听政28年的慈禧太后预定的皇帝亲政的日子。
这一天,紫禁城内悬旗奏乐,王公大臣毕集太和殿。刚于正月里举行过大婚的光绪皇帝满面春风地坐在大殿正中的黄缎宝座上。俯视脚下跪拜着的文武群臣,听着响彻大殿的山呼万岁的声音,这位4岁承继大统,如今尚不满19岁的大清国皇帝心中的自得之感是可以想见的。
此时的他虽然已经了解国家自鸦片战争以来近50年间迭经外患内忧的历史,但或许不会想到,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的大清王朝已经无可挽回地走近了自己生命的尽头;5年之后,大清的军队将在与东瀛蕞尔小国日本军队的水陆交战中遭到惨败,他将被迫同意与侵略者签订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耻辱的不平等条约。他尤其不会想到,9年之后他会被扶持自己坐上皇位的慈禧太后囚禁瀛台,而20年后他会不明不白地死在太后身前。
好像上天有意在光绪大喜和最得意的日子里给他悲剧的一生降下一些预兆:在他亲政典礼的几个月前,太和门突遭大火;大婚前不久,靖远、皋兰发生地震。他亲政后半年,天坛祈年殿又遭火灾。也就在那几年,各地水灾、旱灾、地震、河道决口、瘟疫等事不断发生。
灾害对于住在北京城里的统治者来说,仅仅是添一点烦恼或费神之劳。耗资颇大的颐和园停建几天无伤大雅;御旨令拨的有限的赈灾粮银即使通过各层官僚的盘剥,送到灾民手里,却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对于普通老百姓,灾害意味着财产的损失和疾病、痛苦,乃至生命的丧失。
1888年6月从华北到东北一带发生的大地震,对居住于直隶省永平府乐亭县大黑坨村的青年农民李任荣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乐亭县紧靠渤海湾东北海岸,南临渤海,北面与滦县、昌黎县交界。境内800多平方公里,地势平坦,水源丰富,但在当时肥沃之地不多。清顺治年间,较好的土地大多被旗人圈占,剩下的水洼沙滩之地,虽勤劳耕作,“亩获不过斗余”。汉民多要靠租种旗地,丰年交租外勉强糊口,灾荒之年,所收不够交租。由于不讲水利,靠天吃饭,雨季常有水灾,旱年头有时又闹蝗虫,加上地主利用“压租”、“借租”名义提前收租,农民生活困苦不堪。为了谋生,农闲之时,不少人家女纺男织,因而土布成为本县特产,自用以外,十之八九卖到外地,特别是卖到东北一带,换回粮食以补贴生活。一来二去,乐亭的经商之风渐盛。乾隆朝以后,到东北经商的人愈来愈多,有人竟由此发达起来。
大黑坨村地处
……
后记 本书1998年初版以来,引起同行好评和一些普通读者的兴趣。今年值五四运动90周年,红旗出版社出版一组名人传记,此书有幸入编。
按照组稿者的要求,我吸收了10余年来相继出版的《李大钊文集》(注释本)、《李大钊全集》f最新注释本)、《李大钊全集》,以及若干新论著成果.对全书作了修订。
主要的改动有三个方面:一是纠正文字错误或表达不准确的地方;二是为适应当代青年读者的阅读特点将较冗的段落分解开。组成新的文句形式,使之读起来轻松明快些;三是个别内容作了修订。
本书初版时的丛书主编已84岁高龄的王桧林先生,嘱我借再版之机充实一下内容,特别是关于李大钊的民主思想部分.他认为原书阐发不够。因为时间关系,没能实现先生的心愿,很为遗憾,希望有机会弥补。
这次修订再版,刘俐娜研究员再次帮了大忙。
左玉河研究员推荐之惠。特为致谢!
还要再次感谢张静如先生多年的培养、鼓励。感谢朱成甲、刘桂生、吴家林诸位先生,以及侯且岸教授,在多次会议和私下交流中给予本人的启发帮助;感谢朱文通研究员、吴汉全教授等新作的启发。
审读本书的编辑细心订正了若干错漏之处,在此深致谢意。
书中舛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读书人网 >传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