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书衣翩翩

发布时间: 2010-03-21 02:30:05 作者:

 书衣翩翩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43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9月
ISBN:710802442X
条形码:978710802442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闲趣坊

内容简介 《书衣翩翩》以书衣为切入点,以现代、当代书刊为关照对象,文章依细分话题编作五辑,依次为"封面画趣味"、"书衣的风景"、"书装书之话"、"书装人物志"、"装帧艺术谈"。随文插配170帧精品书衣黑白图像,希望感性直观的书衣形象配上诗意文字,不唯对书业人士、专家学者有参考之助,而且为都市爱书人提供一份简明鉴赏图录。继《买书琐记》和《旧时书坊》二书之后,为“闲趣坊”书系量身编选的又一本休闲而有趣的小书。
媒体推荐 书衣就是俗称书皮,是为保护书用的,因为它如书的衣服,故称书衣。古今藏书家,对于书衣特别注意,如钱曾述古堂的书衣,用自造五色笺纸;毛晋汲古阁的书衣,用宋笺藏经纸或宣德纸,染上各种雅色,非常漂亮,线装式杂志无法与其相比。
  ——谢其章《杂志封面艺术谈》
一本书的封面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情绪。好的设计可以引人入胜,爱不忍释。封面设计或者纯粹成为一本书的精美的装饰,或者高度概括书的内容并化为形象。它犹如一部歌剧的“序曲”,聆听了它的音乐语言,可以得到歌剧的一个大概的面貌。
  ——钱君勾《(鲁迅与书籍装帧)序》
文人参加新文学版本的设计,是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史上的一大特色,形成新文学版本浓郁的文学气息和丰富多样的色彩。有的时候读者欣赏和购买一本书,不全是因为书的内容,而是为了版本形式的优美而动心。
  ——姜德明《书籍装帧的艺术魅力》
编辑推荐 《书衣翩翩》收录56位作者的82篇文章。作者大多是与书为伍、嗜书如狂的爱书人,既有曹辛之、钱君句、邱陵、张守义、吕敬人等书籍装帧艺术名家和莫志恒、徐雁平等书装研究者,也有范用这样的出版人,姜德明、倪墨炎等藏书家以及叶灵风、唐搜、孙犁、张中行等作家……更不乏鲁迅这样身跨数界者。
目录
书籍装帧之我见(代前言)
辑一 封面画趣味
谈封面画
文学期刊的封面
照片入封面
封面画丛谈
卞之琳与封面装帧
华君武的封面画
封面画三题
杂志封面艺术谈
章西压的封面画
封面上的书卷气
现代化中国风格的封面张慈中
辑二 书衣的风景
《秋》装
从郭沫若的《百花齐放》装帧谈起
曹辛之的《最初的蜜》的装帧艺术
《鲁迅与书籍装帧》的设计和构思
闲话《彷徨》封面
《忆》的“双美”
《围城》的封面
《堂吉诃德》珍藏本的整体设计
《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装帧鉴赏
《辞源》装帧谈及其他
《红楼梦》的全新设计语言
《敬人书籍设计》的“吕氏风格”
“双叶”胜于二月花洪帆
辑三 书装书之话
《装帧的话与画》序
附:长白山上拜但丁
《鲁迅与书籍装帧》序
《钱君匐装帧艺术》后记
《君匀书籍装帧艺术选》介绍
《世界书籍艺术流派》读后
《新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精萃》读后
《安今生装帧艺术》读后
《曹辛之装帧艺术》读后
《书衣集》品趣
《书衣百影》两序
《邱陵的装帧艺术》读后
《2001国外书籍封面226帧》小引
《书装书话》读后
辑四 书装人物志
鲁迅与书籍装帧艺术
鲁迅与书刊设计
关于陶元庆
陶元庆和我
钱君书装三话
钱君与曹辛之
怀念曹辛之先生
书籍装帧艺术家章桂征
闻一多的书籍装帧艺术
怀陈之佛及其装帧艺术
叶灵凤的装帧艺术
冰兄的风格
致丁聪
朋弟小记
任意的书籍装帧
张守义其人
张慈中与他的书籍装帧设计
柳成荫的书籍装帧
速泰熙的书籍设计
寻梦于书装方寸间的陶雪华
“书籍装帧学”的积极响应者邓中和
辑五 装帧艺术谈
画册的装帧
书籍装帧
书籍装帧艺术简论
书籍装帧的艺术魅力
书的艺术
书叶之美
我怎样“打扮”书
日本书装两题
我与电脑设计(外一篇)
从装帧到书籍设计概念的过渡
二三十年代的书籍装帧艺术漫谈
文人与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
书籍装帧优秀作品展览观后
谈全国期刊封面设计展览
历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回眸(1959—1999)
关于“半个装帧家”(代编后记)
……
序言 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总觉得对作家有点抱歉,我们的书印得不够好,特别是文学作品。我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印得比一般的书要好一点。
我看到很多外国的书,文学作品,小说、戏剧、诗,在出版方面给予很高的待遇,最好的纸张,最好的装帧,而且把它与那些大量印的书区别对待,使人一拿到手就知道:啊!这是文学作品。我们呢?我干了多少年出版工作,就没有印出几本像样的书。只有一本自己比较满意的:巴金先生的《随想录》精装本。巴老曾经来信说:“真是第一流的纸张,第一流的装帧!是你们用辉煌的灯火把我这部多灾多难的小书引进‘文明’书市的
文摘 在鲁迅先生的影响和直接关怀下,这段时间既是书籍装帧艺术的开拓期、繁荣期,也是巩固了装帧艺术地位,并培育了一批创作人才的重要时期。
处在新文学革命的开放时代,当时的设计家们博收众长,百无禁忌,什么好东西都想拿来一用。丰子恺先生以漫画制作封面堪称首创,而且坚持到底,影响深远。陈之佛先生从给《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文学》设计封面起,到为天马书店作装帧,坚持采用近代几何图案和古典工艺图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钱君訇先生认为,书籍装帧的现代化是不可避免的。他个人便运用过各种主义、各种流派的创作方法。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装帧设计中的民族化方向。
除了画家们的努力以外,这一时期作家们直接参与书刊设计也是一大特色。这可能与“五四”时期形成的文人办出版社的传统密不可分。鲁迅、闻一多、叶灵凤、倪贻德、沈从文、胡风、巴金、艾青、卞之琳、萧红等都设计过封面。他们当中有人还学过美术,设计风格从总体上说都不脱书卷气。这与他们深厚的文化修养大有关系。
利用我国传统书法装帧书衣,恐怕也是我国独有的另一特色。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刘半农、叶圣陶、郭沫若、周作人、魏建功、郑振铎等都不止一次地以书法装饰书衣。一颗红色名章更使书面活了起来。相信这种形式今后还会运用下去。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随着战时形势的变化,全国形成国统区、沦陷区、解放区三大地域。条件各有不同,印刷条件却都比较困难,最艰苦的当然是被国民党和日伪严密封锁的解放区。解放区的出版物,有的甚至一本书由几种杂色纸印成,成为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观。国统区的大西南也只能以土纸印书,没有条件以铜版、锌版来印制封面,画家只好自绘、木刻,或由刻字工人刻成木版上机印刷。印出来的书衣倒有原拓套色木刻的效果,形成一种朴素的原始美。相对来说,沦陷区的条件稍好,但自太平洋战争到日本投降前夕,物资奇缺,上海、北京印书也只能用土纸,白报纸成为稀见的奢侈品。
抗日战争时期丰子恺、钱君匐先生仍有作品发表,成绩最突出的是张光宇、丁聪、廖冰兄、余所亚、特伟等人。何以漫画家参与书籍装帧者为多,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有趣话题。黄苗子、郁风、新波、梁永泰等也制作了一些书衣。天津有位漫画家朋弟,为京津通俗小说作过不少封面,较少俗气。如他为《灵飞集》中的赛金花写照,几与新文学书刊的品格无异。可见当时的通俗画家已有意摆脱鸳鸯蝴蝶派的老套。
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是书籍装帧艺
……
后记 书籍的封面和封底,雅称“书衣”,原本是用来保护书芯子的。倪墨炎先生说过:
在我国出版史上,线装书的装帧也是不断发展的,封面就
有绢质的、麻质的、布质的、纸质的,装订也不断地完善。近代
“洋装书”的出现,使我国出版史进入了新阶段。但最初的“洋
装书”封面也和线装书一样的简单,就是印上书名、著者姓名
和出版者的名称罢了。把美术作品引入书籍装帧领域,使书
籍装帧进入美术的领域,在我国是和鲁迅分不开的。
可是在现代图书商品市场的强力作用下,书籍装帧的物理功能和艺文功能却越
读书人网 >艺术

热点推荐