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中国思想文化十八讲

发布时间: 2010-03-20 07:00:31 作者:

 中国思想文化十八讲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35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224086789/9787224086782
条形码:978722408678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西部人文讲座丛书

内容简介 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礼器》说:“天道至教。”明代大儒、心学大家王阳明则直说:“道即是教。”《礼记》和王阳明所说的这一些话,都揭示出中国古代儒家宗教思想理想的“闻道”、“知道”、“求道”、“行道”的基本特点。
将“道”理解为人的本性,给人超越现实世界的种种局限提供了深刻的形而上根据。正面看,人性和“道”为一的思想,可以给每一个现实的人超越现实,上达无限,以致与天合一,成为圣人(或佛或神仙等)一种最理想的、最典型的、真正的人,提供永恒的信念支柱,给以无限的自信心。
编辑推荐 本书是《西部人文讲座丛书》系列之一的《中国思想文化十八讲》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中国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信仰是天人合一的综合表现、中国古代关于“神”的观念等内容。《中国思想文化十八讲》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前言
引言
第一讲 课程的内容和意义
一、课程主要内容
二、中国宗教概况
三、美国宗教概况
四、宗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五、宗教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讲 宗教的定义
一、国内流行的通俗解释
二、宗教的科学定义(从人的经验角度看)
三、宗教的人学定义(从人的本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角度看)
四、宗教的神学定义(从“天”的高度看)

第三讲 祖先崇拜
一、祖先崇拜的基础
二、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
三、夏朝的祖先崇拜
四、商朝的祖先崇拜
五、周朝的祖先崇拜
六、祖先崇拜的原因

第四讲 儒家的“天命”观
一、儒家“天命”观的渊源
二、孔子的“天命”观
三、孔子“天命”观的特点
四、墨子的“非命”论
五、孔子“天命”观对古代中国人信念的影响
六、儒家“天命”观的神学化
七、儒家“天命”观的形而上学化
八、儒家“天命”观的意义

第五讲 阴阳五行说的宗教化
一、阴阳说
二、五行说
三、“五德终始”说
四、“五帝”崇拜
五、太一神
六、董仲舒“天人感应”论

第六讲 道教
一、道教概况
二、道教的渊源
三、道教的产生
四、道教的发展
五、道教的兴盛
六、王重阳与全真道

第七讲 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
一、佛教概况
二、佛教传人中国
三、佛教的流传
四、佛教的中国化
五、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第八讲 中国佛教宗派
一、唐代佛教繁荣的条件
二、三论宗
三、天台宗
四、唯识宗
五、华严宗
六、禅宗
七、其他主要佛教宗派
八、中国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

第九讲 信仰及其产生
一、信仰的定义
二、信仰是天人合一的综合表现
三、信仰产生的路径
四、人性信
五、缺乏——信仰产生的事实的前提条件
六、缺乏感——信仰产生的心理原因
七、信念和信赖——信仰自觉与建立的标志
八、自信心和满足感——信仰的功能

第十讲 信仰的发展
一、信仰发展的理性原因
二、本能信仰
三、迷信
四、理智信仰(信念)
五、理性信仰(信念)
六、“天”的信仰

第十一讲 中国古代关于“信仰”的观念
一、古代汉语中“信”字的五种意义
二、古代汉语中“仰”字的意义
三、“信仰”的意义

第十二讲 “神”是什么
一、认识“神”概念意义的方法
二、“超人间超自然”的意义
三、人们所意识到的“神”
四、“神”概念的定义

第十三讲 神存在的证明
一、讨论神存在问题的意义
二、证明神存在的方法
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神存在的朴素论证
四、本体论证明
五、现象论证明
六、墨子对鬼神存在的证实

第十四讲 中国古代关于“神”的观念
一、“神”是“道”的人格化
二、“神”(“天”)的地位
三、中西“神”论的异同
四、对“天”(“神”)的理性理解
五、古代中国“神”(“天”)论的特点

第十五讲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神学
一、周人对殷人“上帝”观念的改造
二、先秦儒家对周人天人关系观念的理性改造
三、王充对两汉宗教思想的批评
四、宋明理学家以“道”、“拒神怪”、“绝神奸”

第十六讲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一般特点
二、“道”的信仰占主导地位
三、“敬道”礼仪
四、墨子“天志”“鬼神”思想的世俗功利化
五、“神道设教”
六、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特点的意义

第十七讲 培育和弘扬宗教精神
一、外来宗教中国化的限度
二、中国文化宗教化的限度
三、贺麟论“宗教精神”

第十八讲 信仰与诚信
一、信仰与诚信的关系
二、出现了“诚信”问题
三、何谓“诚信”
四、“诚”是诚信的基础
五、诚信的办法:从我开始
参考书目
后记
……
序言 西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人文传统积淀深厚。在西部高校中活跃着一批优秀的人文学者。早在2000年,陕西省政府就列出专项,以“西部人文学术”丛书的名义,将西部人文学者的研究成果资助出版。到2007年,“西部人文学术”丛书共出版三辑30种,其中不少在学术界赢得较好反响。目前“西部人文学术’’丛书还在继续编辑出版之中。
为进一步繁荣人文科学研究事业,推进西部人文科学领域研究成果的普及,增进社会各界对西部高校人文学科前沿进展的了解,促进西部高等院校人文学科的课程与教材建设,我们拟在“西部人文学术”丛书之外,另外编辑“西部人文讲座”丛书,将西部人文学者在学校讲坛上的比较有特色的讲座加以推出。
与“西部人文学术”丛书一样,“西部人文讲座”丛书将主要依托西部文史哲领域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有一定学术积累的中青年骨干为作者队伍,以西部人文学者有研究的学科领域或方向为主要选题。但与“西部人文学术”丛书重在推出西部中青年人文学者的科学研究成果有所不同,“西部人文讲座”丛书侧重推出他们立足于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讲座。丛书选题既要考虑所介绍学科领域或方向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同时又要重视撰写者在教学上取得的成绩;既要保证在整体形式与内容上的学术含量,又要做到语言文字简洁流畅,明白易懂,体现严谨求实的学风,同时配置一些与丛书内容相辅相成、有一定艺术性的插图。我们期望,通过这套丛书,读者朋友能基本了解西部人文学者所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的主要内涵、前沿进展,了解西部人文学科的特色及水平。
“西部人文讲座”丛书将分批出版。首批推出的讲座涉及中国思想史、周秦汉唐历史、中华古都文化、西北民族历史、西部考古、中国文物学、文化遗产保护、中国哲学、中国宗教文化、中东地区历史与现状等方面。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中青年学者为这套丛书写稿,也希望学术界和教育界提出批评和建议,使丛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文摘 那么,“超人间超自然”是什么意思呢?从中国历史上关于神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看,可以概括地回答:“超”是超切、超越而非超脱,超越者并不脱离自然、人间等被超越者。“超人间超自然”就在人间、自然中存在,不脱离人间、自然而存在;并且就在人间、自然中超越人间,超越自然。只有具体理解了神与现实世界(“人间”、“自然”等)的这种辩证关系,才可能准确理解“超人间超自然”的意义。
根据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宗教思想看,“天”(神)或道即是自然、真理、理想等道体的人格化,故“天”(神)绝对、无限、永恒。根据基督宗教神学家或宗教界人士公认的看法,上帝(至上神)是现实世界的创造者、主宰者、拯救者,故神崇高、神圣、庄严;上帝至真、至善、至美,故神实在、博爱、和谐;上帝是最有力量者,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故神全能。神乃是统一真、善、美、用、信等真理在内的绝对大全。
三、人们所意识到的“神”
在历史上,人们意识到的“超人间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有哪些呢?从历史上人们意识到的神和现实世界的关系看,归纳起来,“神”的意义,无非以下几类:一是物力崇拜,人们所崇拜的对象,就是“物”或者“物”的力量。这些“物”或者“物”的力量包括:
其一,自然物: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树、土地等物;
其二,动物:虎、狼、牛、马、猪、蛇、鸟等;
其三,社会物,如金钱、权力、名声的载体物:富翁、政治家,以及歌星、影星等明星。
原始人或有原始思维的人,都误以为某些具体物拥有某种超人间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如天象、气候、地貌的改变等,往往导致人生活的重大变化,甚至引致人的生或死;凶猛狡猾的动物能致人死命,有些动物又使人得以为生;现实社会中,有些人能运用其财力、权力、名誉救人,有些人则用它们害人、杀人。这些拥有决定人们生死力量的具体物,在人的意识中成为支配人们生产、生活的外在力量,很容易演变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图腾崇拜、巫术是其集中表现。
表面看,人们崇拜的对象是物,其实是崇拜这些物背后的神秘力量,所以,可以将这类崇拜称为物力崇拜。祥瑞或灾异观念、拜金主义思潮、权力至上观念、名誉就是生命、“识时务者为俊杰”观念等等,或者可以说是物力崇拜的表现,或者留下了物力崇拜的痕迹。
物,总是具体的,处在演变中,依附于物的力量也在变化中。崇拜对象的易变,决定了物力崇拜具有认识上的表象性、行为上的盲目性、信仰上的动摇性等特点。
……
后记 大家知道,中国文化的发展从来没有中断过,这在世界文化史上绝无仅有,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独步世界的悠久灿烂历史,古代中国宗教文化也是如此。在讲授这门课程时,我的想法是,在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宗教思想史的基础上,厘清“宗教”“信仰”“神”几个关键概念在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的意义,揭示古代中国宗教文化不同于其他宗教(主要是西方基督宗教)文化的特点,同时,希望在这种不同之中见到宗教文化的共性,比如宗教精神的培育、诚信关系的建立等。
本来,大学教材需要将知识性和理论性、普及性和学术性结合起来,在讲授时,既有问题的提出和分析,又有结论的概括和总结。本教材也努力做到这一点。此外,这本教材比较重视理论和问题。
20世纪以来,在古今、中西之争中,传统优秀的东西,我们忘记了,丢掉了许多,西方真正优秀的东西,我们又没有学到多少,即使学习、引进来一部分,有些似乎也南橘北枳。现实的“中国文化”,几乎可谓是亦中亦西、不中不西、假中假西的文化物。在许多领域,《鬼谷子》《厚黑学》、法术势,甚嚣尘上,肆无忌惮。甚至文化人本身,也严重缺乏真正的人文精神。人与禽兽的界限,在许多国人眼里,不是越来越清晰,而是越来越模糊了。文化古国、礼仪之邦等美名,也受到现实的严峻挑战。这种状况,给我刺激很大、很深。我每念及此,便如王阳明所说:“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有以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
读书人网 >历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